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再聰
(西北師范大學歷史文化學院,甘肅蘭州730070)
甘肅境內很早就發現了巖畫,北魏酈道元《水經注》中就有關于漾水(今西漢水)流域巖畫的相關記載。上世紀70 年代,嘉峪關黑山巖畫被發現。近年來,在黃河流域陸續發現一批巖畫。黃河巖畫被刻畫于黃河兩岸的巖石上,主要分布在甘南藏族自治州瑪曲縣,蘭州市榆中縣,白銀市靖遠縣、平川區、景泰縣等區域(文中數據截止2014 年)。甘肅黃河巖畫多以人、畜、禽、獸、物等為內容,表達了先民狩獵、游牧、農耕、戰爭、生殖及圖騰崇拜等生活的印跡及信仰。黃河巖畫是甘肅先民原生態文化的寫真,是華夏文明在甘肅的新篇章。
甘肅黃河巖畫中,甘南州瑪曲縣柯慶巖畫發現于1983 年,最早見載于《甘肅古跡名勝辭典》,但發現過程不明。榆中縣的巖畫僅僅見于新聞報道,詳情不明。白銀市境內黃河巖畫的發現過程基本清楚,下文著重介紹。
1976 年春,蘭州大學生物系部分師生在靖遠縣吳家川一帶野外工作中發現吳家川巖畫。1983 年,甘肅省博物館張寶璽先生在《文物》雜志上發表《甘肅省靖遠縣吳家川發現巖畫》,引起很大反響。
1987 年春,白銀市平川區水泉鄉干部劉再明在該鄉野麻村駐隊時發現野麻巖畫,做了初步記錄研究。1999 年11 月26 日,筆者與劉再明對野麻巖畫再次進行實地考察。2002 年,筆者在《絲綢之路》第7 期發表《白銀黃河巖畫》一文,對野麻巖畫進行了解析,并首次提出“黃河巖畫”的觀點。2007 年3、4月,劉再明先后通過白銀市平川區電視臺、平川區人民政府公眾信息網報道《發現野麻黃河巖畫》,對巖畫的內容、創作年代、創作方法及命名等作了探討。2007 年5 月7 日,中央電視臺《新聞聯播》以《甘肅黃河沿岸發現遠古巖畫》為題,報道了野麻巖畫,吸引了媒體的廣泛關注。同年秋,劉再明發現白楊林巖畫(也稱下村綿沙灣巖畫),在《絲綢之路》2009年第10 期發表《白楊林黃河巖畫考》一文予以介紹。
2007 年5 月,景泰縣文化館進行野外文物普查時,發現5 處巖畫。5 月10 日,《甘肅日報》報道《景泰境內發現多處巖畫》。2010 年1 月18 日,中央電視臺10 頻道播放大型紀錄片《甘肅古事之景泰巖畫》,多方位介紹了景泰巖畫。5 月25、27 日,新華網兩次報道野麻巖畫。9 月18 日,靖遠縣黨史辦杜樹澤在微博上撰文《甘肅靖遠境內新發現一處古代巖畫》,介紹其在三灘新田村羊圈溝發現巖畫。2011 年6 月20 日,靖遠縣文物普查小組在三灘新田村大兵道溝發現巖畫。12 月,劉再明發現下村圓墩巖畫。2011、2012 年,劉再明在《隴右文博》上連續發表文章《白銀野麻黃河巖畫》《甘肅黃河巖畫的發現與研究》,進一步介紹甘肅黃河巖畫。截止2014 年,發現的甘肅黃河巖畫點共12 處,其中靖遠3 處、平川3處、景泰6 處。
2013 年,《華夏文明在甘肅》第十五章《黃河文明》之第三節“黃河巖畫”中,重點介紹了白楊林、野麻、吳家川、大兵道、景泰等巖畫。2014 年7 月,在“開拓與守護:絲綢之路上的白銀”學術研討會上,有5 篇探討甘肅黃河巖畫的文章參會。經過近40年的探討和努力,甘肅黃河巖畫的研究,從零星、散篇步入了系統、全面的學術研究,歸統于華夏文明之黃河文化,成為華夏文明在甘肅的新亮點、新篇章。
吳家川巖畫位于靖遠縣吳家川,國道109 線北2 公里處,東距黃河13 公里。巖畫分東壁、西壁兩部分,兩塊巖石很近。東壁高2.2 米,寬4.8 米,左側以鹿及石羊兩種動物形象比較突出,其中鹿的形象更為突出。鹿有兩只:一只昂首站立,身軀高大,向前仰望;另一只形體較小,頭前伸。西壁高2.95 米,寬2.75 米,繪刻的大部分是乘馬圖,計有8 個。吳家川巖畫的成圖手法分刻、鑿兩種,雖手法簡單粗糙,但樸素而有生氣。
