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文濤 郝文武



摘 要:本研究編制了《高等師范院校滿意度調查問卷(學生)》,對西北地區五所師范院校的學生滿意度進行了調查。利用主成分分析提取出“實習就業”“課程教學”“管理服務”“環境條件”等四個主因子。分析表明,學生對學校四個維度的表現整體上比較滿意,對學校環境條件的滿意度最高,對學校管理與服務的滿意度最低,地方師范院校的滿意度明顯偏低;學生的滿意度呈現明顯的群體特征,中年級學生、文科生、非師范生、經濟弱勢學生和外省學生等群體滿意度較低;學生對學校食宿問題的關注度高但滿意度低,是目前西北地區高等師范院校亟需改進的問題。提高師范院校學生滿意度,應加大對地方師范院校的投資力度;加強非師范專業建設;規范學校后勤管理。
關鍵詞:西北地區;師范院校;師范院校學生;滿意度
一、引言
師范教育是教育事業的工作母機,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首先要辦好人民滿意的師范教育。20世紀末到21世紀初的30年間,中國師范教育進行了許多重大改革,這些改革和發展既取得顯著成績,也有一些值得反思的問題。[1]針對當前教師教育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2018年3月,教育部等五部門印發了《教師教育振興行動計劃(2018—2022年)》,提出加大對師范院校的支持力度,不斷優化教師教育布局結構,基本形成以國家教師教育基地為引領、師范院校為主體、高水平綜合大學參與、教師發展機構為紐帶、優質中小學為實踐基地的開放、協同、聯動的現代教師教育體系。黨的十九大報告把黨的十八大報告提出的“努力辦好讓人民滿意的教育”提高到“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的新目標,著力解決好教育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新問題,明確了我國新時期教育工作的新使命。[2]
國內教育滿意度研究的文獻很多,但將師范教育滿意度作為專門主題進行研究的文獻卻比較少。對知網1400余篇文獻的關鍵詞詞頻共現分析表明,教育滿意度研究頻次最高的三個關鍵詞是“滿意度”“健康教育”和“學生滿意度”。比較有代表性的文獻有劉武和楊雪的《中國高等教育顧客滿意度指數模型的構建》、韓玉珍的《美國大學生滿意度調查方法評介》、孫興貴等的《青少年學生生活滿意度的結構和量表編制》以及張倩和岳昌君的《高等教育質量評價與學生滿意度》等。這些文獻主要探討了滿意度測評方法和指標體系,對大多數教育滿意度實證研究都有借鑒意義。就師范教育滿意度研究而言,大部分研究者關注的都是師范教育中的局部問題,如劉姍姍研究關注的是東北某師范大學的辦學條件 [3],田英月則調查了遼寧N大學學生的專業滿意度 [4];就研究對象而言,研究者關注最多的是免費師范生群體,如王乃一[5]、滕瀚[6]、蔣馨嵐[7]分別從就業、課程開設和教學等方面研究了免費師范生的滿意度。此外,丁鋼等對影響師范生學習經歷滿意度的諸因素進行了分析,結果表明,不同的人口統計學變量和學習投入對師范生學習經歷的滿意度均有顯著影響。[8]張春雨等則通過分析師范生職業使命感與學業滿意度及生活滿意度的關系,認為師范生的職業使命感對其人生意義體驗、學業滿意度和生活滿意度均存在顯著的預測作用。[9]已有研究主題聚焦在師范教育的單一層面,缺乏對師范教育各個方面的全面考察。研究對象也多是免費師范生和東部師范高校學生,對不同層級的師范高校和西北地區師范高校的關注較少。因此,本研究立足于西北地區五所師范院校,對其學生滿意度展開全面調查,期望通過調查分析,發現西北地區高等師范教育辦學存在的問題,提出提升西北地區師范教育辦學質量的建議。
二、 研究方法
(一)研究工具
