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運兵
摘 要: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一個民族永不衰竭的動力。二十一世紀是人才的世紀,是競爭的世紀,國與國之間的競爭是人才的競爭,其核心是創新型人才的競爭。因此,培養一大批創新型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小學生思維活躍,想象豐富,而數學是思維的體操,因此,在小學數學中實施創新教育有許多得天獨厚的條件和優勢。
關鍵詞:小學數學;創新教育;創新能力
中圖分類號:G623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2095-9214(2016)11-0009-01
一、利用一切有利因素在小學數學中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
每個人都有創造的潛能,但并不是人人都能創造,最主要的一點是缺乏創新意識,一個沒有創新意識的人是很難有所創造的。因此,從小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對于培養創新型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激發學生的創新意識就是讓學生感到創新的作用和意義,激發學生的創造樂趣,樂于創新。如某工廠前5個月生產37680臺機器,相當于去年全年的產量,照這樣計算,今年的產量將比去年增產百分之幾?大部分同學都這樣計算的(37680÷5×12)÷37680=140%,而有的同學卻這樣算(12-5)÷5=140%,12÷5-1=1.4=140%,看來后面兩種方法比前面簡便的多,具有創造性。這時引導大家認識到這就是一種創新,讓大家感受到創新對于解決問題所帶來的簡便,激起大家對于創新的興趣,同時也讓這位同學體會到創新給予的成功感。在教材中這樣的因素很多,只要我們善于發掘這些因素,讓學生直接體驗創新的意義和作用,激起學生的創新興趣,樂于創新,長期堅持就會培養起學生的創新意識。
二、在精心設計中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創新能力范圍較廣,主要有創造性想象力,創造性思維能力和創造性實踐能力,創造性想象力是指學生在原有材料的基礎上,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能力,小學生想象奇特豐富,要因勢利導積極培養,如兩個大小一樣的直角三角形可以拼成哪些圖形。
創造性思維能力是指個人在已有的經驗基礎上,尋求新穎獨創答案的能力,是創新能力的核心。創造性思維的形式有:總比思維、聯想思維、逆向思維、側向思維、發散與集中思維等因此,在數學教學中就采用轉化法遷移類推假設法大膽推測,逆推法、分析綜合法多角度思考來進行培養:如根據商不變的性質推出分數的基本性質、類推出比的基本性質。在教學圓的面積時先復習一下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是怎樣推出來的,進而讓學生聯想到圓是不是也可以轉化成長方形來計算。設計一些開放性的題:讓學生多角度思考。如牛奶3元一瓶,空瓶可換一元錢,小明只有10元錢,可以買到幾瓶牛奶,還剩多少錢?或操場上拍皮球的有12人,跳繩的有18人——?給它添上一個合適的問題再解答。聯想法如由等邊三角形聯想到三條邊相等,三個角也相等并且是60度。逆推法如學了三角形的面積公式后,由面積=底×高÷2,逆推出底=面積×2÷高,高=面積×2÷底。假設法如兩根同樣長的繩子,甲剪去1/3,乙減去1/3米,剩下的繩子哪一根長?就需假設甲繩比1米長或比1米短或等于1米。比較法如學校食堂第一次買來2袋大米和3袋面粉,共275千克,第二次買來5袋大米和4袋面粉共600千克,求1袋大米和1袋面粉各多少千克?
創新實踐能力是指將思維意識和設計轉化的行為,將精神轉化為現實能力,要創造就要有實踐,實踐出真知。如學了元角分的認識后創設銀行換錢的情境:由4個小組分別擔任工商、農業、建設、交通4銀行,然后由同學拿1元錢去換,可由1元換10張1角,1元換2張5角,1元換5張2角等,讓學生在實踐中不斷將思維轉化為行為,促進創新能力的轉化。
三、在成功體驗中激發學生的興趣和行為習慣
俗話說“失敗是成功之母”,但小學生的心理承受力差,意志薄弱,如果長期失敗就泯滅他們的創造希望,降低他們的創造熱情,但如果一次次成功就會一次次點燃他們的希望之光,因此,成功更是成功之母。在教學中有意識地設計一些符合他們水平的富有啟發性的內容,讓他們感受成功所帶來的喜悅,促進興趣的激發和維持,促進興趣向習慣轉化。
總之,我們要利用一切有利因素,去發掘和培養學生的創造意識和創新能力,才能培養出一大批具有創造實踐的人才。
(作者單位:四川省達州市通川區第七小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