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記我的曾祖父龍昆玉、祖父龍甲炳"/>
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龍 尼
我的曾祖父龍昆玉(1897——1974)是望江縣涼泉鄉龍家下倉村人。其父親是雇農,家境貧寒。他自幼體質羸弱,十二、三歲時,其父將他送去跟人學理發,因此他唱戲成名之后還有人稱呼他為“龍頭匠”。他很不喜歡父親給他選擇的這份職業。涼泉一帶歷史上就是個“戲窩窩”,那一帶的人不但喜歡看戲、唱戲,也還出過不少名角兒。人們認為,唱戲的雖然窮卻很快樂。曾祖父腦子很靈光,天生就一副好嗓子,平日總愛說說唱唱,山歌、道腔、黃梅調,他一聽就會。內行都說他是個唱戲的好材料,他也想拜師學唱戲,做一個走南闖北逍遙自在的戲子。但其父認為唱戲非正當職業,不能養家糊口,只有“打流的”(不務正業的)才去干這種事兒。父命難違,只好繼續做剃頭匠。
曾祖父十四、五歲時父親去世,他便失了管束,可以自為自主了。于是他毅然拋下剃頭刀,先拜了一個叫胡云龍的黃梅調藝人為師,隨其跟班學藝。(此人無甚名氣,生平無考)入門之后,經人引薦,拜在了著名藝人揚潤寶門下攻學青衣。正所謂名師出高徒,在揚潤寶的精心調教下,他藝竅大開,憑借天生的好嗓子和過人的藝術悟性,很快在圈內嶄露頭角,觀眾也逐漸認識了這個唱做俱佳的好“男旦”。隨著名氣越來越大,粉絲越來越多,他想獨立挑頭組班演出了。但苦于無經濟實力,置辦不起服飾行頭,自然也就組織不起自己的戲班。但遇有演出機會,絕不放過!臨時租賃一些簡單行頭,邀請社會零散藝人拼班子進行演出。演完便分錢散伙。這類演出季節性、偶然性很強,收入也極不穩定。經過數年的打拼,他雖已成為望江境內數得著的名角之一,但卻無法擺脫貧困,因而蹉跎到三十多歲才在族人的幫助下娶妻成家。其妻徐艾姣乃鄰村貧苦農家之女,稟性溫婉賢良。曾祖父因職業性質,長期飄泊在外,且拿回家的收入也很少,幾乎是憑著其妻徐艾姣勤勞的雙手獨立支撐起這個家。她為龍家生育了兩兒一女,長子龍甲炳、次女龍梅花、小兒龍甲水。
長子出世之后,曾祖父倍感生活壓力沉重,他決定出外闖一闖。聽說湖北英山一帶請戲的多,興許能掙到錢。于是,他邀約了幾個藝友,租賃了一擔稻籮未裝滿的簡易服飾行頭,踏上了遠征之路。他們從英山到霍山穿行在窮鄉僻壤唱“草皮墩子戲”(形容串村賣唱),動亂年代,山民貧苦,看個戲也只是窮作樂,付給演唱者的報酬也十分有限。曾祖父他們一趟演出下來也僅僅糊個嘴而已。
太慈鎮有個創辦于一九二二年的黃梅調班社“合意堂”,班主陳季生是富家獨子,因酷愛唱戲,下海辦班。他置辦了成堂的服飾裝備,制訂了正規的管理班規,網羅了望江境內頂級知名藝人如揚潤寶、胡卯林、查小德、徐柳生、徐松濤等輪番在班內擔任領銜主演,培育了相對穩定的演出市場。演職人員收入也相對比較穩定。曾祖父闖蕩多年已有了相當的名氣,應陳季生老板之邀也加盟了“合意堂”。此時正是他的藝術巔峰時期,師父揚潤寶已漸衰老,常演劇目基本專由他領銜主演。被公認的拿手戲有《紅梅驚瘋》里的“紅梅”、《烏金記》里的“陳氏”、《蕎麥記》里的“外婆”等。這些戲到哪都叫得響。他嗓音明亮圓潤,運腔婉轉嫻熟。由于當時沒有弦樂、曲譜的規范約束,在演唱時,他喜歡隨著激情自由運腔,經常花樣翻新,每場唱法不同,有時連司鼓都難以捉摸。久而久之便形成了自己獨特的唱腔流派,后輩將曾祖父創立的獨特唱法譽稱為“龍腔 ”。不少戲迷就好他這一口。只要有他登臺演唱都說是“龍昆玉的班子來了!”我自幼跟隨爺爺奶奶在劇團長大,耳濡目染逐漸愛上了這一行,中學沒上完便輟學隨爺爺奶奶跟班學藝。經爺爺奶奶口口相傳學會了不少老腔老調,但曾祖父的唱腔韻味我始終把握不好。安慶市政府將“龍腔”列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后,我有幸選為傳承人。這對我也是一種鞭策,督促我將“龍腔”這朵黃梅戲百花苑中的奇葩發揚光大,傳承下去。我將加倍努力不負重托。
曾祖父加盟“合意堂”后,受到班主陳季生的倚重,生活上也關心照顧有加。知道他家庭負擔重,每次出外演出都給他預支一些安家費,名義上是暫借,實際上大都不了了之。伏季封箱停演,還將他和班內一些核心骨干招聚家中吃住練功。主顧相處親若弟兄。因此,曾祖父自加盟“合意堂”之后,除遇特殊情況 “走穴”短暫獨立演出外,一直在該班掛牌,直至一九五二年望江縣黃梅戲劇團成立。縣劇團成立時的主要班底多來自“合意堂”。還有一事值得記述一下,一九四九年曾祖父曾幫助涼泉鄉政府組建劇團宣傳土改。雖歷時不長,但對土改工作起到了積極推動作用。安慶成立黃梅戲學校時,他被抽調到該校當聲腔教師直至退休。
據老藝人回憶,龍老為人謙和,對藝術精益求精、一絲不茍。無論大小角色都會認真表演,十分投入。唱苦情戲總能聲淚俱下,觀眾陪著一起落淚。他一生受到無數戲迷追捧,但身處戰亂年代,社會地位低下,收入微薄,深陷貧困。直至進入國辦劇團有了固定工資后生活才得已改善。他的三個子女,長子龍甲炳(我爺爺)少年時曾送去學泥瓦匠,但兒子與老子小時一樣,一心迷戀唱戲。龍老無奈,只好將其帶在身邊教他唱戲。但因教子過嚴動輒打罵,至使兒子逆反,教不下去,只好將其交托給著名藝人查小德。爺爺悟性極高,不但學得快,且能舉一反三。后來也成了觀眾喜愛的好佬,縣劇團成立時,被任命為首任業務團長。不久又成長為名冠一方的表演藝術家。次子龍甲水出外謀生失聯,不知所終。女兒龍梅花嫁做農家婦今尚健在,年已九旬開外。曾祖父從戲校退休后回到老家龍家下倉居住,于公元一九六八年病世,享年七十一歲,歸葬于龍氏祖塋(爺爺去世后也歸葬于此)。縣劇團每年送戲下鄉,只要在附近演出,團長都會帶領青年演員到爺爺父子墳前祭掃,緬懷龍氏父子為黃梅戲做出的歷史貢獻。
在黃梅戲的發展歷程中,“龍腔”是望江流派的代稱,她是自蔡仲賢以下歷經百年約六代左右藝人的心血孕育而成,我曾祖父龍昆玉是這六代左右先賢群星譜中,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之一。先賢們開創的藝術之路,我們后生晚輩一定要接力下去,并發揚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