寇忠陽 包兆康
(市立醫院腫瘤外科 江蘇蘇州 215001)
骨轉移是乳腺癌血行轉移中常見的轉移途徑,在晚期乳腺癌患者中,骨轉移的發生率為65%~75%。骨痛、骨損傷等骨相關事件是乳腺癌骨轉移常見的并發癥,嚴重影響患者生活質量[1]。探討與乳腺癌骨轉移發生相關的危險因素對預防乳腺癌骨轉移的發生及治療,具有重要意義。
1 臨床資料 入組標準:(1)術前檢查無遠處轉移,均行根治性切除手術,術后按照規范進行治療。(2)雌激素受體(ER)和(或)孕激素受體(PR)陽性;(3)經核素全身骨顯像,針對可疑骨轉移灶部位進行X線、CT、MRI 檢查,明確診斷為骨轉移。
2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1.0 軟件進行統計分析,單因素分析的方法采用X2檢驗,多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 回歸。P<0.05 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根據入組標準,收集蘇州市立醫院2011年1月至2013年1月乳腺惡性腫瘤患者的病例資料364 例。年齡25~83 歲。隨訪日期截止2018年1月,364 例患者發生骨轉移 66 例,298 例患者無骨轉移。
1 單因素分析 腋窩淋巴結轉移、激素受體陽性2 個指標對骨轉移有影響,差異有顯著性(P<0.05),見表1,單因素分析表。
2 多因素非條件Logistic 回歸分析結果 以是否發生骨轉移為應變量,將可能影響骨轉移發生的7 個因素(年齡、腫塊大小、腋窩淋巴結有無轉移、激素受體情況、病理分型、HER-2 狀況、Ki-67 表達)作自變量,做多因素非條件Logistic 回歸分析顯示:腋窩淋巴結轉移、激素受體陽性、Ki-67 表達較高者是發骨轉移的危險因素。見表2。

?

?
中國女性乳腺癌發病率為21.6/10 萬。乳腺癌手術后患者30%~40%可發生遠處轉移,而首發為骨轉移者占27%~50%[2]。本組資料研究表明,伴有腋窩淋巴結轉移、激素受體陽性、Ki-67 高表達是乳腺癌術后骨轉移的高危因素。
本研究有腋下淋巴結轉移患者,骨轉移發生率高于對照組,具有統計學意義。骨轉移與腋窩淋巴結轉移的關系腋窩淋巴結轉移是預測乳腺癌復發轉移重要指標。本組病例中,66 例乳腺癌骨轉移患者有腋窩淋巴結轉移者48 例,經卡方檢驗分析比較,結果顯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Logistic 回歸分析表明淋巴結轉移是乳腺癌骨轉移的危險因素。
激素受體陽性是乳腺癌術后骨轉移的危險因素,與國內外的研究結果相符[3]。通過內分泌治療,激素受體陽性患者預后較激素受體陰性為好。但內分泌治療得到緩解的晚期乳腺癌患者最終都會對內分泌治療耐藥而出現進展,分析其原因可能與腫瘤對雌激素超敏、ER 改變以及ER 相關信號通路的激活等機制有關。
研究表明Ki-67 表達能可靠而迅速地反映惡性腫瘤增殖率,與多種惡性腫瘤的發展、轉移及預后有關[4]。本組病例中,單因素分析骨轉移組和非轉移組差異無統計學差異,但其值(P=0.0568)接近臨界值,進一步Logistic 回歸分析顯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據此可以推斷,Ki-67 的高表達是乳腺癌發生骨轉移的一項高危因素。
文獻表明有研究表明HER-2 的表達與腫瘤轉移密切相關,HER2 陽性乳腺癌患者的腫瘤細胞,侵襲力較強,惡性程度較高,更易復發和遠處轉移,且對化療敏感性較差,患者無瘤及總生存期短。本組病例中,骨轉移組與對照組比較無統計學差異(P<0.01)。由于針對HER-2 基因的靶向治療藥的應用,使得HER-2 陽性型乳腺癌患者遠處轉移率降低,可能會對術后骨轉移的影響因素產生偏移。
綜上所述,腋窩淋巴結轉移、激素受體陽性、Ki-67 表達較高者是乳腺癌術后骨轉移的高危因素,提示我們需要對此類患者提高重視。乳腺癌骨轉移的早期發現、早期診斷及治療可以最大限度延長患者生存時間,改善生活質量,延緩甚至減少骨轉移的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