野麻巖畫位于黃河紅山峽黃河西岸,平川區水泉鎮野麻村野麻社境內,東距水泉鎮水泉村(國道109 線)15 公里,南距紅山峽口黃灣下村8 公里水路。巖體為紅砂巖,自然斷面,高7.5 米,寬4.4 米,巖面久經風雨,呈紅褐色。畫面保存完好,共有圖像24幅,其中人體像10 幅、人頭像5 幅、動物像8 幅、器物像1 幅,另有磨跡1 處。分為家庭圖、狩獵圖、農耕圖三部分。家庭圖位于畫面的左上方,由6 幅人體像組成。圖中間一男人持杖而立,身材魁梧,形象威嚴。男子左上一大頭像。男子右有上下兩個女性,倆人胸腹圓大,下肢分叉。男人和女人之間有三小孩,好似一夫兩妻妾、三小孩一家人。狩獵圖位于左下方,有9 幅圖像,其中動物像5 幅、人體像2幅、人頭像2 幅。5 只動物三左兩右,左邊3 只動物體型小,似羊;右邊2 只動物頭有大角,似鹿類。農耕圖位于右下方,共有9 幅圖像,其中動物像3 幅、人體像2 幅、人頭像3 幅、器物像1 幅。圖中3 只騾馬上下排列,后緊跟一人,一手揚鞭,一手扶犁。騾馬體形緊湊,體態矯健,走姿有力,形象十分生動。
白楊林巖畫位于黃河紅山峽谷東岸,平川區水泉鎮下村綿沙灣,與野麻村白楊林社隔河相對,南距紅山峽口黃灣下村6 公里水路。畫面是一幅由巫主持的牲玉祀神圖,共有圖像23 幅,其中半身人體像1 幅、人頭像2 幅、手印4 幅、動物像7 幅、魚尾3幅、器物像3 幅,其他構圖3 幅。畫面中間刻一螞蟻狀半身人體像,兩臂插腰,頭頂有兩根頭飾,左根上揚,梢尖垂折,右根沿頭頂弧線向右下拋出。依這一半身人體像,將整幅畫面分左、右兩部分。左半部畫面有圖14 幅,其中動物像3 幅、人頭像2 幅、手印2幅、魚尾2 幅、器物像3 幅。畫面偏左位置刻一“狗案”,案上一籩筐,筐上一玉瑗(中間有孔的圓片)。“狗案”左下一豬,背插箭桿或箸筷,豬前一牢宰。狗右下一山羊,背插箸筷或箭桿。羊右并列兩個人頭像,額頭鑿一點,頂上刻一豎線,猙獰恐怖,形似骷髏。右半部畫面有圖8 幅,其中畜體像4 幅、手印2幅、器物像1 幅、魚尾1 幅。畫面左刻一肥美的綿羊,右刻一巨大的魚尾。綿羊左下一圈舍。綿羊和魚尾之間靠下鑿一盆缽,盆內擱箸筷或調羹。
景泰巖畫分布在五佛、中泉、正路、寺灘、紅水五個鄉鎮,發現面積100 多平方米,可識別的畫面有100 多幅。共有6 個巖畫點,其中五佛鄉車木峽和中泉鄉野狐水板蕁溝2 個巖畫點靠近黃河紅山峽段,巖體為紅砂巖。正路鄉拉牌村彭家峽、寺灘鄉白茨水石鹿溝、紅水鄉紅砂澗姜窩子(有兩個點)計4 個巖畫點屬祁連山東段余脈,巖體為黑巖石。畫面內容大致分為人物、動物、狩獵、天體、符號、未完成作品、無法認定七種類型。畫面以個體單圖為主,也有反映農耕、狩獵、畜牧、宗教圖騰崇拜的內容,分布范圍南北長80 公里、東西寬30 公里。制作手法以敲鑿、磨刻為主,畫面內容豐富生動。
新田巖畫位于靖遠縣三灘鄉新田村,東距黃河約5 公里,西距吳家川巖畫8 公里。有羊圈溝、大兵道溝2 個巖畫點,畫面4 幅,其中羊圈溝1 幅、大兵道溝3 幅,最大的一幅面積約5 平方米。該地位置偏僻,遠離村落,四周為丘陵溝壑地貌。畫面在紅砂巖石斷面上,采用堅硬鈍器密集點琢而成,手法為通體敲琢與線條畫刻兩種,技法和造型與吳家川巖畫多有相似。有大角羊、人、鹿、駱駝、馬、狗等動物形象,線條粗獷,生動逼真。羊圈溝處畫面,因風蝕剝落,圖案清晰可辨者5 個,其余已無法辨認。
