李春梅
(新疆第二師庫爾勒醫院心血管內科一病區 新疆庫爾勒 841000)
慢性心力衰竭是指患者多處于心力衰竭的狀態,多發生于老年人群中。目前隨著我國老年人口的不斷增長,慢性心力衰竭的發生率也逐年上升,其會嚴重影響患者的生命健康及生存質量[1]。他汀類藥物可改善心力衰竭者的血管內皮功能,從而對患者的心肌肥厚病理進程進行延緩。其中纈沙坦對缺血性心肌有保護作用,而貝那普利是常用的血管緊張素轉換酶抑制劑[2]。本文分析了貝那普利與纈沙坦分別聯合阿托伐他汀對慢性心力衰竭者的療效分析,以為慢性心力衰竭者選擇合適的治療方法提供依據。
1.1 一般資料 選擇我院2018年5月至2019年5月收治的76 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所有患者均符合慢性心力衰竭的診斷標準[3],患者的NYHA 心功能分級為Ⅱ~Ⅳ級;排除既往使用過血管緊張素Ⅱ受體抑制劑者、不穩定性心絞痛者、近3 個月發生急性心肌梗死者、合并肺部感染者、嚴重肝腎功能障礙者、妊娠期及哺乳期女性者及合并惡性腫瘤者。其中男40 例,女36 例,年齡范圍為61~79 歲,平均年齡為70.1±4.2 歲。根據隨機數字表法,將所有患者分為觀察組及對照組,每組38 例,兩組患者的性別、年齡等資料對比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方法 對照組患者口服貝那普利及阿托伐他汀,二者劑量均為10mg/次,1 次/d,連續應用3 個月。觀察組患者口服纈沙坦及阿托伐他汀,阿托伐他汀 10mg/次,1 次 /d,纈沙坦為 80mg/次,1 次 /d,連續應用3 個月。
1.3 觀察指標(1)對比兩組患者的臨床療效,其中患者的心功能改善Ⅱ級,心力衰竭體征及癥狀消失為顯效;患者的心功能改善Ⅰ級,心力衰竭體征及癥狀明顯改善為有效,患者的心功能無改善,心力衰竭體征及癥狀無改善,甚至惡化為無效;(2)對比兩組治療前后的左室射血分數、左室舒張末內徑及血清腦鈉肽水平。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3.0 軟件,計數資料(n/%)和計量資料()分別行卡方和t 檢驗,P<0.05 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對比兩組治療效果 觀察組的治療有效率為92.1%,對照組為 89.5%,兩組的治療有效率對比無統計學意義,P>0.05。

?
2.2 對比兩組治療前后的左室射血分數、左室舒張末內徑及血清腦鈉肽水平 治療前,兩組患者的左室射血分數、左室舒張末內徑及血清腦鈉肽水平對比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的左室射血分數較治療前明顯上升,P<0.05;左室舒張末內徑及血清腦鈉肽水平較治療前明顯下降,P<0.05。兩組治療后的左室射血分數、左室舒張末內徑對比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觀察組的血清腦鈉肽水平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P<0.05;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P<0.05
心力衰竭是因炎癥、心肌病、心肌梗死及心臟血流動力學負荷較重引起的心肌損傷,其會對心臟結構及心肌功能產生嚴重影響,從而降低心臟的泵血功能及心室充盈功能,患者臨床的多表現為體液潴留、乏力、呼吸困難等癥狀,慢性心力衰竭是心力衰竭發展的終末期[4],需給予積極治療,本文分析了貝那普利與纈沙坦分別聯合阿托伐他汀對慢性心力衰竭者的療效。
本文結果表明,治療后,兩組的左室射血分數明顯上升,左室舒張末內徑及血清腦鈉肽水平明顯下降,治療后兩組的左室射血分數、左室舒張末內徑對比無統計學意義,而觀察組的血清腦鈉肽水平明顯低于對照組,表明纈沙坦聯合阿托伐他汀可顯著改善慢性心力衰竭者的腦鈉肽水平,可能是由于纈沙坦可阻斷患者的交感神經興奮,促進患者的內皮細胞舒張因子增生,從而抑制患者的冠狀動脈血管擴張與心肌重構,以改善患者的臨床癥狀。觀察組的治療有效率稍高于對照組,但組間對比無統計學意義,可能與本研究所選病例數較少有關,有待進一步擴大樣本量,進行深入分析。
綜上所述,與貝那普利及阿托伐他汀相比,纈沙坦及阿托伐他汀對慢性心力衰竭者的療效及心功能改善相當,但其可降低慢性心力衰竭者的血清腦鈉肽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