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曉紅
【摘要】“00后”大學生具有個性鮮明、勇于競爭、親近網絡等特點,為高校思政教育帶來不小挑戰、提出更高要求。高校開展思政教育,要精準把握“00后”大學生的特征,優化思政教育內容、提升思政教育實效性,推動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創新,為“00后”大學生成長保駕護航。
【關鍵詞】“00后” 大學生 思政教育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識碼】A
2019年3月,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時指出,“思想政治理論課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青少年階段是人生的‘拔節孕穗期,最需要精心引導和栽培。我們辦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就是要理直氣壯開好思政課……思政課作用不可替代,思政課教師隊伍責任重大”。長期以來,各高校始終堅持馬克思主義指導地位,大力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學科體系建設。當前,高校“00后”大學生越來越多,他們生長于物質豐裕、觀念開放的社會環境,大多個性鮮明、思維開闊。思政教育必須要繼續發揚以人為本的理念,精準把握“00后”大學生的特征,提升思政教育的針對性,培養能夠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
“00后”大學生個性鮮明,面對思政教育心理壁壘較高。張揚的個性是多數“00后”大學生鮮明的性格特征,這是“00后”特定的生活環境所決定的,他們大多數都是獨生子女,在家庭生活中“集萬千寵愛于一身”,所受的約束相對較少,久而久之,“00后”大學生的個性化烙印愈發明顯。“00后”大學生的個性表達是多方面的,如特立獨行的價值取向、標新立異的穿著風格以及獨特的語言風格,其中叛逆的行為表現比較突出。有人說“00后”是天生帶“反骨”的一代,教育抵觸心理明顯,為思政教育工作開展設立了較高心理壁壘。目前,部分高校思政教育模式基本上沿用了專業知識教育與“說教式”教育的基本思路,采用理論教育為主、思想理念滲透為輔的基本教育方式,在這種教育模式下,學生既要完成理論學習,同時還需要將理論內化為自身的信仰與精神力量。實際上,這種教育模式與“00后”鮮明的個性之間已經產生了沖突,一些“00后”大學生認為,思政教育所宣揚的價值理念偏離了時代主題,已經跟不上時代的發展,甚至個別學生以實際行動表達了對思政教育的抵觸情緒,這些都可能導致思政教育無法發揮實效,難以有效引導“00后”大學生成長發展。

“00后”大學生尊重現實、勇于競爭,要求思政教育不斷革新教育內容。與傳統印象中“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圣賢書”的學生不同,“00后”大學生對社會發展變化更具敏感性。在競爭激烈的市場經濟環境下,“00后”更客觀務實,也退卻了理想主義色彩,往往習慣于立足社會實際思考問題,并由此形成了一些特殊的行為模式。實際上,大多數“00后”大學生都樂于參與競爭,并享受競爭的樂趣,更渴望能夠在競爭中勝出,為自我謀求更好的發展空間。這種行為特征也容易產生一定的負面效應,例如,一些學生缺乏面對失敗的勇氣,一旦在競爭中失利就容易陷入否定自我、懷疑人生的境遇中,嚴重的甚至會對人生失去希望。因此,高校要進一步加強思政教育改革力度,補足思政教育內容短板。
“00后”大學生生活在多元社會空間之中,親近網絡,這對思政教育提出更高要求。“00后”是與網絡相伴而生的一代,更是移動互聯時代的原住民,對微博、微信等新媒體的應用都較為嫻熟,且已經將新媒體融入到生活的方方面面。新媒體為人們提供了一個高效的信息傳播平臺,但在開放的網絡空間中,新媒體平臺監管有限,各種虛假、負面信息傳播蔓延。“00后”大學生在享受新媒體所帶來的便捷的同時,也會接收不少新媒體的副作用,例如,一些“00后”大學生由于受到新媒體中的負面信息干擾而喪失了斗志,人生觀、價值觀扭曲。同時,新媒體也為多元文化共生提供了溫潤的土壤,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00后”大學生的價值困惑,個別“00后”大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就會受到非主流意識形態的影響,產生拜金主義、物質主義等不良思想觀念。由此可見,應對日趨開放的網絡空間與多元文化格局,思政教育應積極采取應對措施,增強“00后”大學生的思想免疫力,為“00后”大學生的成長與發展營造良好環境。
正確把握“00后”大學生的個性特征,探索建立更具針對性的思政教育模式,增強思政課的思想引導力。思想政治教育要增強感染力,就必須了解、掌握、尊重“00后”大學生的個性特征,從而采取行之有效的引導措施。引導“00后”大學生主動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內容,做到內化于心、外化于行,而不是采取強制說教的方式要求學生被動學習。一是要尊重“00后”大學生的人格獨立性,建立平等友好的師生關系,將說教式轉化為共同探討式教育模式,使思政課堂氛圍更加活躍。不對等的師生關系是引起“00后”大學生抵觸思政教育的重要原因,思政教師必須要尊重大學生的獨立性,通過共同探討的方式展開學習,避免引起大學生的抵觸情緒。二是要創新教學方式,提升思政教育的趣味性。枯燥乏味的教學方式是“00后”大學生不接受思政教育的重要原因,高校思政教育應遵循教育的客觀原理,創新課堂教學模式,提升思政教育的趣味性。三是要堅持寓教于樂,為“00后”大學生成長守好思想大門。必須強調的是,思想政治教育切不可忘記課程教學的初衷,陷入“泛娛樂化”的陷阱之中,而是要通過合理的教學設計讓馬克思主義、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等正能量內容成為“00后”大學生的自覺遵循。
立足“00后”大學生的學習生活實際情況,優化思政教育內容,提升思政教育實效性。一是要強化馬克思主義教育,引導“00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競爭觀。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競爭是不可避免的,高校開展思想政治教育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增進“00后”大學生對社會發展客觀規律的認知,進而理性對待社會競爭。二是要秉承“以人為本”的思政教育理念,為“00后”大學生提供更加及時有效的心理干預,確保其心理健康。實現思政教育與心理教育的融合發展是近年來高校思政教育的一大趨勢,高校應動員思政教師、輔導員等一切思政教育力量及時關注學生心理動態,必要時給予關懷,引導學生走出心理低谷。三是要從人生發展高度出發,拓寬“00后”大學生視野,引導“00后”大學生成為有理想、有本領、有擔當的時代新人。
用好新媒體這把雙刃劍,持續推動思政課改革創新。全面認識、有效運用新媒體是思政教育正確引導網絡原住民的重要舉措。高校既要積極應對新媒體可能帶來的負面效應,同時也要搶抓新媒體帶來的發展機遇,創新思政教育形式,滿足“00后”大學生的現實需求。一方面,必須要尊重“00后”的新媒體使用習慣與碎片化學習特征,依托新媒體開展思政教育,為“00后”大學生提供更貼心的思政教育服務。高校應依托微信、微博等開發網絡思政教育平臺,做好思政教育資源的數字化加工轉化工作,引導學生通過網絡客戶端、APP等參與思政學習,打造思政教育“移動教師”,滿足學生的個性化學習需求。另一方面,要直面新媒體的缺陷,采取積極應對措施。思政教育的一個重要目標是增強學生對負面信息的鑒別與抵御能力,最大限度消解其負面影響。新媒體平臺也應主動承擔起維護網絡環境的重要職責,通過技術革新、網絡實名制等方式加強平臺監管。
(作者為貴州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
【參考文獻】
①丁正亞:《論移動互聯網時代“00后”高職新生思想政治教育》,《教育與職業》,2019年第14期。
②張映彬:《“00后”大學生思政教育工作探析》,《紅河學院學報》,2019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