課題組經過多次研討論證,編制了《高等師范院校滿意度調查問卷(學生)》,問卷A部分為學生學習經歷變量,B部分為高等師范教育滿意度變量,C部分為人口學變量。滿意度部分選項采用六點計分的形式,“非常滿意”“比較滿意”“基本滿意”“基本不滿意”“比較不滿意”“很不滿意”。問卷整體的克倫巴赫α系數為0953,說明問卷信度非常高。38個滿意度題項(原始問卷為42個題項,剔除了B13、B25、B26、B27四個題項)的KMO檢驗值為0978,Bartlett檢驗值為93296519(p<0001),說明問卷的效度水平較高,適合做因子分析。采用主成分分析法進行探索性因子分析,共提取出4個特征值大于1的公因子,分別為:(1)“實習就業”(F1),包括“教育實習的成效”“教育實習的內容安排”“學校就業指導工作”等15個題項;(2)“課程教學”(F2),包括“所在院系專業課程設置的前沿性”“學校公共選修課資源的充足性”“所在院系教師的教學水平”等10個題項;(3)“管理服務”(F3),包括“輔導員解決學生實際困難的及時性”“參與社團活動的機會”“學校后勤服務”等8個題項;(4)“環境條件”(F4),包括“圖書資源的充足性”“信息化資源的充足性”“校園安全與秩序”等5個題項(見表1)。
(二)樣本描述
根據2015年的統計數據可知,我國共有師范院校219所,在校師范生1667萬。本研究以西北地區五所高師院校2014級—2017級在校本科生為研究對象,共發放問卷4000份,回收問卷3967份,剔除無效問卷后,得到有效問卷3469份,有效率為875%。五所師范高校按照辦學層次分為部屬院校、省部共建院校、省屬院校、地方院校,四類學校分別記為A、B、C、D(見表2)。
(三)數據處理與算法說明
數據用EXCEL電子表格和SPSS220進行計算和統計處理。用單因素方差分析進行不同變量均值的比較。
1滿意度總分
用各因子包含的滿意度題項的平均分表示四個維度的滿意度得分。以因子的方差貢獻率占累積方差貢獻率的比重作為各維度得分的權重,計算加權平均數表示滿意度總分。計算方式如下:
滿意度總分=0375F1+0243F2+0193F3+0186F4
2改進機會
為了更好地提高滿意度,改進工作效率,有研究者提出用題目的滿意度得分除以題目的重要性得分,對商數進行排序,以找出改進效益最大的問題。對某一問題而言,滿意度越低,重視程度越高,則改進機會越大。算式如下:
改進機會=重要程度滿意程度
為了更直觀地了解滿意度評價中需要優先改進的項目,利用項目的滿意度和重要性原始得分,制作重要性滿意度矩陣圖。以二者的中位數為坐標軸構造出四個象限,第一象限為競爭優勢區,落在該區的項目為高重要性高滿意度項目,這些項目的滿意度對整體的滿意度影響較大,集中在該區的項目越多,整體的滿意度就越高;第二象限為繼續維持區,落在該區的項目為低重要性高滿意度項目,對整體的滿意度影響不大,但有正面影響;第三象限為次要改進區,落在該區的項目為低重要性低滿意度項目,集中在該區域的項目對整體的滿意度影響也較小,改進該區域的項目,也能對整體的滿意度產生積極影響;第四象限為亟待改進區,落在該區域的項目為高重要性低滿意度項目,集中在該區域的項目對整體的滿意度影響非常大,這些項目是目前最應優先改進的項目。[10]
三、 調查結果分析
(一)學生對目前的師范教育總體比較滿意,地方師范院校學生滿意度明顯偏低
總體來看,滿意度總分的平均值為468(SD=0723),實習就業、課程教學、管理服務和環境條件四個維度得分的平均值分別為463(SD=0812)、467(SD=0791)、466(SD=0834)和488(SD=0840)。可見,學生對目前的師范教育整體上是滿意的,其中,學生對學校環境條件的滿意度最高,對學校管理服務的滿意度最低(見表3)。
