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本科出身決定論?

2019-11-21 10:13:35李峰孫夢園
高教探索 2019年10期
關鍵詞:職業發展

李峰 孫夢園

摘 要:高校在教師招聘中的“第一學歷歧視”現象仍較為普遍。本文以1998-2017年間入選的長江特聘教授為研究對象,通過分析本科就讀院校層次、職業流動路徑和職業發展速度三者之間的關系來驗證“本科出身決定論”是否合理。研究發現:本科就讀高校層次對學術精英職業發展速度的影響不顯著,精英高校本科出身并不能加快職業發展;普通高校本科出身的學術精英也可以通過向上職業流動獲得與精英高校本科出身的學術精英大致相同的職業發展速度;但向上職業流動也可能減緩學術精英博士畢業后的職業發展速度。研究結論對高校改進人才招聘政策和教師選擇職業流動策略具有一定的現實意義。

關鍵詞:本科出身;向上流動;職業發展;長江學者;年齡

一、引言

近年來,“出身看本科”“學歷查三代”的現象常見于高校的研究生招生和教師招聘中,引起了社會各界的熱議。有學者調查了100所“211工程”高校的聘任條件后發現,44%的高校明確規定應聘者的第一學歷應為“985工程”或“211工程”高校。[1]另有調查發現,一些高校在博士生招考資格中明確限定了考生的本科、碩士畢業院校層次或者碩士就讀學科的等級。[2]公眾借助媒體和網絡平臺對這些“身份歧視”政策表達了強烈質疑。迫于壓力,多數高校在招生和招聘公告中不再使用針對第一學歷的限制條款,但在實際操作過程中仍會存在“隱性歧視”現象。[3][4]第一學歷歧視體現了當前人才評價中的突出問題,為了對其進行糾偏,多部委于2018年11月聯合頒發了《關于開展清理“唯論文、唯帽子、唯職稱、唯學歷”專項行動的通知》,人才招聘、職稱評審、人才考核等各項人事人才政策中的“唯學歷”要求均在清理之列。可以預料的是,“四唯”專項行動將有效控制并進一步消除公開政策文件中涉及的“身份歧視”條例,但是,專項行動能否從根本上改變“出身看本科”的固有觀點,破除招生及招聘過程中的“隱性歧視”,仍有待觀察。

“出身看本科”的本質邏輯是將本科就讀院校的層次作為衡量科研人員學術能力的代理指標。一般認為,高考作為一種相對公平的選拔機制,將多數優秀學生篩選進了重點院校。因此,本科畢業于重點院校的科研人員自然比普通高校本科出身的科研人員更有潛力。以博士生的科研業績為例,一些學者認為,本科出身普通的博士生在科研業績上明顯不敵本科畢業于重點院校的博士生。比如,藺玉的研究發現本科畢業于“985工程”高校的博士生更容易發表高質量的科研論文。[5]然而,也有不少研究得出了不同結論。柳卸林等人分析了中國科學院大學博士生在校期間的各項科研產出,發現“985工程”和“211工程”本科生源僅在發表EI論文數和出版專著數方面具有明顯優勢,而在發表論文總數和獲得專利數上的優勢均不顯著。[6]類似的,劉佳也認為本科就讀于不同層次院校的博士生在科研創新能力方面不存在顯著差異,他甚至發現本科出身普通的博士生發表的科研論文數量多于重點院校出身的博士生。[7]這些研究表明,本科出身對博士生科研業績的影響結果并無定論,僅通過本科出身來解釋博士生科研業績的差異有一定的局限性。[8]針對教師群體也有類似研究。王軍輝等人分析了高校教師的科研績效,發現本科是否畢業于“211工程”或“985工程”高校對教師科研績效并無顯著影響。[9]顯然,這一結論也不支持“本科出身論”的觀點。

