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鑫 王政敏
摘 要:“生存”問題乃是人的根本性問題。教育之根本價值體現在對人生存的關懷層次和程度的提高上。而學校教育的發展總是與人生存環境的變遷和生存方式轉換密切相關。高等職業學校如何將教育與人之生存緊密結合,為社會提供優質產品,在價值規律作用下獲取足夠的社會效益,展現職業教育的內在生命價值,辦出特色,體現優勢,完成大眾教育之使命,值得職業人深思。
關鍵詞:職業教育理念;就業教育;大眾教育;社會期望;職業發展;生存價值
中圖分類號:G710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2095-9214(2016)11-0224-02
中國的職業教育經歷了以示范校建設、加快改革發展的“十二五”,其辦學優勢和競爭力凸顯,人們對職業教育的觀念和認識也在發生根本性變化,對職業教育“二流教育”觀念在改變。于是,曾有專家預言:“中國的高等職業學校能在短時期內躋身世界同領域的一流名校”。其實如果單從辦學規模、投入和就業情況看,此話并非遑論。但目前職業教育形勢、學生就業環境都在發生變化,職業學校為了更好的發展,有必要思考有關職業教育自身的系列命題,尤其是高等職業學校的生存危機與生存價值問題。
一、生存的含義及背景
“生存”問題本是人的根本性問題。人之生存表現為一種主動的生活方式,是人與環境的共同生成,是人的生命表達進一步豐富化的過程,也是一個永無止境的實現歷程。而教育之根本價值體現在對人生存的關懷層次和程度的提高上。從學習角度,人的生存與學習、與終身教育存在內在邏輯關系,學校教育的發展總是與人的生存環境變遷和生存方式轉換密切相關。
早在20世紀70年代,面對科技革命與社會發展新形勢的挑戰,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國際教育發展委員會專家編寫了《學會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的報告,被譽為當代教育思想發展里程碑的著作;在1996年,國際21世紀教育委員會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提交的《教育——財富蘊藏其中》報告中,把“學會認知”、“學會做事”、“學會共同生活”、“學會生存”看作新世紀全世界教育的“四大支柱”,引起了教育界高度關注和激烈討論。面對全國600所地方本科院校轉型,職業教育競爭更加嚴峻,高職學校招生已經是僧多肉少,可能一批高職院校將被淘汰。加之產業結構升級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去產能”帶來的人才需求變化,生源數量分散與減少與生存危機的教育趨勢使辦學者面臨窘迫。
此時職教人不得不思考:通過“十三五”又一個五年計劃甚至更長時間改革與發展,未來高等職業學校應該具備怎樣的特質才有不可替代的競爭力和生命力?高等職業學校存在的價值到底是什么?高等職業學校如何才能將教育與人之生存緊密結合,展現職業教育的內在生命價值?家長、學生選擇學校的理由是什么?要尋找這些命題的答案,必須首先厘清以下教育理念,堅持并恪守,回歸職業教育本色,不忘初心。
二、不忘初心,堅守育人之根本
(一)育人是學校的首要任務
教高[2006]16號)明確提出“高等職業教育作為高等教育發展中的一個類型,肩負著培養生產、建設、服務和管理一線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的使命”。這就要求職業教育“高等性”和“職業性”必須融合,因高技能人才同樣需要文化知識。為此,高等職業學校不能忘記自己的首要功能——育人,這是學校與研究機構、企業、培訓機構區別的根本原因。允許學校有形形色色的存在形式和各種各樣的教學方式,但“教書育人”本質不能忘記。曾經有媒體這樣描素,如果學校只是把學生集中起來再倒賣出去,分辨不出怎樣承擔育人職責,那么也它與職業中介并無兩樣。
(二)高技能人才同樣需要文化知識
