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姜 韓巖松 陳穎 謝明達
中圖分類號:F279.2 文獻標識:A 文章編號:1674-1145(2019)9-099-02
摘 要 隨著知識經濟時代的到來,且國際化趨勢越來越顯著,企業之間的競爭越來越表現為文化的競爭。中國如何在此環境下實現經濟持續穩定發展,完成新時代經濟轉型是一個重要問題。日本與中國同屬東亞國家,有著相近的文化根源,如何充分學習日本企業文化對促進中國企業發展有重要意義。本文從來源、表現、影響三個層面分析了四種典型的日本企業文化,然而嘗試探討在新時代背景下中國企業管理的發展啟示。
關鍵詞 日本企業文化 管理 中國企業
企業在其長期經營與發展的過程中產生的文化觀念和規則制度以及員工對此的理解反饋和行為取向一起形成了企業文化。《財富》雜志評選出的全國500強企業均有優秀的企業文化,且其評委也明確指出人才和文化是企業不可替代的成功因素。在企業文化的研究方面,日本成為典型的案例研究國家,這是因為日本的經濟發展在二戰結束后迅速崛起,日本企業的迅速發展功不可沒,而這從根本上又歸功于日本企業文化的成功。
一、日本企業文化的內容特征
(一)“以人為本”的經營理念
日本企業將人視為實現企業目標、決定企業成敗的重要因素,這種管理思想將人作為組織內的重要要素,充分重視人的價值和尊嚴,力求激發人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從而保障企業實現穩定持續地發展與進步。具體表現而言,其一,日本企業管理中的許多制度、規范、章程等都是以人的需求和發展為核心進行設計的,形成了一種服務性質的外力作用。這在很大程度上有利于員工專注于企業事務,逐漸形成與企業發展契合的價值觀。其二,日本企業充分重視員工的精神需求,力求從各種細節方面促進員工與企業的聯系。例如,為員工舉辦迎新會和歡送會,成立各類內部俱樂部,定期組織球賽、旅游等集體活動,這些做法不僅加深員工之間的交流,還關注員工及其家庭的發展,多管齊下地促進了員工對企業的精神歸屬感,強化了“企業本位”的觀念。其三,日本企業給予了員工較大的話語權,鼓勵員工參與企業重要事務的決策和管理。這種管理思想旨在激發員工的主人公意識,鼓勵員工為企業的未來發展做出貢獻。例如,豐田公司通過教育把每個職員的干勁調動起來,出現的工作問題每個員工都能夠解決,這種粗放的分工體系充分考慮了職工的能力培養,有利于激發其不斷學習進步的動力。
這種企業文化主要受到我國傳統文化儒家思想的啟迪。孔子不僅多次提出了“和”的思想,如“知禮而和”、“和為貴”等,強調了人與人之間相互尊重、肯定的重要性,還提出充分調動人的主觀能動性的積極意義。在以人為本的企業文化下,員工從物質和精神的雙重層面得到了滿足,這使得他們能夠自豪地承認自己是企業的一員,自發地努力工作并積極奉獻,自主地與企業融為一體共同進步。
(二)“家族主義”的價值觀念
傳統的日本中,“家”制度體現在以家業為中心、以家產為基礎、以家名為象征、以直系為延續的原則。這種家族主義強調延續家業和維護家族利益,并將嚴格的等級秩序作為重要的組織原則。日本企業對“家”這一概念的重視、理解和運用形成了特征鮮明的日本企業家族主義。終身雇傭制是日本企業家族主義的突出表現之一。這種制度在1918年由松下公司提出,即一旦員工進入企業,如果沒有特殊原因,就要在企業一直工作直至退休。這種制度在戰后日本的經濟恢復期發揮了相當大的作用,在勞動力供不應求的背景下,這一制度極大地保障了員工的生活,有利于企業團隊精神的形成。年功序列制是由此衍生出的工資制度,即員工的工資和級別隨著工齡而增長。二者搭配起來有利于當時日本的經濟發展情況,在極高的團隊意識下,這種家族主義有利于每個人踏實工作、各司其職。這種家族主義其實是日本民族追求“集體至上,和諧一致”的體現,是一種上升到日本企業的道德標準和價值觀念的精神影響。在這種企業文化下,員工將群體的利益至于首位,自主與企業結成命運共同體。
