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以語文主題學習“古詩中的傳統習俗”的教學為例,論述古詩組文閱讀教學的方法,提出巧定目標,找準主題;精學細品,總結學法;抓關聯點,以一帶多的教學建議,從而提升學生的閱讀能力。
【關鍵詞】古詩 組文閱讀 閱讀教學 傳統習俗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9)09A-0046-03
組文閱讀,指的是在規定的時間內針對一個或者多個主題或議題(教師事先設定好的),進行多文本的閱讀。這種閱讀并不是文本之間的簡單組合,也不是概括性的略讀。相較于傳統閱讀模式,組文閱讀的關注點是基于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之上的閱讀數量和速度,發展了學生的語文思維,明顯擴大了學生的閱讀面,彌補了傳統閱讀模式中的單篇教學、咀嚼教學的不足。
與現代文的組文閱讀不同的是,古詩的組文閱讀由于古詩本身的體裁的特殊性和所作年代的久遠性,學生比較難理解,在教學中是一個需要突破的難點。那么,如何在規定的時間內讓學生學好一組古詩,既充分挖掘教材,又能整合古詩閱讀資源,發揮組文閱讀模式的優勢呢?下面筆者將結合課例談一談。
一、巧定目標,找準主題
古詩中的組文閱讀教學目標的設定,直接決定了整節課的閱讀走向。那么,如何制訂教學目標呢?筆者認為應該從年段目標、問題特點、編排意圖、課后習題等方面入手。尤其要注意的是部編版語文教材在每個單元的單元導語中更加明顯地將人文主題和語文要素雙線并行。
導語中的人文主題宛如思想的紅線,貫穿一個單元的課文;語文要素則是教學的指南,將語文知識、語文能力、學習策略、學習習慣的訓練點落實到每篇課文的教學之中,由淺入深,循序漸進。以部編版語文三年級下冊第三單元為例,人文主題是“深厚的傳統文化,中國人的根”,語文要素是“了解怎么圍繞一個意思把一段話寫清楚。收集傳統節日的資料,交流節日風俗的習慣,寫一寫過節的過程”。從導語中不難看出語文要素這條線中,前半部分不是很切合古詩教學,僅從導語來制訂教學目標,整節課容量過少。對此,筆者在制訂教學目標時從課后習題入手——“這三首詩分別寫的是哪個傳統節日?寫出了什么樣的節日情景?”制訂了如下的教學目標:1.誦讀《元日》《清明》《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了解詩意。2.通過了解詩中的傳統習俗感悟詩歌表達的感情,聯系生活體驗描繪節日的情景。3.激發熱愛中國傳統節日和文化的情感。
有了明確的教學目標,這節課的主題也就呼之欲出了,即抓住“古詩中的傳統習俗”讀好詩,學好詩,悟好詩。這節課選取的三首詩,均在部編版語文三年級下冊第三單元第九課。《元日》是宋代王安石所作的一首古詩。詩中通過“爆竹聲”“屠蘇酒”“換桃符”傳統習俗以及開始送暖的春風等新年特有景物的描繪,展現了人們在農歷正月初一(春節)這一天的歡快情景。這首詩寫得輕松活潑,洋溢著節日的歡快氣氛,流露出了詩人在除舊迎新時的無比喜悅的心情。《清明》是唐代杜牧所作的一首古詩,清明時節按照習俗本該與親友結伴踏青、祭祖掃墓,詩人卻獨自奔波在漫長的旅途上,孤單凄涼的感受可想而知,又遇春雨綿綿不絕,更增添了詩人的焦慮和惆悵。《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是唐代詩人王維所作的一首古詩,寫的是自己作為一個異鄉人士的孤獨凄然的生活,在這樣的生活中時時懷鄉思人,在重陽節的時候,思念更比以前濃烈了。詩人因此想到了遠在家鄉的兄弟,此刻自己的兄弟們一定在登高懷念自己。三首詩都抓住了節日中的傳統習俗來抒發自己的感情,但表達情感又各不相同:《元日》處處洋溢著新春的喜慶熱鬧,《清明》則流露出詩人的苦悶孤寂,《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字里行間透露出濃濃的思鄉之情。這節課就抓住三首詩的相同元素整合教學內容,統籌思維,設計三首詩的單元整組教學,形成新的知識體系。
二、精學細品,總結學法
在本節課的教學中,筆者將《元日》一詩作為教學重點進行精講細品,并要求學生反復朗讀、品讀,引導學生深切感受人們在農歷正月初一(春節)這一天的歡快情景,讀出節日的歡快氣氛,悟出詩人在除舊迎新時的無比喜悅的心情。然后,引導學生將這首古詩習得的閱讀方法運用于另外兩首描寫中華傳統習俗的古詩,做到以一帶多,打破傳統閱讀模式下單篇咀嚼閱讀的現狀,發揮組文閱讀模式的優勢,最終提升學生閱讀和理解古詩的能力。
【片段實錄一】
師:老師給大家帶來一首歌,請同學們聽一聽,猜猜唱的是哪個節日(課件播放歌曲《元日》中的前奏)。
生:春節。
師:說說你的理由。
生:因為我聽到了敲鑼打鼓、放鞭炮的聲音。平常過春節大街小巷都是這種聲音。
師:放鞭炮的確是春節的習俗,今天我們就來學習跟春節有關的一首古詩——《元日》。
【分析】組文閱讀需要在有限的時間進行大量的、快速的閱讀,時間顯得很緊,因此導入部分一定要簡潔明了。本教學環節,筆者從學生感興趣的音樂入手,聽歌猜節日,過渡到《元日》整首詩的學習,簡潔又不失趣味性。
【片段實錄二】
師:昨天大家已經預習這首詩了,誰愿意來讀?
