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美珠
(蒼南縣人民醫院 浙江溫州 325800)
在臨床治療當中,門診靜脈輸液具有見效快、手段直接以及方便等優勢,因此成為在臨床治療中應用頻率最高的基礎護理技術操作。但靜脈輸液的過程復雜,從配液到輸入各個環節均存在一定的安全隱患以及風險,若操作不良會導致出現各種不良反應,嚴重導致護理糾紛的情況發生[1]。本文對我院門診進行靜脈輸液的患兒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研究在對患兒進行輸液過程中所存在或出現的護理問題、護理風險以及安全隱患等,采取相應的應對措施并進行總結分析,將資料作為日后門診靜脈輸液的護理安全管理作為參考,以此力爭給予患兒更優質的服務,并降低發生不良反應的幾率,提高患兒家屬對于診治的滿意度。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9年1月至2019年6月期間于本院門診行靜脈輸液的患兒共計200 例,在2019年1月至2019年3月期間的100 例患兒設為對照組,將2019年4月至2016年6月期間的100例患兒設為觀察組。對照組中男性患兒有56 例,女性患兒44 例,年齡在 2 歲至 8 歲之間,平均年齡為(5.17±0.12)歲;觀察組男性患兒有58 例,女性患兒42 例,年齡在2 歲至9 歲之間,平均年齡為(5.26±0.49)歲。組間患兒基線資料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1.2 方法 科室應當專門建立風險記錄表,專門記錄靜脈輸液中存在的問題和風險,并定期對記錄表中所記錄的問題進行總結分析,提出相應的處理措施,并對比分析在護理風險干預前后的變化和效果。(1)反饋。在護理過程中存在的護理風險因素由護士長組織小組進行風險討論,并將討論過程以及結論反饋給科室,提出在護理中存在的問題以及相應的應對措施以此消除護理管理當中的風險。(2)護理對策。及安全門診注射室的工作規章制度,并加強管理和監督,將護理風險的職責落實到每一個護士上并明確其每個人的具體職責。制定門診靜脈輸液的安全質量標準,并督促護理人員嚴格執行門診靜脈輸液的流程,定期或不定期進行檢查,一旦發現問題要及時進行處理。執行雙人查對制度以此避免由于一個人所出現的錯誤,兩個人共同核對輸液卡、醫囑單、輸液的藥物和液體以及治療單等,發現疑問及時溝通醫師確保信息無誤后才可進行靜脈注射。在護理過程中護理人員應當嚴格遵循“三查七對”的標準[2]。(3)加強護理人員對于無菌輸液操作的觀念。在輸液過程中應當嚴格遵循無菌技術操作的原則,嚴格遵循治療室以及處置室所規定的無菌物品管理制度,每次注射都應當嚴格使用一次性注射器以及輸液器,禁止混用醫療注射器,明確管理規定針頭、注射器等使用規則。門診輸液應當在每個區和每個室當中均配備紫外線照射消毒以及消毒設備,每個月定期進行空氣消毒殺菌,尤其是在流感高發的季節為確保空氣處于清潔的狀態應當增加消毒次數。根據病患的年齡、病情以及藥液性質等綜合考慮來決定輸液的速度,在將輸液器安置好后應當加強對病患的巡視,每隔一個小時巡視患兒一次,對于使用特殊藥物進行注射的患兒,護理人員應當嚴格按照醫囑以及使用說明來調節控制輸液速度處于合理的范圍,避免過快或過慢導致治療效果受到影響或出現不良反應,對患兒的穿刺部位多加注意觀察是否出現腫脹、腫痛等不適癥狀。
分析實施干預后兩組患兒護理風險事件的差異,結果顯示觀察組事件率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1。

?
研究結果表明,輸液風險相較于干預前在實施護理風險干預后有所降低,這表明干預發揮了其安全作用,能夠確保門診靜脈輸液中的安全[3]。在門診輸液護理過程中存在許多由于沒有嚴格遵循操作規程、沒有認真確保滴速與醫囑或輸液卡的信息、沒有建立無菌觀念諸多問題造成輸液過程中的風險事故。通過分析風險因素,并提出相應解決措施進行實施后,發生護理風險事件的幾率顯著下降。
綜上所述,在門診靜脈輸液工作中,對護理風險事件進行總結分析,并采取針對性的措施對其進行處理,進而有效的降低護理風險事件率,提升門診靜脈輸液的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