顏彥
(江蘇省無錫市錫山人民醫院 江蘇無錫 214011)
肺癌在當前臨床領域的發病率較高,嚴重危及人類的身體健康,據分析,肺癌病癥的發生主要與吸煙、職業工作環境、電離輻射、既往肺部慢性感染、遺傳及大氣污染等多種因素相關,患者患病后,經常會出現咳嗽、痰中帶血、咯血、胸部疼疼痛、胸悶、氣急及聲音嘶啞等病癥,還會出現體溫升高、體重下降、疼痛、食欲下降、貧血、皮膚病變、血管系統疾病及血液系統疾病病癥[1]。肺癌危及患者生命健康,給患者的心理造成較為嚴重的痛苦,所以在治療過程中必須采取合理措施進行干預,本實驗就心理護理干預及健康宣教對肺癌患者癌性疼痛及生活質量干預的效果進行分析。
1.1 一般資料 將2017年5月~2019年5月的88 例肺癌的患者納入研究范圍,并應用等量電腦隨機的方式對其平均分組,實驗組的44 例患者中,男女患者比例為28:16,患者年齡的最大值與最小值分別為 82 歲和 26 歲,年齡均值為(51.69±9.14)歲;對照組的 44 例患者中,男女患者比例為29:15,患者年齡的最大值與最小值分別為81 歲和 28 歲,年齡均值為(51.77±9.62)歲。一般資料不存在較大差異,P>0.05。
1.2 方法 對照組應用常規治療方式進行干預,依照超常規化療方案后,及時對患者化療后的狀態進行觀察,對患者的生命體征進行密切監控,并為患者提供舒適安逸的治療環境。實驗組應用心理護理方式聯合健康教育方式進行干預,具體干預措施如下:
1.2.1 心理護理:由于肺癌病癥病程時間較長,且大部分肺癌患者檢出病癥后已經處于晚期階段,所以患者的心理壓力較大,心理壓力會導致患者出現悲觀情緒,影響患者治療依從性,所以護理人員需要及時開展與患者的溝通交流,對患者的內心不良情緒進行把控。護理人員需要對患者進行鼓勵與支持,鼓勵患者將內心的情感說出,以便于針對患者的心理情緒對患者進行疏導,降低患者內心存在的不適感[2]。護理人員還可以教授患者情緒轉移的正確方法,比如可以通過聆聽舒緩輕松的音樂、觀看有趣的書籍、深呼吸等方式,轉移注意力,舒緩內心心情[3]。
1.2.2 健康宣教:患者入院后,護理人員需要對患者的基礎資料進行掌握,在掌握患者理解能力的基礎上,以一對一健康知識宣教、視頻講解、宣傳板、健康知識手冊等方式,對患者進行肺癌病癥發病原因、臨床癥狀表現、藥物使用方式、治療后可能出現的不良反應等進行介紹,以此提升患者用藥依從性。
1.3 觀察指標 采用VAS 疼痛評分表對兩組患者護理前后的疼痛情況進行評分。采用生活質量自評表對兩組患者的生活質量進行評估,主要從理功能、心理功能、軀體功能和情感職能四個方面進行評估。
1.4 統計學處理 將兩組效果錄入SPSS22.0 軟件,計量資料檢驗行 t,表示用(),P<0.05 是統計學意義成立的依據。
2.1 疼痛評分 經研究,護理前,實驗組的疼痛評分為(8.45±0.66)分,對照組為(8.36±0.71)分,(t=0.616,P=0.540),差異較大,P>0.05。護理后,實驗組的疼痛評分為(4.25±1.28)分,對照組為(6.32±1.47)分,(t=0.7.116,P=0.000)組間數值差異顯著,P<0.05。
2.2 生活質量 經研究,實驗組的生活質量顯著優于對照組,差異顯著,P<0.05,具體數據如下表:

?
肺癌主要指的是患者機體支氣管黏膜上皮組織發生病變,在對患者病癥進行治療干預的過程中,必須合理應用護理措施進行干預,采用心理護理方式進行干預,有利于在了解患者心理情緒的基礎上,對患者進行針對性的心理疏導,使患者能夠以樂觀積極的態度面對治療。采用健康教育方式,有利于幫助患者掌握自身肺癌病癥的相關知識,提升患者自我管理能力,提升患者治療的依從性[5]。
研究表明,護理后,實驗組的疼痛評分為(4.25±1.28)分顯著高于對照組,實驗組的生活質量主要包括生理功能(82.63±4.25)分、心理功能(81.45±3.69) 分、軀體功能(88.79±6.36) 分和情感職能(90.47±3.62)分顯著優于對照組,差異顯著,P<0.05,可見,應用心理護理及健康教育方式對患者病癥進行干預,有利于緩解患者病痛,提升患者的生活質量。
綜上所述,心理護理干預及健康宣教對肺癌患者癌性疼痛及生活質量具有積極影響,值得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