學校的崇高和偉大在于教育之目的。社會對教育的期盼、對教育改革的要求、對職業學校發展的強烈呼聲,在于學校如何實現教育目標。在高等職業教育改革中,對專業人才培養目標的定位進行過多次調整,有高技能人才、高素質技術技能型人才、高端技能型人才、技術應用型人才、技術技能型人才等等,但不管如何定位都一定包含育人的概念和本質。其中高等職業教育的“高”字說明,所培養人才除了在技術技能上高超以外,還應處于行業地位的高端,不光地位高,而且收入也要高。這就要求培養對象除了具有“職業性”,還應具備文化知識的積淀、誠信的人格品質、積極的職業態度,正確的做事方法等等。
三、不忘初心,堅持以就業為導向的辦學方針
(一)以就業為導向促專業建設
職業教育就是就業教育。《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教育法》明確提出:“職業教育是國家教育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和勞動就業的重要途徑。”職業教育是直接為地方經濟(包括行業建設)和社會發展服務,也是直接為人的就業服務,它與市場特別是勞動力市場聯系最直接、最密切。這些特殊屬性,確定了職業教育具有其它類型教育(包括轉型的600所地方應用型本科院校教育)的不可替代性。
高職辦學實踐證明,學校專業設置多而無特色,實用性不強,學生畢業就可能面臨失業;當專業設置符合行業發展和企業需要時,就能解決學生就業。這充分反映了職業教育的地方性與行業性、市場導向性特色。地方性與行業性決定了發展職業教育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實質體現了職業教育發展的目的、辦學責任主體性與地方行業的差異性。
(二)將學生就業和職業發展作為辦學宗旨
每一年畢業季都出現“高校畢業生就業難與市場所需技術技能人才”供給不足矛盾,表現出“大學生過剩”與“技工嚴重缺乏”冰火兩重天的反差格局。其實畢業生能否就業關鍵看兩條,一是所學知識是否符合社會經濟發展要求,二是學生能力素質是否符合用人單位要求。要滿足這兩條,必須從專業設置和新生的職業生涯導航開始。也就是說,就業工作在學校教育中不能孤立,應當與教育教學改革和學科建設形成合力,構建招生、培養、就業聯動機制。
四、不忘初心,培養行業企業需要的技術技能人才
(一)滿足社會對人才需求的期望
社會對不同類型高等學校畢業生期望值不同,對于高等職業學校,社會期望培養“工匠型”的技術技能型人才,亦即學生畢業后要求立即能夠在生產、建設、管理、服務一線和基層崗位上崗,恰恰一些本科畢業生又不擅長這樣的崗位,在學校沒有學過這樣干活。因為本科院校培養的是應用研究型人才,600所地方本科院校轉型的職業技術院校側重培養工程師、高級技工、高素質勞動者。高等職業學校理應適應社會期望,培養產業界的可用人才。
(二)行業企業所需人才受地緣性限制
曾經報道長春一大企業到成都建廠,召集了200人一同去,兩年內70%返回。而另一個到大連建廠的一外資企業,招納了全國各地很多高技能人才,結果每年有50%流失,后來不得已與當地職業院校尋求人才供給合作。實事說明:企業所需高管、高工及高端設計員都可以從全球招賢納才,底層農民工崗位可從全國聚集,唯有高技能人才受地域性限制和自身因素很難實現。因為高端人才和農民工流動最大。高端人才憑知識學歷、語言能力、人脈關系及資本價值等條件,可隨意流動,即使從國內到國際,不受阻撓、一馬平川。農民工也不怕流動,為了生活可席卷天下、走南闖北。唯獨以“高職畢業生和應用本科培養人才”為主的中間人群,最怕折騰,不愿也害怕流動。高等職業學校必須因勢利導,結合地區經濟發展,研究分析企業,政校企聯手共同培養本土人才是大勢所趨。
(三)高等職業學校人才培養必須接地氣
上述“用工荒”現象反映出高等學校培養的人才與行業企業用人需求的矛盾。本質在于人才培養的脫節,學校不研究企業所需,企業不關注人才需求的儲備,最后導致“大學生過剩”,“技術技能人才”供給嚴重不足的矛盾。富士康到貴州后的“用人荒”足以說明學校、企業在人才培養上要有前瞻性。
為解決中國一度用工荒矛盾,教育部將600所地方本科院校轉型高職教育,打通職業教育中、高、本的人才培養通道,培養地方所需的技術技能人才;全國很多行業性高職院校也在走轉型道路,如北京工業職院就由北京煤校轉型后,機電、通信和工業設計也成為國家重點專業。貴州省交校、建校、化工學校同樣如此,為適應貴州及區域經濟發展和行業企業需求及學校生存需要,不斷的調整專業結構。
