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璽 張怡
(南碼頭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兒保科 上海市浦東新區 200125)
支氣管哮喘是較常見的兒童呼吸系統疾病,最后發展為成人哮喘的比率相當高,由于發病急、癥狀重、容易反復發作、遷延難愈,故需要長期的系統性的治療。《全球哮喘防治創議》(GINA)明確指出:哮喘目前尚不能根治,嚴重影響患兒身心健康,同時也會影響患兒照顧者的生存質量[1]。我們在2018年2月~2019年1月間對35 例支氣管哮喘患兒進行了為期一年的社區健康管理,在支氣管哮喘的病情緩解及發病率控制方面效果比較明顯,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本社區從2018年2月~2019年1月間就診并建立病歷檔案的支氣管哮喘患兒35 例,均符合《兒童支氣管哮喘診斷與防治指南》的診斷標準[2]。其中男20 例,女15 例。最小年齡2.5歲,最大 10 歲,平均年齡 6 歲,平均病史 4.2年。
1.2 社區健康管理
1.2.1 建立病例管理檔案:病歷管理檔案包括患者姓名、出生日期、性別、一般情況、過敏原、聯系方式、是否有過敏性疾病等,還包括患兒的既往病史,前一年的急性發病次數、住院次數、急性發作的持續時間、兩次發作緩解期的天數、所用的藥物和劑量以及目前哮喘分級分度和肺功能評估(6 歲以上患兒)。
1.2.2 健康教育:社區醫生向患兒父母及年長患兒詳細講解小兒支氣管哮喘的誘發因素、發作時的癥狀,使其熟練掌握急性發作期的急救措施,并給支氣管哮喘患兒制定個體化的書面防治措施,每月進行1~2 次的家庭訪視,了解患兒的實際生活狀況,避免誘發哮喘的危險因素,指導哮喘患兒及父母做好家庭護理及長期規范用藥,提供熱線電話隨時咨詢,與患兒父母及患兒建立良好的交流溝通,實現家庭自我管理。
同時在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定期組織支氣管哮喘的健康宣教活動,邀請患兒父母及年長患兒共同參與,如社區講座、組織觀看相關課件、發放哮喘健康教育處方、社區宣教櫥窗科普知識、請兒童呼吸內科專家義診并進行答疑等來宣傳哮喘知識和防治要點。
1.2.3 制定個體化的防治方案:社區醫生告知患兒父母常見的過敏原,并積極幫助其查找,以消除誘發哮喘急性發作及加重的危險因素,并可建議患兒至上級醫院進行過敏原的脫敏治療。勸告支氣管哮喘患兒父母不要飼養寵物,秋冬季節可接種流感、肺炎疫苗,預防呼吸道感染及其它傳染病。社區醫生還可對患兒的生活方式及體育鍛煉方面做出具體詳盡的指導。
患兒哮喘急性發作期應盡早至醫院積極治療,避免病情進一步加重,甚至出現哮喘持續狀態。在患兒支氣管哮喘緩解期時,告知患兒及父母,仍然要堅持規范用藥,嚴格掌握藥物劑量,并密切觀察藥物的不良反應,切記不可擅自停藥。定期對哮喘的控制情況進行評估,以判斷治療效果。
1.3 隨訪 進行社區健康管理前及1年后,了解患兒在這1年中支氣管哮喘的急性發作次數、因哮喘急性發作住院的次數、每次急性發作天數以及兩次哮喘發作期間緩解期天數,并進行比較。
以SPSS 14.0 軟件包分析處理數據,計量資料組間比較行t 檢驗。
對35 例支氣管哮喘患兒進行1年的社區健康管理及隨訪,各項指標見表1。

?
近年來,小兒支氣管哮喘的發病率逐年上升,針對發病機制和誘因采取有效的干預措施并進行規范治療,對有效防治哮喘發作有重要作用[3]。社區衛生健康管理是WHO 公認的控制慢性病的有效舉措。全球哮喘防治創議(GINA)研究結果顯示,經規范化管理及治療,特別是有效管理后,約80%哮喘患者可以達到良好控制[4]。
我們對35 例患兒及父母進行系統化的社區健康管理,包括建立社區醫療管理檔案、定期對患兒及父母進行針對性地哮喘防治知識的健康宣教、制定個體化的防治方案、規范化管理和跟蹤隨訪。35 例患兒及父母經過1年的社區健康管理后,患兒哮喘急性發作次數平均 0.8 次 / 人,年住院平均 0.3 次 / 人,疾病發作時間平均 2.2 天,疾病緩解期287 天,總控制率達94.3%(33/35),顯著高于管理前的51.4%(18/35),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因此,以社區為基礎建立對哮喘患兒的社區健康管理,對緩解病情及控制發病率方面效果顯著,可有效降低哮喘患兒的急性發作,提高患兒生活質量,值得在臨床上進一步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