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小梅
中圖分類號:D922 文獻標識:A 文章編號:1674-1145(2019)9-184-01
摘 要 法律知識是法務人員工作的基礎,國企法務人員應具備淵博的法律知識,豐富的法律事務處理經驗和綜合性專業知識,是法務人員勝任崗位職責的關鍵素質要求之一。本文以煤炭開采國家工程技術研究院法務人員法律素養入手,通過法務人員從事企業法務工作職業素質及需求來淺談國企法務人員法律素養形成與探究。
關鍵詞 法務人員 法律素養 專業技能 法律法規
全面依法治國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和重要保障。全面依法治國,必然要求全面依法治企,全方位地控制企業法律風險,是企業可持續健康發展的重要保障。企業日常經營的事前風險防控、事中風險把控、事后法律救濟,是公司法務內控部職責所在。只有健全法律管理組織,完善法律人才素質,發揮法律人才的參謀與助手作用,才能為公司保駕護航。
一、國企法務人員開展法務法律溝通的定位與原則
1.企業法務內控部本著以專業能力為基礎,以培養鍛煉為依托,注重人才的培養工作。將人才的使用和人才培養相統一,以合理使用來加快培養,以進一步培養來促進使用,對年輕人才,大膽壓擔子,讓他們在重要的崗位長見識、增才干,以適應公司法務工作不斷發展的新要求。國企法務人員應取得國家法律職業資格A證,讓法務團隊綜合實力顯著提升。
2.國企法務與企業內部客戶溝通,不同于群體營銷。群體營銷是一對多的關系,法務的溝通應當永遠是一對一的關系。商業溝通一般是有計劃的、正式的、非個人化的和簡潔的,這取決于溝通的內容和目的。在企業內部溝通環境中,法務總是會就某事向公司高層匯報,或通知職能部門負責人或下屬,對前次溝通做出回應,獲得一個決定或要求采取一個行動。
3.法務人員對要溝通的內部客戶職位等各方面進行了解,這決定了法務人員應采取的溝通風格。如在向CEO口頭匯報某合同進展情況時,法務應盡量采取簡明扼要的語音,并將相關的法律術語用CEO能明白的語言進行轉換表述。在和法務人員討論案件時,應強調法言法語,直接陳述案件的爭議焦點與證據鏈的組織等專業問題。
二、法務人員溝通的場景與相關技巧
1.法務人員要列席企業股東或董事舉行的股東會或董事會、參與企業決策層組織的項目評審會、投資部門發起的項目盡職調查會及項目交易方案討論會、采購部門發起的評標會等。會議可以是面對面的方式進行,也可以視頻電話方式進行。會議的優點是能夠進行信息充分交流并能迅速作出反應,但如缺乏良好的會議組織和會議討論安排,會議也會出現“會而不議”的情況。
2.法務人員對企業內部客戶進行法務方面溝通時,要分清溝通場景,不同場景其溝通原則可以保持一致,但溝通技巧卻會大不一樣。如在評估下級客戶——某個法務人員的工作績效并與之進行談話時,可稱為評價性會見。如果被評價人——該下屬員工確實表現不佳,那么應該用一種堅決且有理有據的語氣。
3.法務人員必須處理好企業內部客戶不滿意時的投訴。在客戶感到失望甚至氣憤時,如采購人員對法務人員堅持對采購合同中付款方式的修改不理解,認為這是商務條款,法務不應涉入其中,而投訴到法務。這對法務是種挑戰。處理突發的投訴非常麻煩。法務應盡快消解客戶的憤怒,使用溝通技巧讓客戶冷靜,同時自己保持客觀和冷靜,并要試圖真正地幫助客戶,才能應對好局面。
三、法律人員應具有法務人員的法律知識及素養能力
1.公司內的法務人員是法務工作的最直接操作者,因此,企業要具備快速反應的預警體和處理糾紛解決機制,法務人員要盡量避免使用可能對企業產生不利后果的導向性“術語和外交辭令”,要建立一個信息 渠道,有事能夠馬上知曉并且反應,有證據意識,然后協調內外資源、處理糾紛,盡一切手段把對企業的不利影響鏟掉或者縮小到可以承受的范圍。
2.法務工作在企業實際是一個輔助、支持和善后的作用,法務人員職位性質和社會大環境決定法務工作對企業決策可能會有影響,但離真正決策層還遠,法務人員要在具備專業知識基礎上,應成為好的資源開拓者和協調者,這些資源包括公司的顧問律所、法院、鑒定機構、公正機構以及相關的一些政府部門以及公司內部可以利用的資源,坐在辦公室里是開拓不出來的,沒辦法,社會現實如此。
3.法務人員應認識到風險不可預知性,遠離文案、遠離流程,你辛辛苦苦做出來的風險管理體系也許實際作用很小,操作起來不現實,而且增加其他部門工作量和抵觸情緒,許多企業對法律人員素養要求不高,因為企業法律人員都做具體事務而不是研究理論,個別企業還看重行業工作經驗而不是學歷。企業經營行為必須在法治的軌道上運行。在中國,市場化程度還比較低,行政手段的干預往往使企業仍然深信依法經營很任重道遠。
四、結語
綜下所述,國有企業依據企業性質的不同,對法律和法律人員要求不同,當前國有企業經過很長時間“試錯”和洗禮,企業運作已經十分規范,企業法務人員就需要在“創新”中刻守法律規矩,讓企業在法律框架下運作“務實”。法律部門不是企業運營管理部門,不能統籌,但法律部門有監控風險的責任,法務人員永遠只是重覆解決問題的人,在國企環境下,法務人員只有不斷提升自己法律知識,專業素質,才能夠適應當代企業發展的需求。
參考文獻:
[1] 宋貽強.中國法學案例教育法批判[J].當代教育理論與實踐,2012年09期.
[2] 汪燕、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養計劃與民族院校法學教學改革[J].法制與社會,2012年35期.
[3] 劉期湘;段旭峰,法律實踐教學與卓越法律人才培養——以與律師事務所合作模式為視角[J].法制與經濟(下旬),2013年0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