雖然本科畢業院校層次對科研人員學術能力(科研產出/績效)的影響是不確定的,但是高校熱衷于招攬出身優異的教師已既成事實。特別是精英高校(或者優勢專業),為了保持優勢地位,不斷增加本校學緣教師的聘用比例,形成了相對封閉、壟斷的人才系統。[10]以清華大學和北京大學這兩所頂尖高校為例,他們的優勢學科專業已基本形成了相對獨立的學術勞動力市場,市場內部人才交流頻繁,而與國內其他高校之間的人才交換較少。[11]顯然,出身普通的教師很難被精英高校聘任,實現向上流動。即便如此,多數本科出身普通的教師仍會把向上流動作為學術職業發展的目標之一。那么,作為本科出身普通的高校教師,他們如何實現向上流動?他們能否通過向上流動獲得更快的職業發展?作為精英高校來說,聘用本科出身普通的高校教師是否存在風險?回答這些問題均有助于回應“本科出身論”現象,但遺憾的是,學術界對本科出身一般但通過后期努力向上流動至精英高校的教師群體缺乏關注。當前對“本科出身論”的討論大都聚焦在博士生群體上,針對高校教師群體的討論尚不夠深入,相關研究也更多關注本科出身對教師科研業績的影響,對職業發展的長期影響研究較為匱乏。鑒于此,本文以本科出身普通的大學教師為研究對象,希望通過分析他們的本科就讀院校層次、職業流動路徑和職業發展速度三者之間的關系來補充現有文獻對“本科出身論”的討論,并期待能為當前高校的教師聘用政策和教師的職業發展提供一些建議。

二、 研究樣本及方法

(一)研究樣本

本文以1998-2017年間入選“長江學者獎勵計劃”的特聘教授為研究對象。該計劃實施于1998年,是我國國家級人才計劃的重要組成部分。由于長江學者計劃遴選條件苛刻,加之遴選數量每年不足200人,最終能入選該計劃的均為在各自領域獲得很高學術成就的學術精英。截至2017年底,教育部共計在全國高校遴選了十七批2051名學術精英,授予他們“長江學者特聘教授”(以下簡稱“長江特聘”)稱號。為了方便后續分析,本文對研究樣本進行了限定,排除了人文社科領域的長江特聘,并刪除了少量在海外獲得學士學位、沒有博士學位、或者履歷信息嚴重缺失的特聘教授,最終有效研究樣本為1646人。

通過分析長江特聘的本科學校層次和聘任高校層次之間的關系可以發現:學術精英群體存在明顯的“階層固化”(見表1)。一方面,本科畢業于“985工程”高校的教師在學術精英群體中占據主導優勢(約61%),而本科就讀于“雙非院校”(非“985工程”、“211工程”院校)的比例很低,僅有21%。另一方面,就職于重點高校的學術精英本科大都畢業自相同層次的重點高校,其中,任職于“985工程”高校的長江特聘有71%本科畢業于“985工程”高校,而任職于“211工程”高校的長江特聘接近一半本科畢業于“211工程”高校。雖然“211工程”高校也屬于國家重點建設高校,但是它們培養和入選的長江特聘數量和它們培養的本科生規模并不匹配,遠低于“985工程”高校。同時,“211工程”高校培養的學術精英聘任至“985工程”高校的數量和比例也不高。

(二)變量及樣本描述

本文以探討本科出身、職業流動路徑和職業發展速度三者之間的關系為主題,涉及的變量包括以下幾類。

首先,本文按照高校入選國家重點建設工程的類型將其分為三個層次:“雙非高校”、“211工程”高校和“985工程”高校。如前所述,雙非高校和“211工程”高校出身的學術精英在長江特聘群體中均處于劣勢地位,本文將這兩類高校統稱為普通高校。在此基礎上,根據本科學校和聘任高校層次的不同,本文將本科畢業于普通學校但任職于“985工程”高校的學者的職業流動路徑定義為向上流動。623名普通高校本科出身的長江特聘中約有22%實現了向上職業流動。

其次,“長江學者獎勵計劃”是國家重大人才工程的重要組成部分,越早入選該計劃有助于科研人員更快獲取學術資源,從而在后續職業發展中取得更高水平的科研成就。[12]所以,本文采用科研人員入選“長江學者獎勵計劃”的時間來衡量其職業發展速度。其中,“入選年齡”代表科研人員獲得職業成就時花費的總時間;“間隔時間”代表科研人員獨立開展科研工作后取得職業成就的時間。經統計,高校科研人員入選長江學者計劃的年齡區間在29歲到45歲之間,平均入選年齡為40.86歲;他們從博士畢業至入選長江學者計劃的平均間隔時間為10.58年。

最后,高校科研人員的職業流動路徑和職業發展速度還受到其他因素的影響,本文將這些因素作為控制變量,主要包括性別、入選長江特聘的批次、學科領域、博士后經歷和海外博士、教職及訪問經歷等變量。所有變量的定義和統計描述如表2所示。

