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萍
(山東省濰坊市濰坊學院醫院 261061)
為深入研究血脂檢驗針對于糖尿病病患臨床診斷方面的價值,取2018年5月~2019年6月我院所收治40 例身患糖尿病的病患,將其納入實驗組;取同期來我院接受臨床檢查的健康者為40 例,將其納入基礎組,兩組均接受臨床血脂檢驗,此次觀察研究結果具體如下:
1.1 研究對象 取2018年5月~2019年6月我院所收治40 例身患糖尿病的病患,將其納入實驗組;取同期來我院接受臨床檢查的健康者為40 例,將其納入基礎組;基礎組40 例病患,男女病患比例即為 29/11 例,病患年齡范圍即為 44~64 歲,平均年齡為(45.23±6.50)歲;實驗組 40 例健康者,男女比例即為24/16 例,健康者年齡范圍即為 47~69 歲,平均年齡為(48.11±6.98)歲;所有納入對象均知曉、應允此次臨床試驗觀察,同意書已簽署。兩組基線資料間差異性無顯著統計分析的意義,有可比性,P>0.05。
1.2 研究方法 兩組病患均實施血脂檢驗,結合個體血脂狀況記錄相應數據,以下為檢測方式:①檢驗前的7d,兩組人員均不可服用會影響到血脂的相關事務,血液檢測12h 應禁食,防止食物所含成分影響到血脂數值;晨間空腹時,進行靜脈血液抽取,含量以2ml 為宜,采用離心機將血清分離;②應在保證血液的新鮮度時來分析數值,精確記錄相應物質數值;③有效檢測病患高密度的脂蛋白(HDL-C)、低密度的脂蛋白(LDL-C),且需記錄好病患總膽固醇(TC)、甘油三酯(TG)所有數據。
1.3 統計法及觀察指標 通過spss20.0 軟件系統進行數據統計分析,數據計數的資料用X2計作算檢驗,t 值對計量的資料作計算檢驗。比較分析兩組的血脂水平。P<0.05,證明組間的數據差異統計學意義存在。
與基礎組相對比后表明實驗組的TC、TG、LDL-C 各項血脂指標的水平較高,組間的數據差異性統計學意義存在,P<0.05,詳見表1。

?
在臨床上,糖尿病發病率極高,發病機制與遺傳、環境、飲食習慣等均有著關聯性,且以中老年人患病率最高[1]。糖尿病,其早期癥狀表現通常是胰島素的抵抗,人體對于胰島細胞實際敏感性減弱,還有些病患會伴有著明顯的肥胖癥狀。患有糖尿病的病患,甘油三酯、游離的脂肪酸等水平均相對較高,對正常的脂肪代謝有著干擾作用。當前人們受生活與飲食方面不良習慣因素所影響,促使糖尿病其發病率呈逐年遞增變化趨勢,已引起臨床醫學領域與社會各界的廣泛重視[2]。
在臨床上血脂檢驗的指標包括:HDL-C、LDL-C 的檢測,細致記錄總TC、甘TG。TC 含量,通常會伴隨人們生活環境的變化而發生改變,且與病患年齡有著關聯性,年齡越大,TC 實際含量就越低。TC 實際含量,其與病患性別、年齡、飲食及生活習慣等關系較大;HDL-C 指標變化,與病患性別、年齡、飲食關系較大,可將它當成冠心病各種高危因素判斷參考。病患年齡相對越大,則LDL-C 指標水平會逐漸升高,它與病患日常運動、脂肪含量與飲食習慣關系較大;TG 若過于高,則需警惕心血管類疾病。在臨床上開展糖尿病治療期間,需結合血脂檢驗的數據結果與病患實際病情,實施調脂類藥物治療,促進最終治療效果得以提升[3]。
經本文對比研究后發現,相比健康組,糖尿病組,其TC、TG、LDL-C 各項血脂的指標水平高,組間數據的差異性有統計學的意義,P<0.05,這就表明了血脂檢驗對于明確患有糖尿病病患血糖實際狀況積極作用較為顯著,以警惕病患血脂異常。主要是因多數患有糖尿病的病患均會有著肥胖這一政治表現,肥胖者的體內脂肪實際分解率相對較低,以至于血脂檢驗數據結果比健康者高。在臨床上,嚴格控制廣大糖尿病病患血糖期間,務必要注重對病患實際血脂水平的密切監測,以為臨床治療有效性、安全性提供保障。綜上所述,在臨床上實施血脂檢驗該項檢查工作,能夠為糖尿病病患實際病情的準確判斷提供重要參考,可在臨床上廣泛推廣及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