以滿意的四個維度和總分作為觀測變量,以學校類型作為因子,對學生的滿意度得分進行單因素方差分析,發現不同類型學校滿意度得分和四個維度的得分差異顯著。事后多重比較表明,地方師范院校學生實習與就業(M=453,SD=0827)、課程與教學(M=450,SD=0882)、管理與服務(M=390,SD=0757)、環境條件(M=476,SD=0653)等四個維度的得分和滿意度總分(M=445,SD=0653)均顯著低于其他類型的師范院校學生,而其他學校學生得分則沒有顯著差異。省部共建院校學生的“課程與教學”得分(M=487,SD=0709)顯著高于其他類型學校學生,其他類型學校學生得分差異不顯著(見表4)。
(二)師范學校學生滿意度呈明顯的群體特征
以不同群體特征為自變量,以滿意度總分四個維度為因變量進行單因素方差分析,發現不同群體特征學生的總體滿意度和四個方面的得分均存在顯著差異(見表5、表6)。
1學生滿意度的年級差異顯著,新生和畢業生對學校的滿意度高于其他年級
滿意度得分單因素方差分析顯示,不同年級組學生的滿意度得分差異顯著。進一步進行事后比較,結果表明,2017級學生(M=475,SD=0638)和2014級(M=466,SD=0697)的滿意度得分高于2016級(M=441,SD=0727)和2015級(M=434,SD=0739)學生,2015級和2016級兩個年級組學生的滿意度總分差異不顯著,2017級和2014級兩個年級組學生的滿意度總分差異也不顯著。原因在于,新生對大學生活的許多方面缺少切身體會,他們對大學的評價是基于自己的憧憬以及從其他師生那里獲得的信息,而畢業生在校經歷豐富,能夠根據自身的感知經驗作出判斷,因此,新生和畢業生對學校的評價總體上比大二、大三學生高。
2師范院校學生滿意度表現出明顯的學科差異,文科學生各維度的滿意度普遍較低
按照專業的學科性質,將所有專業分為文科和理科。單因素方差分析發現,文科生和理科生的滿意度總分有顯著差異。文科生(M=466,SD=0729)總體滿意度低于理科生(M=471,SD=0687)。從具體的學科來看,哲學(M=434,SD=0590)、藝術學(M=443,SD=0761)和社會學(M=431,SD=0712)等非師范人文社科專業學生的滿意度總分均比大多數專業學生的滿意度總分低。因為這幾個專業比較冷門,畢業生的社會需求量小,因而這些專業學生對這些專業前景不看好,滿意度也不高。此外,四個維度得分情況的分析表明,文科生對學校的課程教學和管理服務的滿意度得分低于理科生。
3學生滿意度呈現地域差異,省內學生和西部地區的學生滿意度更高
將學生的生源地劃分為東、中、西部三組,進行滿意度得分的單因素方差分析,結果顯示西部地區學生(M=460,SD=0692)的滿意度總分高于中部地區學生(M=046,SD=0744),東部和西部、東部和中部地區學生的滿意度總分差異不顯著。省內學生的滿意度總分(M=460,SD=0700)高于外省的學生(M=455,SD=0709)。對學生滿意度城鄉差異的進一步分析表明,來自省會城市學生的總體滿意度高于來自其他地區的學生,這主要是因為接受調查的學生中有近60%來自西北五省區的省會城市,這些學生對學校各方面的滿意度普遍較高。
4不同經濟地位的學生滿意度差異顯著,經濟弱勢學生群體滿意度相對較低
以是否貧困生作為因子,對滿意度總分的平均值進行單因素方差分析,發現貧困生(M=455,SD=0710)的滿意度顯著低于非貧困生(M=463,SD=0706)。進一步分析表明,貧困生在四個維度的滿意度得分均顯著低于非貧困生,而且除了學校地理位置(B2)、學校公共選修課資源的充足性(B6)等八個項目以外,貧困生其他項目的滿意度也均顯著低于非貧困生。以家庭經濟水平為自變量,進行滿意度得分的單因素方差分析,結果表明家庭經濟水平“中等偏上”的學生(M=471,SD=0814)的滿意度總分高于家庭經濟水平“中等偏下”(M=456,SD=0682)和家庭經濟水平“非常貧困”的學生(M=455,SD=0740),家庭經濟水平“中等”的學生(M=462,SD=0717)的滿意度總分高于家庭經濟水平“中等偏下”的學生。這說明經濟上處于弱勢的學生群體對學校各方面的表現相對不滿意。