生1:元日……
師:你的聲音很洪亮,字音也讀得準確,誰想挑戰一下?
生2:元日……
師:這兩個同學讀得這么棒,整個大組能讀這么流利嗎?
(一個大組齊讀)
師:古詩有它獨特的節奏美、韻律美,全班能讀出節奏來嗎?(課件出示劃分好節奏的古詩)
(全班齊讀)
【分析】組文古詩課的教學離不開讀,初讀古詩首先要做到字音準確,讀流利,掃清文字的障礙,同時還能讀出古詩的節奏,這是學習古詩的基礎。
【片段實錄三】
師:把古詩讀準確流利后,接下來我們要干什么了?
生1:理解詩意。
師:平時你們用什么方法理解詩意呢?
生2:借助注釋,查找工具書。
生3:向家長、老師請教。
師:現在我們就運用這些方法來學習這首詩的詩意。不懂的還可以來請教我。開始吧!
(生小組討論匯報詩意,師板書學法:讀古詩 解詩意)
【分析】“以一帶多”的組文閱讀,根本在“一”上,如果對于“一”的學習不到位,則后面的“多”的達成就會成為空中樓閣。所以教師在“一”的教學中更應該注重學習方法的引導和生成。只有學透了“一”,“多”才會顯得不難。
【片段實錄四】
師:這首詩里藏著一些春節的習俗,誰找到了?
生1:爆竹。
師:(板書:爆竹)你過年時放過爆竹嗎?
生1:放過。
師:心情如何?
生1:特別開心。
師:請你帶著開心的心情讀一讀這首詩。(生讀略)
師:我看到了你喜上眉梢,也能把喜悅的感情讀了出來。還有誰能讀出快樂?請帶著這快樂的心情讀這一句詩。(課件出示“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
生2:(臉上的表情更豐富了)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
師:還有誰放過爆竹?(舉手的學生越來越多)放過爆竹的同學一起讀。
(現場頓時熱鬧了起來,生齊讀)
師:多熱鬧的情景啊,震耳欲聾的爆竹聲真是響徹云霄!還有哪個習俗?
生3:飲屠蘇酒。
師:(邊板書邊說)說到飲酒啊,中國的酒文化源遠流長。“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飲琵琶馬上催”是戰場豪情,“呼兒將出換美酒,與爾同銷萬古愁”是豁達之情。《元日》里的酒流露出慶賀新春的喜慶之情,請你讀出春節的喜慶。(生3讀)老師有點微醉了。誰還來喝下這屠蘇酒?(生4讀)讓我們一起舉起這香味四溢的屠蘇酒!(師做舉起酒杯的動作,全班讀)
師:兩個習俗了,還有什么習俗?(師指板書)
生5:貼桃符。
師:什么是桃符啊。
生5:就是對聯的前身。
師:老師這里有一副對聯,誰來貼對聯?
(生上臺貼對聯)
師:他們貼對了嗎?(課堂上出現了小聲議論,有說對的,有說不對的)中國人貼對聯可有講究了,上聯在右邊,下聯在左邊,講究仄起平收。我有一個好方法,看每一個對聯的最后一個字,如果是三聲或四聲,它就是上聯。如果是一聲二聲那就是下聯。他貼對了嗎?
生(齊):對了。
師:貼對了,我們就更應該讀好對聯。(師手指上聯,生齊讀對聯)
師:紅色的紙,寓意吉祥的文字,貼好了對聯,歡歡喜喜過大年。
師:剛才我們找到了藏在古詩當中的三個習俗,那么《元日》這首詩中描寫的春節是一種怎樣的情景?請結合這幅插圖和你過春節的生活體驗,發揮想象,具體地描繪吧!(課件出示春節貼對聯、放鞭炮熱鬧情景的圖片,圖片上有引導語“過年啦,過年啦,家家戶戶都……”)
生6:過年啦,過年啦,家家戶戶都在貼對聯,大人們帶著小孩子去拜年,小孩子們則在一起放鞭炮,別提有多熱鬧了。
生7:過年啦,過年啦,家家戶戶都在吃著團圓飯,屋子里面熱鬧極了,屋子外面小孩子們有的在放鞭炮,有的在數紅包,臉上都露出了喜悅的表情。(師板書學法:找習俗 繪情景)
師:你們說的可真好!一首簡單的古詩居然能讀出如此熱鬧喜慶的畫面,讓我們用古詩再一次感受那熱鬧的春節場景吧!(板書學法:悟詩情 誦古詩)
師:能背誦嗎?
