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俊
中圖分類號:F832 文獻標識:A 文章編號:1674-1145(2019)9-149-01
摘 要 當前我國正從“供給側改革”深入至“金融供給側改革”,從金融“做減法”到結構性“有增有減”。本文將簡要闡述我國金融供給側的核心內涵,開發性金融如何服務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關鍵詞 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開發性金融
自2015年開展“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以來,銀行業在服務“三去一降一補”等目標方面經歷了一系列改革。2019 年2 月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體學習時強調,要深化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增強金融服務實體經濟能力。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旨在突破結構化去杠桿瓶頸,解決實體經濟融資難、融資貴等問題。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與金融去杠桿單純“做減法”不同,更多強調供給對需求的精準匹配,在穩杠桿基礎上有增有減,構建多層次、廣覆蓋、有差異的融資體系,從而達到促進資源有效配置和經濟結構調整、提升金融供給質量和效率的目的。
一、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核心要義
傳統行業的供給側改革核心是“去產能”,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就是強化金融服務功能,核心是“調結構”:增加有效金融供給,減少套利的無效金融供給。其核心內容為:脫虛向實,聚焦實體經濟。金融的天職是為實體經濟服務,金融供給的核心是如何更有效地服務實體經濟,降低企業融資成本。近年來我國金融業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不斷提高,最高達到7.8%,與美、日等發達國家相比都屬于較高水平,但由于過量投機性資金流入房地產導致實體經濟融資需求得不到很好滿足。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就是要提高普惠公平性,降低占市場主體90%的中小企業融資成本。優化結構,提高直接融資占比。我國金融業以間接融資為主,直接融資發展嚴重不足。2019 年1-8月,我國金融機構貸款新增12萬億元,占社融增量的75%,表外和直接融資占比25%,遠不及美國78%的水平。在間接融資中,又以大中型銀行為主,我國亟需構建包含券商、保險、基金等在內的大資管格局,為客戶提供現金管理、投資交易、財務顧問等多元化綜合金融服務。防范風險,提高風險管控能力。近年來,影子銀行、互聯網金融風險時有發生,防范化解金融風險是金融工作的根本性任務。防控風險要堅定、可控、有序、適當,在推進金融機構改革中提高金融機構的風險識別能力和風險化解能力。
二、開發性金融服務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路徑選擇
1.支持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服務實體經濟。一是支持制造業高質量發展。聚焦技術、材料、裝備“卡脖子”領域,大力支持新一代信息技術、智能制造、軍民融合等領域發展,積極推動傳統產業轉型升級。二是促進基礎設施補短板。加大對脫貧攻堅、民營企業等民生領域短板,交通、市政等公共設施短板以及生態環保、健康養老、信息技術等創新短板的融資支持。三是服務重大區域協調發展。積極支持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粵港澳大灣區等重點區域發展戰略。四是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強化責任擔當,將可持續發展融入項目選擇、實施和管理,有序推進國際產能合作和高端裝備走出去。
2.強化服務功能,提供優質適配的金融服務。聚焦主責主業,明確業務邊界和投向重點,將貸款投向符合國家發展戰略需要的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嚴格控制不符合定位、戰略性不突出、風險較高的行業、區域和客戶貸款。推進融資模式創新轉型,增強市場化服務能力。提升母子公司協同水平,依據客戶融資需要,定制個性化、差異化金融產品和服務,深化表外、直融業務與表內業務深度融合,為實體經濟發展提供更加專業全面的金融服務。
3.堅守風險底線,保持資產質量穩定。加強全面風險管理體系建設,統籌考慮和審慎評估各類風險及相互影響,優化集團客戶管理系統,動態制定多情景不良管控方案,加強政府債務、產能過剩、集團客戶等重點領域風險管控,努力構建覆蓋所有風險種類、業務領域的風險管理體系,保持資產質量的持續穩定。
4.降低融資成本,提高金融服務水平。8月17日,人民銀行改革完善貸款市場報價利率形成機制,旨在推進利率市場化改革,進一步降低實體經濟融資成本。開發銀行要通過政策引導和正向激勵,將LPR應用覆蓋到全部貸款業務,持續推進降本增效,深入研究企業融資難、融資貴問題,主動讓利實體經濟。同時通過大數據驅動作用,綜合運用多元化的金融科技工具,為客戶提供差異化的金融服務方案,向著專業化、智能化的國際一流開發性金融機構邁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