5不同培養性質的學生滿意度差異顯著,師范生的滿意度得分具有“主體優勢”
以培養性質(師范生和非師范生)作為自變量,以滿意度總分作為因變量,進行單因素方差分析,結果顯示師范生(M=462,SD=0693)的滿意度總分高于非師范生(M=453,SD=0727)。對四個維度的單因素方差分析也表明,師范生在各個維度的得分均顯著高于非師范生。這說明師范生對學校各方面的表現具有主體優勢。究其原因,師范專業是師范院校的優勢專業,而非師范專業則處于“邊緣”地位。相比較師范專業,新開設的非師范專業大多是以師范專業的基礎專業為依托,學科建設較為薄弱,教學條件與辦學經驗方面,還存在很多不足[11],因此,非師范生對目前的師范學校的總體滿意度較低。
(三)食宿條件是學生最關注也是最不滿意的問題
利用重要性和滿意度的原始得分制作重要性滿意度矩陣圖(見圖1),發現大部分題目都落在相對“競爭優勢區”和“繼續維持區”,這說明學生對大部分項目的滿意度都比較高。有13個項目落在優勢區,其中,學生對所在院(系)教師的教學態度(B10)、校園安全與秩序(B22)、所在院(系)教師的教學水平(B8)等三個項目的期待和滿意度都比較高。落在繼續維持區的項目有6個,其中,學生對參與社團活動的機會(B20)、學費設定額度(B14)等兩個項目的期待較低,滿意度較高。落在次要改進區的項目有13個(其中5個項目臨近坐標軸原點),其中學生認為最不重要也不滿意的是學校的地理位置(B2)。落在亟需改進區的項目有10個,其中重要性程度較高但滿意程度最低的項目是學校提供給學生的住宿條件(B28)。此外,學校運動場地的充足性(B25)也趨近于亟需改進區。
對各項目改進機會的分析發現,改進機會最小的三項是學費設定額度(B14)、學生參與社團活動的機會(B20)和貧困生資助的額度(B17),這些項目的改進對總體滿意度的貢獻較小,僅維持目前水平即可。改進機會最大的三項是學校提供給學生的住宿條件(B28)、學校食堂的飯菜種類(B26)和學校食堂的飯菜價格(B27),三個項目的滿意度得分分別為425、420和421,其中后兩項是所有項目中滿意度最低的兩項。這說明學校的食宿問題是西北地區師范院校辦學中最薄弱的項目,這些項目的改進是提升西北地區師范教育總體滿意度的關鍵。
從圖2可以看出,省屬高校不同項目的改進機會與幾所學校總體變化趨勢高度吻合,而地方院校所有項目的改進機會則高于總體及其他三類學校,部屬院校和省部共建院校的大部分項目的改進機會低于總體水平。就不同學校而言,部屬院校改進機會最大的項目是學校運動場地的充足性(B25),省部共建院校和地方院校改進機會最大的項目是住宿條件(B28),省屬院校改進機會最大的項目是食堂飯菜的價格(B26)。由于不同學校經費投入的重點與學生的訴求不同,因而不同學校的優勢項目和劣勢項目表現出一定差異。
四、提升西北地區高等師范學校學生滿意度的建議
(一)加大對地方師范院校的投資力度,縮小校際發展差距
在同類學校中,地方師范院校學生的滿意度最低,項目的改進機會也較其他學校高。這說明地方師范院校辦學條件薄弱,與其他層類師范學校存在很大差距。解決西北地區高等師范學校校際發展差距過大的問題,首先應轉變師范學校辦學中地方受益地方買單的投資邏輯,確立國家受益政府買單的投資邏輯。各級各類師范院校培養教師,最終受益者是國家而不是地方。因此,國家不應只重點投資部屬師范院校,而應對所有師范院校一視同仁,對師范教育的投資應由各級財政共同負擔。其次,按全國師范學校的整體投資水平核定最低標準,地方財政支付能力不足部分由中央財政予以轉移支付。2017年,陜西師范大學的財政撥款為117億元(六所部屬師范中最低),而寧夏師范學院僅為119億元,其它三所省屬師范院校的撥款均在3億元左右。除了招生規模之外,撥款主體支付能力差異是導致不同層級師范院校投資水平差距懸殊的重要原因。因而,設定最低投資標準,增加中央財政對地方師范院校的轉移支付,是縮小西北地區師范高校校際發展差距的關鍵舉措。
(二)關注低滿意度群體需求,適時調整專業結構