五、不忘初心,辦好人民滿意的職業教育
(一)職業教育是大眾教育
辦人民滿意的教育,為老百姓服務是職業教育社會性突出體現。教育是最大的民生工程、德政工程,職業教育更是大眾工程,是面向所有人的一種終身教育。換言之,就是社會需要職業教育做什么,職業學校就應該努力提供什么,這是高等職業學校不容忽視社會性。黃炎培老先生提倡愛國之根本在職業教育!為實踐職業教育理念,改變青年人“畢業即失業”的狀況,創建了中華職業學校,以“敬業樂群”為校訓,倡導“勞工神圣”、“雙手萬能”的實用教育;美國社區學院的興起,解決了當時美國二戰退伍老兵和大批移民的就業問題。其特特點都是社會有什么需要,學校就提供什么樣的教育、服務和人才,包括技能培訓、文化補習甚至掃盲。
(二)什么算是滿意教育
群眾滿意是衡量教育質量最好的標準。高等職業學校要真正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就應該主動為老百姓的日常生活服務,扎根于產業園區、社區居民中,根據社會需求、學生需要,合適的提供全日制、非全日制、學歷學習、短期培訓。為給學習者提供方便,可將課程送到企業,把課堂建到企業、社區去;或通過現代信息技術,向受教育者提供個性化、隨時隨地的學習服務。
(三)怎樣辦好滿意教育
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基礎在均衡協調,核心是提升人才培養質量,關鍵在辦學機制的改革創新。貴州清鎮職教城同期配套規劃建設多個綜合小城鎮和產業園區,目的就是推進城市化進程,達到“城校互動、校城一體、校企合作”的目的,形成職業教育與城市建設相互依存、共生共榮。這種辦學機制的改革創新,有效整合了貴州職業教育教學資源,打通了人才培養的通道,滿足了企業對人才的需求,滿足了社會對教育的需要。
六、不忘初心,全心全意為學生服務
高職教育辦學宗旨是“以服務為宗旨、以就業為導向,產教融合”。對高職學校來說,服務的最大客戶不是企業,不是政府、市場,而是學生。要讓學生一畢業就能上崗,并適應適者生存的競爭環境,學校既要重視勞動力市場對畢業生充分就業的決定作用,也要關注就業導向作用。要善于運用市場手段來配置資源,反哺于教學,產教融合,最終讓學生獲得學校滿意的服務。
學校惟有服務好了學生,使他們獲得生存技能和持續發展潛力,學生對學校認同、感恩就會持續融入,并將自己的成長、職業發展與學校緊緊相伴。只要學生滿意了,他們就會向同鄉、同事、親朋好友、師弟師妹及家長,介紹學校、宣傳學校,一傳十,十傳百……這種傳播力帶來的無窮資源,就是學校生存的價值。
作為辦學者,生源是衣食父母,質量是核心,就業是生存延續之本。所以,在市場經濟激烈競爭環境中,學校要“學會生存”就必須處理好招生、在校培養、學生就業,學校教學、管理等領域;學生要能生存,不僅要懂知識,還要掌握技能,學校的存在價值就是教會學生生存本領。只有當學校具備了以上教育理念,厘清學校、學生、企業、社會、政府利益鏈條上利益相關者之間的需求關系,在辦學的核心價值理念指引下,不斷發掘職業教育不可替代的生命力和競爭力,創優創特,學校生存價值就自然存在,持久而不可替代。
(作者單位:1.貴陽職業技術學院;2.貴陽女子職業學校)
課題項目:本文系2015年貴州省教育科學規劃課題《西部少數民族地區校企合作利益機制研究——貴陽職業技術學院校企合作模式實證分析》[立項編號:NJ134B]的研究成果之一。
參考文獻:
[1]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總部中文科.教育——財富蘊藏其中[M].教育科學出版社,1996-11-30.
[2]韋鈺.學會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M].教育科學出版社,2000-08-01.
[3]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教育法[M].法律出版社,2002-1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