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敦玲 王莉 李文
(安徽省合肥市第二人民醫院 安徽合肥 230011)
腦卒中是臨床上常見的一種腦血管疾病,極易造成語言功能障礙,據數據統計,在腦卒中患者中失語的發生率約為20%~37%,給患者帶來極大的痛苦[1]。在失語癥中其中以運動性失語最為常見,其語言功能的恢復與康復時間、疾病性質、程度及類型有密切關系,有研究表明,延續性語言康復護理對腦卒中患者語言功能的改善具有明顯的促進作用[2]。為此本研究選取我院60 例腦卒中運動性失語患者為研究對象,探討延續性語言康復護理在腦卒中運動性失語患者護理中的應用效果,現進行如下報道。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8年5月至2019年5月我院 60 例腦卒中運動性失語患者為研究對象,所有患者均經臨床檢查確診,自愿參與本次研究,且排除病情不穩定、惡性腫瘤、伴有嚴重并發癥、認知障礙、精神病史、既往語言障礙史及合并其他嚴重疾病者。其中男34 例,女 26 例,年齡 42~68 歲,平均(51.36±3.45)歲;病程 10-33d,平均(22.45±2.53)d,腦梗死 34 例,腦出血 26 例。根據入院單雙號將受試者分為對照組(n=30)和研究組(n=30),兩組患者在一般臨床資料方面無統計學差異(P>0.05),可進行對比。
1.2 方法 對照組患者接受常規護理,包括心理護理、體位護理、運動康復鍛煉等。研究組患者接受延續性語言康復護理,具體為:(1)分階段護理:第一階段指導患者通過口頭指令引導患者說出卡片或物體名稱,此階段成功后進入下一階段。第二階段指導患者進行吸收、吃飯、大小便等簡單語句的發音,此階段成功后進入下一階段。第三階段指導患者在說簡單語句的同時完成相關動作,反復多次進行直至患者完全明白。(2)成立治療小組:由康復師、社區護士及責任護士組成,建立交流平臺并進行信息資源共享,小組內通過培訓全面掌握疾病相關知識及專業技能,隨時跟蹤患者病情康復情況。(3)制定康復訓練計劃:患者出院當日為患者制定針對性、個體化的康復訓練計劃,每周1 次,2 個月后改為2 周1 次,隨訪內容包括指導患者進行正確的康復訓練,向患者講解疾病及康復鍛煉相關知識,解答患者提出的問題、飲食及生活指導等。
1.3 觀察指標及評價標準 比較兩組的治療總有效及干預前后語言功能恢復情況。(1)療效評價標準:治愈:治療后語言功能障礙情況消失,失語癥程度提高大于2 級;顯效:治療后僅伴有輕微語言功能障礙,失語癥程度提高2 級;有效:治療后語言功能障礙明顯改善,失語癥程度提高1-2 級;無效:以上指標均無明顯改善;總有效為治愈與顯效及有效之和。(2)語言功能:采用失語成套測驗(WAB)評分及失語商指數(AQ)測定患者的失語情況,AQ 評分在93.8 分以內則判斷為失語。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9.0,計量資料及計數資料分別采用均數±標準差()、百分數(%)表示,組間及組內比較行t 檢驗及X2檢驗,P<0.05 表示存在統計學差異。
2.1 臨床療效 與對照組相比,研究組患者治療總有效率更高,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
2.2 干預前后WAB 評分及AQ 變化 與干預前相比,干預后兩組患者WAB 評分及AQ 均明顯提高,且研究組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2。

?
運動性失語是腦卒中后最為常見的一種后遺癥,以聲音失真、發音困難、語速緩慢、語言重復為主要表現,使患者的生活質量嚴重下降。有研究表明,語言康復訓練可促使患者神經功能重建,有效改善患者的語言功能,且越早進行語言功能恢復越好[3]。延續性語言康復護理可有效保證患者離院后護理服務的延續性,定期促進患者進行康復訓練,向其講解及相關知識,促進患者語言功能的恢復。
綜上所述,延續性語言康復護理可有效改善患者的語言功能,提高治療效果,值得在腦卒中運動性失語患者護理中應用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