下村圓墩巖畫位于平川區水泉鎮下村圓墩后溝,西距黃河即白楊林巖畫點三四里地。圓墩后溝遠離村莊,長六七里,兩邊是紅砂巖高山。已發現巖畫4 幅,其中一幅刻在溝底一大塊巖石的裂面上,巖面成菱形,是一幅牧馬圖。畫面中數十匹馬,或鑿或刻,密密麻麻布滿巖面,上、右兩邊各有二三人單騎馬上。畫面中間兩匹頭馬鑿成剪影狀,昂首揚尾,翻蹄亮掌,神采飛揚,十分逼真。馬群前畫面空白,似遼闊大地萬馬奔騰。
靖遠3 個巖畫點,地貌溝壑縱橫,崗巒起伏,山丘一般高20~30 米,山丘地貌特征是紅砂巖上覆蓋黃土。紅砂巖斷裂的部分形成崖面,巖畫就刻在其上。平川3 個巖畫點,2 個在黃河紅山峽段河兩岸的懸崖上,一處在距黃河三四里的山溝里,巖體是紅砂巖。景泰6 個巖畫點,4 個在祁連山東段余脈丘陵中,一般分布在石山上較明顯的巖石上,或者是土山包、河谷中凸兀獨立的巨石斷面之上;2 個在黃河沿岸。
黃河巖畫點呈散點狀分布,相距很遠。吳家川巖畫距新田巖畫約8 公里。平川的3 個巖畫點比較集中,但最近處也有三四里。景泰巖畫點更是零散,100 多幅畫面,零零星星散落在長80 公里、寬30 公里的范圍內。
從作畫的巖體看,黃河沿岸屬紅砂巖,呈淺紅色或紅褐色,表面粗糙,巖面較大,巖體較軟,易于作畫,接近地面部分多有堿蝕。祁連山東段余脈屬黑巖石,成黑色,光滑細膩,巖面較小,巖體較硬,成圖難度大,巖面常見開裂。
黃河沿岸的巖畫,一幅畫面上有多個人、畜、獸、物等圖案,圖案之間寓意聯系多,可做合理解釋推測。如野麻巖畫有24 個圖案,可圖解成家庭、狩獵、農耕圖。白楊林巖畫有23 個圖案,是一幅祭祀圖。祁連山東段余脈中的巖畫,畫面上圖案個數少,單個圖案的畫面居多,許多畫面僅一只羊或一只鹿。即使是同一塊巖石上的多個單體動物,彼此之間也不存在聯系。這與紅砂巖巖體軟、成圖容易,黑色巖石巖體硬、成圖難度大有關。
黃河巖畫中有人物、頭面、畜、獸、器物等圖案,有農耕、狩獵、祭祀等構圖,描述了先民生活生產的情景。野麻巖畫狩獵圖中,狩獵者對獵物成包圍之勢,獵物已有察覺,一只鹿成疾走狀,一只鹿成驚跑狀。畫面的創作技法有鑿、磨、刻三種,敲鑿成形的圖案,長于體現女性生殖旺盛及畜獸肥壯軀體。吳家川巖畫和野麻巖畫中的人、馬,景泰巖畫中的鹿、羊等圖像敲鑿成形,雄渾縱勁,厚重敦實。姜窩子巖畫中的男巫、女巫,彭家峽巖畫中的圖騰,野麻巖畫中的人像頭面輪廓等圖像磨制成形。野麻巖畫中人面五官呈“工”“¥”字形,線狀四肢,豎線狀頭飾,白楊林巖畫中的狗狀案、魚尾、牢圈等圖像刻畫成形。
彭家峽巖畫點有一幅男女交媾圖,女性雙膝跪地,雙手前撐,高抬臀部。男性分腿站立,雄器極度夸張,面對跪地的女人,完美表達了原始的性愛。野麻畫面中有一幅農耕圖,圖中前三畜并列,后一人持鞭扶犁,是北方地區典型的“二牛抬杠”春耕秋犁圖。南方地區常見“二牛(水牛)抬杠”深翻水田,北方地區使役騾馬耕犁田地,春耕秋犁,兩畜一架,如使役畜力體弱時,須兩頭并一頭,方可均力,畫面表述十分明確。
姜窩子巖畫點有一幅狩獵圖,一只體型碩大的猛獸(似虎或豹),被兩個獵人、三只獵狗團團圍住。前面一人陽物碩大,是男性獵人。后面一人體型纖弱,是女性獵人。就在猛獸撲向獵人的一剎那,男性獵人把一長桿器物刺進猛獸脖子,女性獵人雙手把一短桿器物刺進猛獸腰部。三只獵狗,兩只在上,一只在下,分別撲向猛獸的背部和腰部。白楊林巖畫中狗案“負”籩,設計十分新穎。整幅圖以巫為中心,分左、右兩半,左起依次為牢圈、圈門有豕、豕后有羊,同序性很強。野麻巖畫家庭圖中的人像頭面,或方圓或猴面、三角形,五官成“工”“¥”字形,平面構圖對稱、平衡。
