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于
(南充市順慶區人民醫院 四川南充 637000)
簡單來說,肩周炎屬于肩關節活動受限綜合征,中醫稱之為“肩痹”,其臨床癥狀多為肩部疼痛、活動受限。目前對其致病機制尚不明確,臨床多以保守治療為主。溫針灸法有著舒緩筋節、活血止痛的功效。小針刀是在學習中醫針刺療法的基礎上形成的新型中醫臨床治療器械,其具有方法簡單,痛苦小、見效快、等特點[1]。臨床研究對其療效報道較少,本論文從我院于17年4月至18年8月收治的80 例肩周炎患者入手,對其在肩周炎治療中的應用效果進行了分析探究。
1.1 常規資料 研究對象本論文以我院在2017年4月至2018年8月間收治的80 例肩周炎患者為研究對象,之后在分析其常規資料的基礎上將其分成了對照及觀察兩組,每組各40 例患者。經數據分析可知,兩組患者的性別、年齡以及病程等常規資料均無統計學差異(P>0.05),所以本研究假設的研究條件可以成立,詳情如下表1:

?
1.2 治療方法 治療過程中,對照組內患者采用的是以肩三針溫針灸為主的治療方案,具體取穴及針刺步驟如下:①肩Ⅰ針,位置為肩峰下凹陷處;②肩Ⅱ針,肩Ⅰ針位置往前約兩寸的地方。③肩Ⅲ針:肩Ⅰ針位置往后約兩寸的地方。針刺步驟如下:患者取坐位,對穴位皮膚常規消毒,選用華佗牌0.30mm×50mm、0.30mm×75mm不銹鋼毫針,刺入患者穴位的深度需控制在1.5 寸左右,用“平補平泄法”行針,確保每一針都能夠“得氣”。之后將長度為2cm 左右的艾條套在針柄之上,艾條尾部據皮膚的距離應控制在2—3cm 左右,避免其燙傷患者。最后只需要將艾條點燃進行施灸即可,時間需控制在30min 左右,完畢后即可將針取出。每天需針灸一次,每5 天為一個療程,總共需治療4 個療程。觀察組內患者在進行上述治療措施的基礎上還采用了以聯合小針刀為主的治療方案,具體步驟如下:首先進行針刀治療,參照的是朱漢章所著的《針刀醫學原理》[2]。首先選取喙突處喙肱肌和肱二頭肌短頭附著點、岡上肌抵止端、肩峰下滑囊等位置分別進行切開或縱行剝離,之后需要在肩峰下滑囊做通透剝離。如果手術時發現患者的肩關節位置有其他壓痛點,則應在該壓痛點上進行更進一步的針刀手術調整。患者術后兩天需安排肩三針溫針灸治療,取穴及操作方法同對照組。兩組患者均需治療1 個月。
1.3 觀察指標 對兩組患者治療1 個月后的臨床療效進行了對比分析,著重研究了兩組患者的肩功能恢復水平差異。
1.4 統計學方法 本研究中涉及到的數據均由SPSS19.0 軟件來完成處理。其中計量資料用來表示,數據處理時采用的是T 檢驗。而計數資料則用(%)表示,組間數據的對比分析采用的是卡方檢驗。當P<0.05 時則代表結論具有顯著統計學差異。
2.1 兩組患者的治療效果比較 治療1 個月后,觀察組內患者的治療總體有效率要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詳情如下表2:

注:與對照組比較 aP<0.05
2.2 兩組患者肩功能恢復情況比較 治療結束后1 個月,兩組患者的Neer 評分表指標較治療前均有顯著上升(P<0.05)。分析數據發現,觀察組患者的各類評分標準明顯優于對照組,且結論具有顯著統計學差異(P<0.05)。詳情如下表3:

?
中醫學稱肩周炎為“肩痹”,病因病機為氣血不足、肝腎虧虛而引起的慢性勞損或筋脈拘急,感受外邪,氣血瘀阻,瘀阻筋脈而引起疼痛,故中醫治療多以補肝護腎、增強氣血為主。
本次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無論是療效還是恢復肩功能情況均比對照組療好,分析其原因為針刀不同于中醫針刺療法,也不同于西醫手術療法,是二者的有機結合。針刀醫學認為,肩周炎發病的關鍵在于患者肩部發生的病理變化,進而影響到了局部血液循環,最終使患者肩關節位置的動態平衡受到了破壞。根據這一理論分析,針刀對于該類癥狀的治療要比其他治療手段更有效果[3]。溫針灸臨床指艾灸和針刺相結合的一種醫術,針刺與針灸同時施于肩三針,可以進一步發揮出針灸的鎮痛及艾灸的紅外輻射效果,兩者共同作用于患者經絡將進一步提高治療效果[4]。將上述兩種方法結合在一起要比傳統治療方案的效果更加理想。
綜上所述,肩三針溫針灸聯合小針刀臨床療效顯著,可有效降低患者肩周炎患者疼痛程度,改善肩功能恢復程度,值得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