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尚徳
中圖分類號:F272.92 文獻標識:A 文章編號:1674-1145(2019)9-183-01
摘 要 在社會經濟與科學技術的迅速發展進程中,企業要想在愈加堵在的市場環境中,獲得長久穩定的發展,必須要重視人力資源管理質量的提升,這樣才能夠為企業提供高素質、高水平的人才資源,為了能夠推進煤電企業人力資源管理水平的提升,需要采取有效的措施。對此,文章針對如何加強做好煤電企業人力資源管理這一話題展開的論述。
關鍵詞 煤電企業 人力資源 管理
隨著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促使各個企業面對的市場競爭環境愈加的復雜,在這種環境下煤電企業要想某得一席發展之地,人力資源是提升其競爭力量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人力資源管理在其中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一、建立在關鍵績效指標下構建人力資源管理體系
所謂關鍵績效指標其實就是目標式量化管理指標中的一種,該指標的實現主要是通過相應的內部流程來對相關流程績效實施衡量,比如分析、設置、計算、取樣等流程。關鍵績效指標能夠實現對各個具有可操作性的工作目標的細化,使其能夠細致的分解成戰略目標,因此能夠對企業各方面的管理給予明確。
(一)煤電企業與自身的實際狀況相結合
企業應對管理階層、基層單位負責人等進行有效召集,讓他們積極的參與到人力資源管理體系構建的相關工作之中,并將他們可取性的意見在體系之中進行體現。1.財務:在煤電企業的財務狀況方面,將財務績效作為企業經營發展中,對于績效的一種最終表現,在對企業所有環節實施改善的時候,都應將目標朝向財務目標方向發展。2.內部經營:煤電企業的內部經營實際狀況,對于企業實施經營績效改善而言屬于重點內容,主要包含的內容有ISO9000主梁管理體系目標的建立、人事考核制度的改善等。3.培訓與學習:培訓與學習這種方式永遠是企業提升人力資源各項能力的有效方式,同時也是企業實現持續化發展能的具體反映。
(二)明確煤電企業關鍵績效指標的權重
在對關鍵績效指標權重實施明確的時候,需要先由企業內部的績效工作組實施相應的調查工作,主要采取的調查模式為發放調查表,針對經營發展中的各個環節,對各個方面的指標所具備的重要性實施相關對比工作,然后再依據對比所獲結果,并建立在九級分制的方式下來針對相關的指標實施賦值,然后采用矩陣的方式見賦值結果進行相應的描述,最終將權重向量通過計算獲得。
(三)關鍵績效指標的有效性分解
煤電企業內部的績效管理小組需要對企業級的KPI體系進行明確,確定之后企業的管理階層應積極召集各個基層的單位負責人召開會議,進而實現將KPI體系分解到各個階層的部門之中,進一步將其分解到每一名職工身上,這樣做的主要目的在于對企業發展戰略目標的了解與理解,并能夠實現職工自身的工作績效與企業戰略兩者目標的有效結合,最終使企業的發展戰略目標得以實現。
二、強化薪資動態的調整與管理力度
在煤電企業的人力資源管理中,實施薪資調整管理手段是具有激勵性意義與作用的。在實施薪資調整的時候其涉及到的范圍是較為廣泛的,因而使得各個環節實施的程序也具有較強的復雜性,在具體實施的時候需要能夠全面的對各個因素實施考慮。
(一)強化薪資總量控制與個別調整之間的融合
煤電企業在實施人力資源管理的過程中,需要與薪資待遇掛鉤,必須要堅持相應的原則,尤其是“企業勞動生產率增長速度高于職工平均工資增長速度,企業經濟效益增長公司高于公司工資總額增長速度”這項原則更加應該嚴格遵從,建立工資增長約束機制,并隨著企業發展不斷對其進行完善,促使煤電企業的整體利益獲得保障。針對企業職工的薪資實施相應的調整時,必須要堅持將個別調整與薪資總量的控制之間進行良好、有效的結合,但是在結合中需要注意的是個別調整是服從于薪資總量的控制之下的。
(二)煤電企業薪資調整需注重公平性
企業在實施薪資調整的時候,可以通過考核的方式來實施,針對職工每個月、每個季度的工作表現實施嚴格的考核,通過內部的考核小組對考核內容、標準來執行各項考核,以保證各項考核都能夠實現全面性、客觀性,并建立在關鍵績效指標來對相關人員的工作實際來實施評價,真正做到有理有據。在實施考核的過程中,針對指標落實不到位的人,應采取扣分并通知到個人的方式,還需保證考核過程的公開性、透明性、公平性,以避免弄虛作假的現象在考核中出現。
三、結語
總而言之,無論任何時代任何企業,人力資源都是企業獲得可持續發展的重要資源,更加是實現發展的主要生產力。企業在經營發展中高素質、高水平的人才資源是提升企業競爭力的關鍵,所以企業必須要加強對人力資源管理的重視程度,并采取行之有效的方式提升人力資源管理的水平,以促進企業的長久發展。
參考文獻:
[1] 唐皓然.加強做好煤電企業人力資源管理研究[J].中外企業家,2016(16):168-168.
[2] 劉德霞.煤電企業人力資源管理現狀及其對策[J].企業改革與管理,2016(15):81-81.
[3] 許娟.加強企業人力資源管理工作的幾點思考[J].人力資源管理,2017(4):113-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