(三)研究方法

為了獲得長江特聘的職業流動信息,本文通過多種公開渠道(如個人官方主頁、機構公示信息、自傳等)搜集了每位長江特聘的履歷信息,并據此整理出他們的工作調動信息。在職業流動路徑的分析中,本文采用重要職業事件發生地點的變遷來描繪長江特聘的職業流動軌跡,并運用Logistic回歸模型來分析影響長江特聘向上流動概率的因素。緊接著,本文依次將入選長江學者計劃的年齡和間隔時間作為因變量,運用泊松回歸模型分別探討了長江特聘的本科出身、職業流動方式對其職業發展速度的影響。

三、 結果分析

(一)本科出身普通的學術精英如何流動?

本文以高校科研人員職業發展中的多個重要事件為觀測點,分別考察本科出身普通高校的學術精英從本科畢業至各重要事件的流動模式。其中,考察的四個重要職業事件為:獲得博士學位、獲得第一份正式教職、獲得正高職稱、入選長江特聘。根據本科就讀院校與重要事件發生時學者所在院校之間的層次差異將流動模式劃分為五類:無流動(重要事件發生時所在院校與本科院校一致),水平流動(重要事件發生時所在院校與本科院校同為普通高校),向上流動(重要事件發生時所在院校為“985工程”高校),國際流動(在境外院校任職)和跨部門流動(在國內的科研院所、企業、醫院等非教育機構任職)。通過對普通高校本科出身的長江特聘進行履歷分析,可以識別10種人數分布較多的職業流動路徑(見表3)。

由于“985工程”高校擁有更豐富的學術資源和更優質的學科平臺,向上流動到“985工程”高校任職成為普通高校本科出身的長江特聘首選的職業流動路徑。623名本科就讀于普通高校的精英學者中最終有347名向上流動至“985工程”高校(約占56%)。具體來看,向上職業流動路徑可以大致分為三類。其一,最終實現向上流動的長江特聘中,多數在博士階段就實現了向上流動,通過在“985工程”高校完成高質量的博士教育來彌補本科教育的劣勢。約21%的學者采用路徑1的模式,即博士階段完成向上流動后,后續職業發展均在“985工程”高校完成。其二,部分長江特聘通過國際流動來積累跨國資本,實現最終的向上流動(路徑4-6、路徑9)。國際流動主要包括赴海外高校深造、在海外高校接受博士后訓練、擔任海外高校教職等多種形式。一般來說,海外經歷時間越長,積累的跨國資本也越多,也越有助于科研人員回國后向上流動至精英高校。這一點在長江特聘的職業流動路徑中得到了證實,相比于單一海外經歷(路徑5),擁有復合海外經歷的成熟型海歸最終實現向上流動的比例更高(路徑4、6、9)。其三,少數長江特聘在博士教育階段或者職業發展初期流動至科研院所,通過跨部門的教育和科研經歷來豐富學術履歷,爭取向上流動的機會。

此外,還有部分長江特聘采用了水平流動或者不流動的職業發展路徑(路徑2、3、7),他們獲得博士學位后的職業發展均在普通高校中完成。這些學術精英雖非出身于重點高校,但也大都依托于普通高校的優勢學科平臺,他們的職業發展得益于高水平的研究生導師和高質量的校內推薦網絡。同時,向上職業流動的阻力也會使這部分學術精英傾向于扎根在自己的母校,或者僅在相同層次的高校間流動。

上述分析描述了普通高校本科出身長江特聘的職業流動路徑。通過Logistic回歸分析,本文進一步探討了影響這些學術精英向上職業流動的因素。表4中回歸結果顯示:在“985工程”高校和海外高校就讀博士學位、國內博士后經歷、海外教職經歷、跨部門流動經歷均能顯著增加學術精英向上職業流動的概率。其中,博士就讀于“985工程”高校和海外高校分別使長江特聘向上流動的概率提升了19倍和2倍多;擁有國內博士后經歷的長江特聘向上流動的概率提升了一倍多;而海外教職經歷和跨部門流動經歷使長江特聘向上流動的概率分別增加了61%和5倍多。這些結論再次揭示了本科出身普通的高校科研人員可以通過后期的國內外職業流動和跨部門流動最終實現向上流動。

(二)本科出身會影響職業發展速度嗎?