雖然這兩種制度在現代企業管理中逐漸暴露出問題,如阻礙人才流動、挫傷員工競爭意識等,許多日本企業也在人事改革方面嘗試引入歐美的“業績模式”,但日本企業家族主義的積極影響對于企業內營造良好的工作氛圍、激發員工主觀能動性方面又有不可磨滅的精作用,如何實現傳統與現代的融合,如何協調平穩與進取的關系是日本企業家族主義思想面臨的主要問題。
(三)“和魂洋才”的發展思路
明治維新時期出現了“和魂洋才”的口號,其中“和魂”指的是日本民族的精神和靈魂,“洋才”指的是西方先進的科學技術和管理制度等,意在表達對待不同的文化,應該保持日本民族文化的內核不變,努力學習西方文化的長處,實現本國文化的升華和進步。這種對待文化的態度也在日本企業的發展中得到了深刻的體現,許多日本企業在創新初期會選擇對西方文化和科技進行“照搬”學習,但在此基礎上,日本企業會進行深刻研究,在原有的技術上推陳出新、更新迭代,以創造出與原來更先進的產品,努力占取更大的市場份額。
由于地理位置的原因,日本民族長期處于與大自然的斗爭中。在殘酷的生存壓力下日本民眾逐漸形成了對力量、對強者的崇拜精神,大多數日本人在幼時都會受到等級制度的訓練,接受強者文化的影響。因此這種“強者崇拜”使得日本人積極自然地接受并學習外來文化,這為“洋才”這一觀念奠定了堅實基礎。同時,日本也是個注重民族文化發揚和繼承的國家,這一點在日本企業的內部管理上尤為突出。在長期嚴格的等級制度的影響下,日本社會形成了一種“平等”的等級制度,體現在日本企業中則是對同一級別員工之間平等關系的倡導,從而也保障了日本企業層層安排、穩定和諧的狀態。從這個意義而言,外來文化主要影響的是日本企業的經營業務,而傳統文化仍主導日本企業的內部管理,正是這種平衡處理外來新文化和日本傳統文化的方式和觀念,使得日本企業得以順利在短時間內擴張和發展,不斷在充分認識自身的基礎上吸取外來思想的精華,逐漸演變成如今高效獨特的日本企業管理模式。
(四)“工蜂精神”的工作態度
在日本,加班是工作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且其平均加班時間在全世界名列前茅。更為獨特的是,日本人往往會把自覺主動地加班,并將其看作是自己對于企業和社會的回報。同時,日本企業對于生產質量有著極其嚴苛的要求,將質量管理落實到從生產到售后的每一個階段,這種主動且求精的企業文化便體現出日本企業中的“工蜂精神”。
究其原因,一方面,日本武士道精神中將“忠”視為其核心價值,這種傳統的思想觀念對工蜂精神的形成具有較強的影響。類似于在武家社會時期領主為武士提供生活支持并保障其社會地位,武士為了回報領主的恩情必須無條件聽從領主地要求并且義不容辭地奉獻自我,發展到現代社會的企業管理中,這種“忠”則體現在民眾對于其家庭、企業、社會的奉獻意識。因此,當員工在工作中感受到了企業施予他們的恩情時,他們便會努力工作予以回報。此外,日本民族的危機意識和憂患意識也對這種企業文化產生了一些影響,從小便被灌輸“要把飯盒里的最后一粒米吃掉”,這種一絲不茍的態度才真正有助于維護國家利益、實現國家富強。