西北地區師范院校的非師范生對學校各方面滿意度都較低,他們的意見反映出西北地區師范院校辦學的短板。在師范院校綜合化轉型的過程中,部分師范院校盲目跟風,大量開設非師范專業,這些專業的師資和學科建設都很薄弱,學生培養質量低下,畢業生就業競爭力匱乏,對非師范類專業中的人文社科類專業而言更是如此。針對該問題,西北地區師范院校應揚長避短,一方面應堅持師范特色,依托文理基礎學科的特色和優勢,加強師范專業建設,做到“大而強”;同時,重點扶持個別有發展潛力和有學科積淀的非師范專業,做到“小而精”。另一方面,也應避免盲目增設新的非師范專業,并適時裁撤一部分缺乏活力、無法適應當代社會發展和區域社會發展的非師范專業。而對于那些就業前景差,社會需求量小的專業,則應合理限制招生規模。
(三)規范學校的后勤管理,優先改進師范學校食宿條件
為了提高學生的滿意度,西北地區師范院校應優先改進學校的食宿條件。我國高校的后勤服務由社會第三方提供,目前存在社會化管理的規章制度不健全等問題。其中,學校的食堂管理與學生公寓管理及其運營由社會承辦,雖然在招標方面高校進行相應地監督與管理,但卻沒有相關的規章制度進行規范化指導,承包方為追求利益最大化,往往采取降低成本的策略,致使服務質量下降。[12]因此,學校應采取措施規范學校后勤服務的供給,優先改進學校的食宿條件。學生是后勤服務的重要利益相關者,他們對后勤服務的質量最有發言權。學校有必要形成暢通的投訴渠道,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讓他們參與后勤服務的監督與管理。另外,根據不同地域學生的起居和生活習慣,學校應提供個性化的食宿服務。
參考文獻:
[1]顧明遠,郝文武,胡金木.重建師范教育——訪顧明遠先生[J].當代教師育,2017(1):1-5,33.
[2]曾天山.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N].中國教育報,2018-01-23(001).
[3]劉珊珊.普通師范院校辦學條件學生滿意度研究[D].沈陽:遼寧師范大學,2017.
[4]田英月.普通師范院校學生專業滿意度調查研究[D].沈陽:遼寧師范大學,2013.
[5]王乃一,何穎.免費師范生就業滿意度調查及其思考——以華東師范大學為例[J].教師教育研究,2014(2):65-71,49.
[6]滕瀚,時偉,梁支宏,等.免費師范生課程現狀滿意度調查分析[J].遼寧教育研究,2008(9):85-86.
[7]蔣馨嵐.關于免費師范生對教學質量的滿意度及其影響因素的研究——以某師范大學為例[J].國家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11(5):75-78.
[8]丁鋼等.中國高等師范院校師范生培養狀況調查與政策分析報告[R].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3.
[9]張春雨,韋嘉,張進輔,等.師范生職業使命感與學業滿意度及生活滿意度的關系:人生意義感的作用[J].心理發展與教育,2013(1):75-78.
[10]金勇進,梁燕,張宗芳.滿意度評估系統應用研究[M].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07:193-194.
[11]何莉娜,馬飆.我國高師院校非師范專業發展的再思考[J].內蒙古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09(9):78-80.
[12]王永紅.高校后勤社會化管理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教育探索,2012(2):80-81.
(責任編輯 鐘嘉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