為了保證結果的穩健性,本文嘗試了不同的樣本集合對本科出身的影響進行了回歸分析。如表5所示,模型1和模型2報告了采用全部樣本時長江特聘的本科出身對其職業發展速度的影響,而模型3和4則報告了聘任于“985工程”高校的長江特聘子樣本的回歸結果。結果顯示,不論采用何種衡量職業發展速度的指標(入選年齡或間隔時間),還是針對不同的樣本集合,長江特聘的本科出身對其職業發展速度的影響均不顯著。首先,在全樣本回歸中,“985工程”高校本科出身與普通高校本科出身的長江特聘在入選長江學者計劃的年齡和時間間隔上均無顯著差異。也就是說,在控制其他因素的條件下,本科出身對長江特聘的總體職業發展速度和博士畢業后的職業發展速度均無顯著影響,換言之,精英高校本科出身并不能加快高校學術精英的職業發展速度。其次,當將樣本限定在任職于“985工程”高校的長江特聘時,可以得到類似的回歸結果。即同樣任職于“985工程”高校的長江特聘,本科是否就讀于精英高校與他們的職業發展速度沒有顯著關聯。此外,模型3和模型4的回歸結果還從側面說明:本科就讀于普通高校但通過后期努力向上流動至“985工程”高校任職的長江特聘,在職業發展速度上與精英高校本科出身的長江特聘無顯著差異。

(三)向上流動會加速職業發展速度嗎?

雖然本科出身對學術精英的職業發展速度影響不大,但大部分本科出身普通的長江特聘最終還是選擇了向上流動的職業發展路徑。那么,他們能否通過向上流動來獲得更快的學術職業發展呢?針對此問題,本文依舊采用了兩組泊松回歸模型。如表6所示,模型5和模型6報告了采用全樣本時長江特聘的向上職業流動對其職業發展速度的影響;模型7和8則報告了本科就讀于普通高校的長江特聘子樣本的回歸結果。兩組回歸模型得到的結果大體一致,向上職業流動對長江特聘的職業發展速度的影響大都不顯著。在全樣本模型中,向上流動的長江特聘在入選長江學者計劃的年齡和間隔時間上與水平流動、無流動經歷的長江特聘沒有明顯差異。當聚焦在本科出身普通的長江特聘子樣本時,回歸結果有所變化。一方面,向上流動至精英高校的長江特聘和始終任職于普通高校的長江特聘在入選長江學者計劃的年齡上無顯著差異。另一方面,向上流動減緩了長江特聘博士畢業后的職業發展速度,但是減緩效應很小。在控制其他因素的條件下,選擇向上流動路徑的長江特聘在入選長江學者計劃的時間間隔上比始終任職于普通高校的長江特聘長4%左右。

除了上述分析的本科高校層次和職業流動對長江特聘職業發展速度的影響外,各回歸模型納入的控制變量對職業發展速度也有一定影響。根據模型1-8的回歸結果可以發現:(1)海外博士訓練顯著縮短了高校科研人員入選長江學者計劃的時間間隔,相較于本土博士,海外博士的時間間隔縮短了5%~12%。(2)國內博士后經歷在大多數回歸模型中均對長江特聘的職業發展速度有減速作用,而境外博士后經歷則有助于縮短高校科研人員入選長江學者計劃的總時間。(3)海外教職經歷僅對普通本科高校出身長江特聘的職業發展有顯著影響,且為負效應,將入選長江學者計劃的時間間隔延長了7%。(4)海外訪問經歷對高校科研人員的入選年齡影響大都不顯著,但卻減緩了他們在博士畢業后的職業發展速度。擁有海外訪問經歷的長江特聘的時間間隔比其他長江特聘要長6%~7%。此外,學科領域、入選長江學者計劃的批次、博士就讀時間等變量也對職業發展速度有顯著影響,但性別對職業發展速度的影響不顯著。

四、討論與建議

本文以長江學者特聘教授為研究對象,分析了長江特聘的本科就讀高校層次、職業流動路徑對他們職業發展速度的影響。研究結論對高校在人才招聘中存在的顯性或隱性的“身份歧視”政策進行了回應:本科就讀高校層次與高校學術精英的職業發展速度之間沒有顯著聯系,本科就讀于普通高校的學術精英在職業發展中并沒有處于劣勢地位。顯然,該結論并不支持“本科出身決定論”的觀點。同時,本文還發現:普通高校本科出身的學術精英可以通過向上職業流動獲得與精英高校出身的人才大致相同的職業發展速度;但是選擇堅守在普通高校的學術精英也不一定在職業發展速度上處于劣勢。基于這些發現,下文進行了詳細地討論,并在此基礎上對高校層面的人才招聘工作和教師層面的職業發展提出了建議。

