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偉霞
(炳靈寺文物保護研究所,甘肅臨夏731600)
在佛教中有這樣一個傳說,曾經有一個地方叫天方國,那里有一對神鳥,雄為鳳,雌為凰。滿500歲后,集香木自焚,復從死灰中更生,從此鮮美異常,不再死,即為鳳凰涅槃。雄奇的大黑山上,全彩激光燈映射出長達數公里的時光隧道和漫天的云彩,高達10 米的烈焰從山頂噴薄而出,飛瀑飛流直下,在水與火的交融中,鳳在歌鳴,凰在和弦,演繹了一部500 年前的神話,一個流傳千古的美麗傳說。
世界上出現最早的涅槃造像始于公元2 世紀的印度健陀羅浮雕造像中,一直延續到了公元5 世紀。佛教認為,公元前1545 年,各國都舉行涅槃像。根據《涅槃經》的內容,涅槃像講的是釋迦牟尼臨終前后的故事,或雕塑、或繪畫于身側,流傳于印度佛教中。在佛教逐漸東傳的過程中,涅槃像作為佛教故事中的重要情節,也逐漸傳入到中國的西北地區和中原地區。
炳靈寺石窟中的北魏時期洞窟和造像主要以石雕為主,而編號為16 的洞窟內的涅槃像為泥塑。以木框藤條為骨架,加上很多麻草之后敷泥而成。這身涅槃像長8.64 米,面西背東,面向西方有歸西方極樂世界,北朝東方,足朝南方,右側臥于長方形的佛床上。16 窟涅槃像位于說明碑以下15 米處。這身涅槃像身軀修長,高發髻,手過膝,耳垂肩,眉間有白毫,面部清秀俊美,神態非常安詳寧靜。
炳靈寺石窟還有一尊石雕佛祖涅槃像,在132窟。132 窟石雕涅槃像全身長2.18 米,身后有九大弟子,少了一個迦葉。迦葉在北方行腳,趕回來的時候佛祖已經涅槃了。頭頂的是小弟子阿難,其余弟子作各種舉哀狀。因為弟子們的修行程度不一樣,呈現出的狀態也各有不同。修行程度較低的弟子處于哭泣狀態,表示對佛祖的戀戀不舍之情;而程度較高的弟子認為佛祖涅槃,是跳出了六道輪回,非常高興,表現出喜悅之情。132 窟涅槃像的造型與16 窟泥塑涅槃像的造型非常相似,佛像面容清瘦,手指纖細而柔軟,充分體現出了北魏時期秀骨清像的造像風格。
16 窟的涅槃像足穿木屐,顯示出它獨特的藝術風格。佛像身著通肩大衣,胸前的衣紋采用的是胸前式圓弧線,線條采用簡潔流暢的陰刻線,給人的感覺清俊秀美,瀟灑飄逸。從不同角度看,佛像表情各異。從正面看,是寧靜思索;從腳的方向看,是安詳而臥;從頭頂的方向看,是面帶微笑。這也是最標準的佛陀涅槃像了,我國的石窟中現存的幾尊涅槃像大多采用了這種姿勢。
1967 年,劉家峽水庫蓄水的時候,16 窟的泥塑涅槃像被淹沒。經相關部門調查研究之后,將其搬到144、145、146 三個洞窟中保存。34 年后,又搬遷到石窟對面新建的臥佛殿。
在16 窟涅槃像的搬遷過程中,最先確定下來的方案是“遷離原址,易地保護”。但要搬遷如此沉重、龐大的佛像談何容易,而且這尊佛像全部是泥塑而成,泥胎里沒有木骨,移動位置就更加困難。經過反復研究,負責搬遷工作的技術學院總負責人薛俊彥同志決定用“截肢”的辦法來搬遷這尊涅槃像。在搬遷前,甘肅省文物工作隊的張寶璽同志和敦煌文物研究所的霍熙亮同志分別進行了照相和測繪工作,為日后復原留下了非常寶貴的第一手資料。搬遷時,將整個佛像分成了九部分,并把佛身上多余的“肉”分開。此外,為了避免在搬動過程中有破裂情況出現,在佛像的正面和背面刷上了桃膠,用帆布緊貼其上,予以加固。同時,按每部分佛體的形狀、大小做了九個堅固的木箱,將佛體分別裝入木箱中,墊上麥草,捆綁結實,雇用當地強壯民工一一抬到了位置較高而且干燥的144、145 兩個大窟中。窟中堆放得滿滿當當。同時,將剝落下來的90、133窟壁畫,收藏在了146 窟中。
搬遷后,由于放置的時間太長,打開木箱后發現有些部位保存尚好,而有些部位已經是支離破碎。特別是裝有佛的腿部的一只木箱被打開后,泥層分離嚴重,破碎成了土疙瘩,甚至完全成了一堆土。如何將這些土疙瘩和成了一堆土的佛體部位恢復到佛床上去,就成了擺在大家面前最困難的課題。修復難度如此之大,這是事先未曾預料到的。在現場,專家們一邊對照1967 年5 月的測繪圖和照片進行修復作業,不斷調整和完善修復方案。在吃飯時、睡覺前,大家也是爭論不休,紛紛出謀劃策,想盡各種辦法。在保證“修舊如舊”的修復原則不變的前提下,忠實于原作、最大限度地保留原來的東西,盡量減少添加新的材料,成了大家的共同目標。對確實無法恢復的部位需要進行補充時,所用材料也盡量與原塑土質相同,佛像墊褥也使用了同樣土質的夯土。又經過了清理塵土、背面加固、歸位、粘結、補砌等主要修復步驟,在工藝技術上克服了重重困難,歷時50 天,一尊完整的佛涅槃像重新出現在人們眼前。經過了一年的水分蒸發,佛像基本干透,后續工作也隨之展開??偟膩碚f,后續工作比前一階段的工作要容易一些,但難度還是有的,譬如在鋸縫、殘缺等部位,修補后表面顏色如何做舊,如何使外觀色調協調統一,不給人們在視覺上造成沖擊和反差,保持佛像的慈祥莊嚴。此外,還在佛像右胸部殘缺處有意識地留了一塊,不修補,也不做舊,讓后來人了解到涅槃像塑造時的制作工藝。經過修補、表面加固、復舊等工序,涅槃像的修復終于完成。
綜上所述,炳靈寺石窟的這身泥塑涅槃像命運多舛,經過專家的搬遷及粘結、修復,又重新展示在世人面前,這一搬遷、修復工作的成功,也體現了相關部門對文物保護的責任心和使命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