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愛玲 張海偉
磺脲類藥物是目前糖尿病治療領域應用廣泛的口服降糖藥物之一,在國內外2型糖尿病指南中占據著非常重要的治療地位。其不僅可以作為糖尿病治療方案的基礎用藥之一長期使用,還可以與多種降糖藥物聯合應用。臨床常用磺脲類藥物有:格列吡嗪片、格列喹酮片、格列本脲片、格列齊特片、格列美脲。
磺脲類藥物改善高血糖的機制包括:
1.刺激胰島素分泌。現已證明,胰島β細胞膜上有磺脲類藥物受體,當藥物與受體結合后,能通過一系列的分子機制促進胰島素的分泌。不同的磺脲類藥物與這些受體結合能力的差異,決定了刺激胰島素分泌的能力的差異,但這類藥對全胰腺切除的人或動物不能發揮降糖作用。
2.磺脲類藥的胰腺外作用。磺脲類藥物能減少肝臟對胰島素的清除,從而增加周圍胰島素的濃度。近年來還證明,長期采用磺脲類治療能改善周圍組織胰島素敏感性,增加胰島素受體數量和胰島素與其受體的結合,還能增加肌肉細胞內葡萄糖的運轉(人體葡萄糖鉗夾試驗表明,磺脲類藥物可使外周葡萄糖利用率增加10%~52%),減少肝糖產生,這些作用有利于改善胰島素抵抗和降低空腹高血糖。有些磺脲類藥還有減少血小板聚集,改善血黏度和微循環的作用。除此之外,磺脲類還能刺激生長素釋放抑制素(生長抑素)的釋放,后者可以抑制胰升糖素的分泌,從而加強藥物降血糖作用。
看到這里,不少糖友們都會產生這樣的疑問:磺脲類藥物刺激胰島細胞分泌胰島素,使胰島細胞加倍工作,會不會使本來就受傷的胰島細胞雪上加霜,導致胰島功能衰竭?伴著這樣的猜疑,許多糖友會自行停藥或減藥,導致血糖控制不理想。
其實糖友們大可不必存有這樣的擔心。目前,胰島素β細胞功能凋亡的機制尚未完全明確,但可以明確的一點是尚無直接證據表明磺脲類藥物治療與胰島素β細胞功能衰退有關,大家可以放心使用。一項持續20年的英國前瞻性糖尿病研究(UKPDS),共入選3867例新診斷2型糖尿病患者,隨機分為常規治療組(以飲食控制為主1138例)或強化治療組(磺脲類藥物治療1573例、基礎胰島素治療1156例,其中有753例超重120%患者:342例僅采用二甲雙胍治療、411例為飲食治療),隨訪6~20年,中位數11年。研究結果顯示,無論是肥胖患者還是非肥胖患者中,磺脲類藥物治療的患者并未出現加速胰島素β細胞功能衰竭的現象。
另外,中國一項多中心研究結果顯示,磺脲類藥物(格列齊特緩釋片)強化治療3個月,可使約60%的患者血糖達標,停藥2日后復查口服葡萄糖耐量試驗,恢復為正常糖耐量或糖耐量受損者占22.83%,這說明磺脲類藥物強化治療顯著改善了早相胰島素分泌功能。
但需要注意的是,低血糖是磺脲類藥物治療最常見的不良反應,為減少低血糖風險,服用磺脲類藥物時宜從小劑量開始,根據血糖監測結果,在醫生的建議下逐漸調整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