一方面,高校在人才招聘中不應將第一學歷就讀高校層次作為評價標準,而應該更注重考察科研人員的博士訓練質量及博士畢業后的學術業績。一般而言,精英高校提供的優質本科教育有利于科研人員在學術職業發展上獲得“先手優勢”,使他們在后續發展中更容易持續獲得精英高校的資源支持,形成優勢累積,這些都可能大大加快科研人員的職業發展速度。[13]然而,本文卻發現通過本科出身區分的兩類學術精英在職業發展速度上并無顯著差異。本文推測,精英高校本科出身在科研人員的職業發展中并沒有發揮“先手優勢”的作用,對職業發展起關鍵作用的更有可能是博士及博士畢業后的相關職業變量。從長江特聘的職業流動路徑可以看出,本科出身普通的科研人員可以通過博士及后續階段的向上流動、國際流動、跨部門流動等方式積累人力資本、豐富學術履歷,實現最終的向上流動,并獲得與精英高校本科出身的科研人員相同的職業發展速度。因此,高校(尤其是精英高校)應該注重考察科研人員博士及博士畢業后的學術履歷,避免將本科學歷質量作為人才的簡單評價標準,真正做到“英雄不問出處”。此外,聘用普通高校本科出身的科研人員也有助于精英高校打破階層固化,促進師資隊伍學緣結構的多元化。

另一方面,科研人員在職業發展過程中不應盲目追求“名校”,應綜合考慮學科平臺和自身需求作出理智決策。學術系統是一個由不同水平學術組織構成的等級分化的系統,從高水平的精英高校至一般水平的普通高校,學術組織的聲譽和地位會逐級下降,相應的學術資源和學術精英的分布也逐級減少。[14]因此,不少科研人員在職業發展過程中熱衷于追求“名校”,他們認為向上流動至精英高校不僅是對自身學術能力的認可,還有利于后期的學術職業發展。然而,本文發現,相較于始終任職于普通高校的學術精英,向上流動至精英高校的學術精英并沒有獲得期望中的更快的職業發展。恰恰相反,向上流動甚至還減緩了學術精英博士畢業后的職業發展速度。其中的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首先,普通高校也不乏優勢學科平臺和高水平的研究生指導教師,普通高校本科出身的科研人員完全可以依托這些優勢資源獲得快速的職業發展;其次,向上流動意味著科研人員要付出一定的調適成本,他們需要適應新的學術環境、培育新的研究團隊,甚至開展新的研究項目,這些都是后續職業發展的制約因素。因此,科研人員在選擇職業流動時應綜合評估流動帶來的成本和收益,作出有益于長期職業發展的理性決策。

參考文獻:

[1]易連云,趙國棟,毋改霞.高校教師聘任的“出身論”現象研究——對百所“985”、“211”院校的調查[J].重慶大學學報,2013(5):173-177.

[2]羅英姿,尤德晴,劉澤文,等.博士生招生“申請-考核”方式實施情況分析—基于十所高校的調查問卷[J].高等農業教育,2017(2):103-107.

[3]鄭若玲,劉夢青.博士生招生“申請考核制”改革探析—基于X大學的調查[J].復旦教育論壇,2017,15(2):94-100.

[4][9]王軍輝,傅十和,洪永淼.科研人才招聘需要“查三代”嗎?—基于16所經濟學院教師教育背景和科研績效的實證研究[J].世界經濟文通,2014(3):1-25.

[5]藺玉.博士研究生科研績效及其影響因素的實證研究[D].合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2012.

[6]柳卸林,王亞娟,左鎧瑞.博士研究生科研產出影響因素研究[J.]科技進步與對策,2013(21):144-149.

[7]劉佳.本科就讀院校層次對博士生科研創新能力的影響[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3(6):20-24.

[8]王海迪.院校出身、科研能力與學術激情—申請考核生與普通招考生的比較研究[J]教育發展研究,2018:43-49.

[10]任小琴,程廷廷.學術“近親繁殖”影響我國一流大學的建立——以大連理工大學為例[J].中國高等教育評估,2017(4):63-69.

