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小秧
(長沙市第一醫院 湖南長沙 410005)
急性腦梗死為神經內科臨床比較常見的疾病之一,該病具有極高的發病率,而老年人則是該病的主要發病人群[1]。當前臨床治療急性腦梗死時,靜脈溶栓治療為比較使用一種方法,雖然可以取得一定的療效,但是患者極其容易產生并發癥,對預后效果造成不良影響,為此,將臨床護理效果作為出發點,從多個層面出發,進行相應的研究,以保證研究的針對性、準確性以及實用性,為后續臨床護理工作的開展奠定堅實基礎。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5年12月至2019年2月期間前往我院行靜脈溶栓治療的將100 到我院接受治療的靜脈溶栓治療的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將研究對象隨機劃分對照組與觀察組兩個組別,其中對照組采取常規護理,觀察組則采取護理干預的方式,對兩組患者進行深入對比分析,明確護理的方案的臨床效果。觀察組、觀察組各有50明患者,男 31 例(62.00%),女 19 例(38.00%);年齡 40~76 歲,平均年齡(58.84±8.42)歲。組間一般資料作對比,p>0.05,可進行比較。
1.2 方法 對照組應用常規護理,主要包括簡單的健康教育、詳細觀察患者生命體征變化以及用藥指導等等。觀察組基于對照組的前提下增加應用護理干預,具體如下:(1)溶栓前干預。護士需要給患者爭取溶栓治療時間,患者就診后護士便需要開展檢查工作,并且詳細詢問患者的具有情況(比如病史、手術史以及過敏史等等),尤其是溶栓治療適應癥及禁忌癥,及時對患者進行心理疏導,幫助患者克服消極情緒,使其樹立自信心,從而保證治療工作的有序開展[2]。(2)溶栓時干預。溶栓治療時,護士需要構建靜脈通道,根據醫囑要求應用藥物,并且對患者的靜脈給藥進行觀察,加深患者對靜脈通路通暢程度的認識,同時詳細觀察溶栓治療過程、生命體征及病情發展變化[3]。此外,護士還需要對患者進行常規的尿、血常規檢查,認真記錄檢查結果,若出現異常狀況,則及時告知臨床醫生進行對癥處理。與此之外,護士還需要幫助患者正確認識溶栓不良反應,從而及時發現不良癥狀。(3)溶栓后干預。溶栓治療結束后,護士需要認真觀察患者的生命體征變化,特別是患者的基本生命體征(比如呼吸、脈搏、心率及血壓等),認真記錄檢測結果,方便臨床工作人員對比分析治療效果及藥物作用。另外,護士需要按期給予患者CT 診斷檢查,并且詳細分析患者治療后的意識變化,尤其是治療后24h 內,護士應每間隔半小時觀察及記錄一次患者瞳孔的變化狀況。
1.3 觀察指標 在整個研究過程中,可以對參與本次研究的患者神經功能損失情況進行分析,明確患者在護理前后生活自理能力、并發癥的情況,并進行相應的對比分析。
1.4 統計學處理 本次研究過程中,研究人員使用SPSS18.0 統計軟件對研究過程中,各項數據進行分析以及處理,以保證相關研究結果的準確性。
2.1 兩組患者的并發癥發生率對比 觀察組患者的并發癥發生率為4%,對照組患者的并發癥發生率為30%,組間并發癥發生率對比,p<0.05,具體可見表1。

?
2.2 兩組患者護理前后的神經功能缺損評分、日常生活活動能力評分對比 組間護理前的神經功能缺損評分、日常生活活動能力評分對比,P>0.05;組間護理后的神經功能缺損評分、日常生活活動能力評分對比,p<0.05;具體可見表2。

?
溶栓治療是當前臨床治療急性腦梗死常用的療法之一,效果較好,但是并發癥發生率也不低,近來越來越多臨床研究報道指出,急性腦梗死患者接受治療時實施有效的護理干預,能明顯降低并發癥的發生率。護理干預應用在急性腦梗死疾病治療時,醫護人員能夠根據溶栓治療前后的各個階段情況進行護理干預,將溶栓治療的效果充分發揮出來,從而提高了臨床效果,并且對整個治療工作的有序開展起到改善作用,進一步提高了患者的生存質量。本研究結果中,觀察組患者的并發癥發生率4%,對照組患者的并發癥發生率3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護理后的神經功能缺損評分、日常生活活動能力評分均明顯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該結果充分顯示了護理干預應用在靜脈溶栓治療急性腦梗死患者的臨床護理中,可明顯改善患者的神經功能及日常生活,并且降低并發癥發生率,值得臨床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