(生面帶喜色、自信滿滿地將《元日》整首詩進行了背誦)
【分析】學生根據自己平時過春節的感悟,很容易體會詩中描繪的歡快的感情,所以在這一次又一次讀的過程中,對于詩中蘊含的感情有了一次更高的升華。小學生總是有著很強的表現欲望,渴望引起別人的關注,在精學《元日》的整個過程中,教師設計了一個貼對聯的環節,讓學生在找到習俗的同時,又親身經歷了貼對聯的過程,很好地滲透了人文意識,繼承和發揚了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同時也是對學生自我實現愿望的滿足,有利于他們提高學習古詩的積極性。
三、抓關聯點,以一帶多
古詩的組文閱讀要想順利完成預設的教學目標,把古詩的組文閱讀上出實效來,就一定要找到古詩文本之間的關聯點,搭建起多篇古詩學習之間的橋梁,真正做到以一首帶多首。而在這節課中的傳統習俗就是古詩文本之間的橋梁。在經過剛才的精學之后,學生自己整合出了學習含有傳統習俗的古詩的方法:1.讀古詩,解詩意;2.找習俗,繪情景;3.悟詩情,誦古詩。接下來,他們將按照小組合作的方式合作完成《清明》《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兩首詩歌的學習。
【片段實錄五】
生1:我來展示我們小組的學習成果。
(生1字音準確、流利地讀《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并且簡單翻譯了古詩)
生2:從這首詩當中我們組找到了兩個習俗,分別是插茱萸、登高。詩人給我們描繪了這樣一個情景:又是一年重陽佳節到了,詩人遠在他鄉,沒有辦法回到家鄉,尤其是在象征著尊老敬老的重陽佳節,詩人格外思念親人,他只能登上高山面對著家鄉的方向,想象著親人是怎樣過這個重陽節的。(師用課件出示詩人登高望遠的圖片,背景文字:又是一年重陽佳節到了)
生3:整首詩表達了作者身在他鄉對親人的思念之情,所以讀的時候節奏應該慢一點,讀出思鄉之情來。(生3聲情并茂地讀《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生4:我還有一點要補充,平時我們在過重陽節時還要吃重陽糕,飲菊花酒,這也是一種傳統習俗。
師:你說得對,菊花自古被稱為長壽的象征,在這一天長輩們飲下釀好的菊花酒,寓意著健康、長壽。所以重陽節也叫——
生(全體):老人節,敬老節。
師:如果你是王維此時有家難回,想對家里的親人說些什么?
生5:我想說,我的好兄弟,我在外面過得挺好的,你告訴我們的父母,讓他們不要擔心。
師:你道出了思念和不舍。你來讀讀。(指名生讀)一切的一切只能在想象中。重陽節是別人的,團聚是別人的,茱萸是別人的,登高也是別人的,自己什么也沒有!大家閉上眼睛,再聽——(師配樂讀)你聽出了什么?
生6:我聽出了王維的思念,他身在異鄉很孤單,真的很想回到親人身邊。
師:千言萬語道不盡雙方心中深深的思念。(師手指屏幕,生全體誦讀)
(《清明》教學環節與《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類似,略)
【分析】在放手給學生自主合作閱讀的環節,教師沒有過分地總結強調古詩的大意和思想,而是充分利用剛才精讀環節中的學法組織學生進行思路清晰、主題明確的閱讀。在有限的時間里,古詩組文閱讀這一模式的優勢得到了充分發揮,將學生之前的被動接受詩意、單篇重復朗讀轉換為了主動閱讀探尋詩意、多篇整合閱讀。教師也在學生匯報發言后進行凝練和升華,一定程度上培養了學生獨立思考、合作探究的能力,使學生能夠舉一反三。
走進古詩就是走進了我們中華民族博大精深的文化里。一首古詩,一個節日,幾種習俗,也許在熱鬧的《元日》,也可能在哀愁的《清明》,亦或是在思鄉的《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總有一首詩能打動學生的心弦,教師引導學生組文閱讀古詩其實就是對中華傳統文化的繼承和發揚。
作者簡介:陳永泰(1993— ),男,甘肅天水人,小學二級教師,大學本科學歷,研究方向:語文主題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