[11]李瀟瀟,左玥,沈文欽.誰獲得了精英大學的教職——基于北大、清華2011-2017年新任教師的履歷分析[J].中國高教研究,2018(8):47-52.

[12]李峰,魏玉潔,孫夢園.人才項目中的“壓齡”申報現象研究——長江學者獎勵計劃和國家杰出青年科學基金案例分析[J].重慶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9(2):89-99.

[13]徐志平,劉怡.學術勞動力市場的分層結構——基于中國社會學博士互聘網絡的分析[J].高教探索,2018(3):109-115.

[14]閻光才.學術系統的分化結構與學術精英的生成機制[J].高等教育研究,2010(3):1-11.

(責任編輯 鐘嘉儀)

猜你喜歡
職業發展
基于勝任特征的職業發展規劃與就業指導
亞太教育(2016年35期)2016-12-21 20:39:39
大學生學習能力與職業發展能力關系研究
價值工程(2016年32期)2016-12-20 20:42:48
對高等職業學校生存價值的思考
亞太教育(2016年33期)2016-12-19 04:57:42
如何上好高職職業發展與就業指導的第一堂課?
東方教育(2016年3期)2016-12-14 16:56:24
高校關工委推進青年教師成長探討
辦公室業務(2016年9期)2016-11-23 10:32:19
基于就業能力提升導向的HR人員職業發展研究
商情(2016年39期)2016-11-21 09:18:41
淺談高等院校體育教學與學生職業發展
體育時空(2016年9期)2016-11-10 20:42:55
審計人員職業發展與能力建設探析
商(2016年27期)2016-10-17 05:43:12
論高職生未來職業發展
考試周刊(2016年77期)2016-10-09 12:05:51
大學生職業發展和創業就業中的思想引導策略研究
大學教育(2016年9期)2016-10-09 08:26:06
主站蜘蛛池模板: 美美女高清毛片视频免费观看| 国产91麻豆免费观看| 国产人人射| 91久久国产综合精品| 激情六月丁香婷婷| 亚洲人在线| 国产Av无码精品色午夜| 日韩AV无码免费一二三区| 福利在线不卡一区| www.av男人.com| 成人国产精品网站在线看| 欧美成人精品高清在线下载| 国模视频一区二区| 精品少妇人妻无码久久| 亚洲欧洲天堂色AV| 尤物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四虎永久在线视频| 欧美一区精品| 在线看AV天堂| 999国产精品| 性色一区| 日a本亚洲中文在线观看| 麻豆精品在线视频| 九九视频在线免费观看| 欧美午夜视频| 青草视频网站在线观看| 中文字幕2区| 天堂中文在线资源| 久久狠狠色噜噜狠狠狠狠97视色| 91无码人妻精品一区| 77777亚洲午夜久久多人| 国产在线啪| 毛片网站观看| 日本一区二区不卡视频| 凹凸精品免费精品视频| 国产xx在线观看| 男女精品视频| 国产在线视频福利资源站| 国产成a人片在线播放| 97在线视频免费观看| 免费观看欧美性一级| 久久96热在精品国产高清| 日本手机在线视频| 伊人蕉久影院| 老司机精品一区在线视频| 67194亚洲无码| 亚洲精品免费网站| 久久精品国产在热久久2019| 好吊色妇女免费视频免费| 香蕉在线视频网站| 欧美成a人片在线观看| 国产老女人精品免费视频| 色老头综合网| 91午夜福利在线观看精品| 午夜精品区| 热99精品视频| 日本一区高清| 国产亚洲精品yxsp| 凹凸国产熟女精品视频| 国产一二视频| 亚洲国产精品VA在线看黑人| 国产精品亚洲五月天高清| 欧美福利在线观看| 婷婷六月在线| 欧美性猛交xxxx乱大交极品| 日韩av无码精品专区| 欧美三级日韩三级| 成人在线综合| 久久中文无码精品| 精品视频在线一区| 久久香蕉欧美精品| 91丨九色丨首页在线播放 | 国产精品99久久久| 亚洲床戏一区| 久久久亚洲色| 无码在线激情片| 国产麻豆精品手机在线观看| 波多野结衣一区二区三区四区视频|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AV忘忧草18| 久久这里只精品热免费99| 日本人又色又爽的视频| 日本免费新一区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