甘肅黃河巖畫的創作開始時間早,延續時間長。孟子為認為景泰巖畫“大部分作品在時代上要早于內蒙古陰山巖畫與寧夏賀蘭山巖畫,其持續時代也非常漫長。年代最晚的可以認為是戰國時期創作”。也有研究人員初步推斷,“這些巖畫的時代,上限接近賀蘭山巖畫早期7500 年前,下限到元代”。劉再明認為,野麻巖畫與馬家窯文化同期,估其鑿刻于公元前3300 年至公元前2050 年,最遲不晚于齊家文化早期,即公元前2000 年。下村圓墩巖畫中兩匹奔馬的創作方法與野麻巖畫相似,創作時間應為同一時期。白楊林巖畫應是匈奴時期的作品,制作于公元前7 世紀至公元前2 世紀。張寶璽先生認為,吳家川巖畫和嘉峪關黑山巖畫有許多共同之處,“相比之下,吳家川巖畫對人物的描繪較為原始,其時代當早于黑山巖畫”。有關研究報告認為黑山巖畫產生于漢代以前,約公元前3 世紀至公元前2 世紀。杜樹澤等認為:“新田巖畫遺存與吳家川相類似,可初步推斷為西周至春秋時期。”
在中國巖畫分布區域中,賀蘭山和祁連山是兩個密集區,兩山接匯的靖遠、平川、景泰黃河流域空白。甘肅黃河巖畫的發現填補了這個空白,使兩個密集區連接起來。賀蘭山巖畫擁有多種多樣的人面像,幾乎占全部巖畫圖像的2/3。人面像形象怪誕,面目各異,往往采用極度夸張的手法,妙趣橫生。祁連山巖畫多用鑿刻得很淺的無數小點制成,大部分是描繪狩獵的場面,動物有虎、大象、野牛、大角羊、駱駝、狗、鹿等。靖遠、平川、景泰一帶是黃土高原與青藏高原的交匯處,是農耕文化與游牧文化的過渡區域,黃河巖畫中有魚、騾馬、玉瑗及農耕、祭祀、狩獵等場面,是農耕文化與游牧文化交匯碰撞的記錄。三個區域的巖畫地域性強,特征明顯。
甘肅黃河巖畫點分布在馬家窯文化、齊家文化的區域范圍內,景泰車木峽巖畫點西距馬家窯半山文化類型張家臺墓地不到10 公里。甘肅黃河巖畫與甘肅彩陶有許多相通之處,一都是繪畫藝術,有同源性,只是繪畫的載體和工具不同。二都是甘肅史前文明遺存,在創作時間及內容的推斷分析上,都以考古學和比較學的方法為主。三是畫面中有類同的動物、人物、符號等圖案。孟子偉發現“景泰巖畫的符號中,方塊中有乘號的圖案,在甘肅出土的馬家窯文化的彩陶上也有出現”。在巖畫的研究文章中,參考甘肅彩陶文化元素,很是常見。蓋山林在《中國巖畫學》中,討論“巫”的形象時,就從馬家窯類型陶器、半山彩陶上收集圖像進行比較。
野麻巖畫中的農耕、狩獵、家庭畫面表明,原始農耕時代在西北地區的拓開和確立,母系氏族社會向父系氏族社會的過渡及父系氏族社會的確立。農耕和狩獵并舉,處父系氏族社會,與馬家窯文化的經濟形式(以農業為主,兼營狩獵)、社會形態(已經是父系氏族社會)相同。白楊林巖畫點,崖前河臺寬闊,河對面山高百米。高山之下,河水之畔,清水粼粼,芳草萋萋,是“立 ”祀神的好地方。物牲、人牲、瑞玉、果品俱備,祭品豐盛,場面隆重。巖畫中先民農耕、狩獵,辛勤勞作、戰天斗地,祈求物產豐富、家庭(族)長久傳承。一夫兩妻妾多個子女,一家人忙時農耕,閑時狩獵,家庭穩定,自給自足,這或許就是先民理想中的小康生活。
甘肅黃河巖畫記錄了甘肅黃河流域先民的生存狀態,記錄了游牧民族在不同歷史時期的生活習俗、社會經濟、宗教信仰、文化藝術以及他們掌握的知識技能。既表現了創造者們的物質生活狀況,也反映了人們內在的精神世界。甘肅黃河巖畫正以一個新興學科的姿態展開,一方面將在考古學方面豐富甘肅華夏文明的內涵,另一方面將在民族學方面拓寬甘肅多民族研究的角度。甘肅黃河巖畫,是先民留給我們一份寶貴的文化遺產,是不可再生的歷史遺存,是華夏文明在甘肅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