二、日本企業文化對于中國企業管理的啟示
(一)結合文化信仰,展開“攻心”戰略
分析完日本企業文化特征,不難發現類似儒家思想、武士道精神等傳統文化信仰對日本企業的管理有著深遠的影響。日本企業利用這些傳統價值觀構建了適應于社會需要、實用于企業發展、適用于員工接納的企業文化,實現了社會、企業和員工三方的共贏,實現了“以人為本”的具體呈現和邊界擴展,不僅能使得員工在傳統積極思想的影響下實現精神富足,而且能夠在此過程中使得企業、社會同時獲益。因此,給予員工精神信仰是一件重要且慎重的事,如何結合企業自身的特點,挖掘我國傳統文化精神的精髓,形成具有中國特色的企業文化,是未來探索的重要領域。
在這方面,我國的海爾集團已經有了一些積極嘗試。為了讓員工認識到“人人是人才”這一觀念,鼓勵大眾技術創新,海爾集團以普通工人的姓名來命名其所發明的技術革新成果,例如工人李啟明發明的焊槍被稱為“啟明焊槍”。這種細膩入微的激勵措施充分肯定了員工創造的價值,滿足了員工的榮譽感,激發出員工持久的創新動力,培養其對企業的忠誠度和依賴感。
(二)靈活適應創新,升級培訓模式
在終身雇傭制的影響下,日本員工與企業之間建立起了終身互利互害的關系,因此日本的管理者尤其注重人才的培養。相比之下,中國更多是短期雇傭關系,管理者更傾向于人才的獵獲。日本企業基本形成了在崗和脫崗、正規和非正規有機結合的培訓體系,實現了在崗正規培訓制度化、脫崗非正規培訓日常化、企業人才培訓終身化的特征。通過培訓挖掘人力資源的潛能,不斷鞏固員工對公司的情感,值得我國企業學習。
同時,在新時代背景下終身雇傭制呈現出不適應的情況,日本能已逐漸開始向西方的市場控制模式靠攏,具體表現為大多數日本企業已經在嘗試“提前退休計劃”、部分加入績效工資制等措施,培訓模式也隨著員工需求相即調整企業培訓的層次性[7],使得企業可以更靈活適應市場的需求。這充分表現出日本企業的主動變革性,及時勇敢地審視企業管理的弊端并實施調整措施。
(三)增強社會責任,營造企業形象
日本企業文化中充分強調了個人和企業對于社會的貢獻,日本社會也將企業的社會責任作為衡量企業的重要標準。在這樣的影響下,日本企業將這種社會責任感下分到對職工的工作態度要求上、對產品的質量標準要求上、對企業的形象塑造要求上,因此成功地這種社會責任作為競爭優勢吸引優質的人才、消費者和投資者。
反觀中國企業,常常以經濟效益作為最終和唯一的追求目標,忽視消費者和社會的利益,不惜違法擾亂市場秩序,導致國內食品安全、盜版侵權、環境污染等問題層出不窮。這樣的企業發展觀不僅不利于企業自身的生存發展,還危害到了社會整體的利益需要和國際形象。因此,我國企業有必要轉換思想,充分意識到社會價值對于企業發展的深遠意義。
參考文獻:
[1] 李夢媛.日本武士道民族精神與日本企業文化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15.
[2] 朱小龍.日本企業文化變化及對我國企業文化建設的啟示[D].合肥工業大學,2006.
[3] 趙麗.論日本民族文化對日本企業文化的影響[D].黑龍江大學,2014.
[4] 吳佩軍.日本企業雇傭制度的歷史考察[D].南開大學,2009.
[5] 韓雪娜.當代日本管理思想研究綜述[D].山東大學,2013.
[6] 權肖云.中日企業員工培訓模式比較研究[D].吉林大學,2014.
[7] 尹麗莉.日本企業培訓制度研究[D].四川師范大學,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