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慧
(湖南省人民醫院湖南師范大學附屬第一醫院 湖南長沙 410005)
腦出血又稱為“腦卒中”(cerebral stroke)又稱“中風”,屬于臨床急性腦血管疾病,是腦部血管突然破裂而引起腦組織損傷的疾病,發病原因通常為動脈粥樣硬化、腦血管破裂導致腦部血流局部中斷,腦細胞缺氧、軟化壞死,而出現相應的腦組織損傷癥狀。腦出血術后多發深靜脈血栓形成(DVT),指的是深靜脈腔內的血液處于異常凝結狀態,堵塞了靜脈管腔,造成血液循環受阻。臨床表現有疼痛、肢體腫脹、體溫升高、肺栓塞等,病情嚴重時可致肢體殘疾。有研究顯示[1],下肢深靜脈血栓護理在腦出血患者護理中的應用效果較好,我院以腦出血術后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將研究情況匯報如下。
1.1 一般資料 2018年7月~2019年7月,隨機選擇我院收治的110 例腦出血患者,入院后均確診為腦出血病情進行了手術,其中合并高血壓10 例、合并糖尿病12 例,合并心臟病15 例。經統計,觀察組55 例,男 33 例,女 12 例,年齡為 68~85 歲。參考組患者 55 人,其中男性患者32 人,女性患者13 人,其年齡在39 歲到73 歲之間。兩組患者均有腦出血的臨床表現,并通過相應的造影技術,明確患者存在單側腦組織損傷,在研究過程中,提前取得患者及其家屬的同意。排除小腦、腦干病變或合并其他因素對于整個研究工作的影響,保證患者的自我認知能力。在整個分析環節,兩組患者之間不存在統計學差異,因此相關研究工作,可以通過這種方式,能夠保證研究的準確性以及研究結果的實用性,為后續相關相關護理工作的開展提供了便利。
1.2 護理方法 參考組術后1 個月進行康復護理,包括偏癱側肢體鍛煉、立位或跪位平衡鍛煉、步行的準備性訓練等,每次康復性訓練的時間為45min,每天1 次,每周6 次,共5 周[2]。觀察組在參考組基礎上分析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原因,具體分為:①術制動:患者在手術后的一段時間內,應當將患者體位進行固定,這種情況使得患者的肢體血流速度較為緩慢,緩慢的血流速度,極易誘發血栓等病癥的出現。②藥物作用:腦出血術后要使用甘露醇、抗生素等藥物,對于患者的血管刺激性很大,因此血管壁會受到損傷,長期導致血管的通透性增加,血管內皮損傷后引起血小板聚集,從而導致血栓形成。③機體脫水。腦出血術后大量使用甘露醇、速尿,另外患者反復嘔吐等都會導致體內的水分減少,血液中的水分減少后導致高凝狀態,另外一些患者出現術后高熱都會加劇脫水癥狀,因此血液粘稠度明顯升高引起血栓。針對以上原因分析進行針對性護理,具體方法如下:
1.2.1 健康教育:護理人員要向患者簡單介紹護理時所進行的步驟,囑咐患者多飲水、食用清單食物,戒煙戒酒。切實了解患者的心理活動,在溝通時應該盡量保持溫和、隨意的態度,避免刺激到患者;
1.2.2 按摩護理:肢體按摩有利于加快肢體血液循環,改善血液滯緩問題,從而預防血栓形成。舒展肌筋:患者取俯臥位,通過滾法、揉法、按法和捏法等手法進行肩部推拿,舒展肩部和兩側的肌筋。穴位刺激:通過手指按法或點法刺激肩、肩前、臂穴[3]。活動關節:患者取坐位,通過扳肩關節法適當推動患者的肩關節,同時配合搖法活動患側肩關節。
1.2.3 穿刺及用藥護理:避免在同一部位反復穿刺輸液,盡量避開下肢靜脈穿刺,預防發生靜脈炎,術后加強巡視,掌握患者的下肢遠端的色澤、循環等情況,發現異常及時報告醫師。對患者的足背動脈搏動進行定時測量,注意傾聽患者主訴。用藥時盡量避免減少藥物使用量,必要時注射低分子肝素鈣,做好血糖檢測,加強血糖控制。
1.2.4 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護理: 利用醫用彈力襪進行護理,護士要指導患者正確使用醫用彈力襪。確保良好的治療效果。穿戴彈力襪初期護士指導患者脫穿,后期可以由患者自行穿戴彈力襪。在使用彈力襪的過程中護士要向患者及家屬解釋使用的注意事項和適應癥等,并且囑咐患者出院后定期進行復診。
1.3 統計學方法 應用SPSS19.0 統計學工具統計分析實驗所得到的數據,把計數資料進行X2檢驗后發現P<0.05,表明兩組差異有統計意義。
觀察組患肢腫脹、患肢疼痛、深靜脈血栓形成率顯著低于參考組,差異有統計意義(P<0.05,表1)。

?
深靜脈血栓形成(DVT)是指深靜脈腔內的血液處于異常凝結狀態,堵塞了靜脈管腔,造成血液循環受阻。DVT 出現與多種因素有關,在臨床治療的過程中,DVT 主要表現在疼痛、提問升高等情況,甚至在某些情況誘發下肢機能退化等情況的出現,進而誘發血栓的出現。因此,醫護人員一定要提高警惕,采取措施預防DVT 發生。
本次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患肢腫脹、患肢疼痛、深靜脈血栓形成率顯著低于參考組,差異有統計意義(P<0.05)。綜上所述,下肢深靜脈血栓護理腦出血術后的實施效果顯著,適于臨床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