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林立策
《茉莉花》一名《鮮花調》,是我國著名的民歌之一,傳播地域廣且流傳年代久。前人對此已有過較多研究,但以往的研究偏向從《茉莉花》到其“變體”的直線研究,而從它滲透到其他樂種,或被應用于生活器物等現(xiàn)象,未給予充分關注。
本文采集的永嘉正一派道樂《如意香贊》①采錄自永嘉縣橋下鎮(zhèn)正一派道班“徐氏晶堂”。(以下簡稱《香贊》)和北京故宮博物院所藏18世紀英國制造的“銅鍍嵌料石升降塔鐘”所播放的《茉莉花》曲調,這兩則新材料,對于我們認識《茉莉花》在有清一代的音樂形態(tài),及其傳播情況會有些許幫助,同時,亦可補充和豐富以往之研究。
《香贊》是永嘉正一道所用的一首科儀音樂。正一道主要服務于當?shù)貧q時祭祀、祈福還愿和喪葬做功德等禮俗。舉行齋醮科儀,俗稱“做道場”,或叫“做醮”。一場齋醮科儀有《開啟科》《發(fā)符科》《呈供科》等不同儀節(jié)構成?!断阗潯肥窃凇栋l(fā)符科》法事中所使用的一首經韻。
《發(fā)符科》一般接在《開啟科》之后,即“立壇”之后召請 “值符使者受事功曹”之神職,帶“方函”②用黃紙做成的長方體信函,內置文疏,上書收函的神名,類似今之書信。傳奏三界神祇,表明某人、某因、某時,在某地舉行齋醮科儀,祈請各路神靈臨壇護佑。該神之設類似今之郵差一職,溝通人神之往來,通報今日做道場的相關事宜?!断阗潯肥欠ㄊ轮姓僬?“值符使者”下界安座以后,向它供獻“香、燈、食”時的用樂,以酬謝其千山萬水奔波之勞頓,并頌贊它的神通廣大?!断阗潯分Q,是因該段經韻所用鑼鼓經為“如意香花”,又因此段經文為上香頌贊之辭而得名。
永嘉正一派的科儀音樂吸收了許多當?shù)貋y彈(甌劇)、吹打樂曲牌及不同歷史時期的民間俗曲。齋醮科儀一般在特定的儀式場域(如宮觀、私宅)舉行,其所用科儀音樂不為常人所關注熟知;另外,因齋醮科儀結構的相對封閉性和穩(wěn)定性,在科儀音樂中往往保存了許多古老的曲調。然而,這些被吸收進來的“外來曲調”,經過一番“科儀化”處理,與經文、樂器、鑼鼓經等結合成為一種儀范時,其曲調原形往往被這些外加的音樂元素所遮蔽,久而久之也就模糊難辨。因此,研究者若對這些科儀音樂沒有深入了解,往往無法見其廬山真面目,故而也無法真正認識到它們的歷史文化價值之所在。
茲錄《如意香贊》曲調(見譜例1)和后兩段經文如下:
譜例1

剔起銀燈,凡暗俱明亮,圣號心燈,爍破諸魔念;
半瞇共徒,剪剔無量光,因果何差,不昧分毫光。
禪悅酥酡,造出天廚供,成道當初,牧女仙來送;
老為曾將,托在金盤奉,獻上大道,大覺金仙眾。
從后兩段經文內容來看,它應是吸收了佛教的科書,這與當?shù)卣慌傻朗拷宰鲠?、道科儀有關。在實際韻曲中,《香贊》先由主法師起韻,后集體韻唱,二胡、笛子等絲弦樂器伴奏,以提鐘、鐺子和鼓應節(jié),韻曲畢又巧妙銜接間奏、鑼鼓經(如意香花)循環(huán)反復,最后以結尾和鑼鼓經(大香花)煞曲。
《香贊》與特定的科儀行為、經文聲律、鑼鼓經、樂器伴奏及象征意指密切結合。當筆者剝離掉那些“科儀化”的音樂元素,而抽離出它的曲調原形后發(fā)現(xiàn),它的曲調原形與民歌《茉莉花》之間有著很近的親緣關系(詳見后文分析)。
《茉莉花》是“一首歷史悠久、廣為流傳的民歌。至今它已在各地形成多種變體,或以多種異名如‘鮮花調’等形式,兼存于山歌、時調小曲、器樂曲牌。他還是一首很有國際影響的中國民歌,明清之際曾被傳教士帶到西方去,19世紀末。意大利歌劇作曲家普契尼發(fā)現(xiàn)這個曲調后,還把它用在歌劇《圖蘭多特》中。”③中國藝術研究院音樂研究所《黃翔鵬文存》(下卷),山東文藝出版社2007年版,第1115頁。
言及《茉莉花》在海外的傳播情況,以往國內學者多認為,關于它的最早記譜(見譜例2)④〔英〕John Barrow,Travels in China.London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804,p316.,是1804年英國人約翰·巴羅(John Barrow)著的《中國旅行》(Travels in China)一書。后據(jù)宮宏宇研究,海外記錄《茉莉花》“最早的例子是1795年在倫敦刊印的一本題為《兩首原有的中國歌曲——〈茉莉花〉和〈白河船工號子〉——為鋼琴或羽管鍵琴而作》的樂譜,該版本(見譜例3)比巴羅一書首版早了將近十年。……該樂譜的改編者和出版者是居住在倫敦的德國作曲家卡爾·坎姆布拉(Karl Kambra)。”⑤宮宏宇《民歌〈茉莉花〉在歐美的流傳與演變考——1975—1917》,《中央音樂學院學院學報》2013年第1期,第80頁。譜例3原譜圖片由宮先生提供。
譜例2

譜例3

在北京故宮博物院,藏有一件18世紀英國制造的“銅鍍金嵌料石升降塔鐘”,其高120厘米,底座41厘米見方(見圖1⑥拍攝于香港科技館“匠心獨運——鐘表珍寶展”的主題展覽(2019年2月8日)。)。展覽詞介紹:

圖1
此鐘為塔式造型,共有九層?;渲腥嬖O鐘盤,其中正面的為三針鐘盤,兩側的為二針鐘盤,鐘盤周圍鑲有彩色料石?;鶅劝惭b了走時、音樂及塔身升降的機械裝置。上弦啟動后,會播出中國民間樂曲《茉莉花》的旋律,塔身會有第九層開始至第二層逐層升起,升到最高處時會短暫停留,再啟動按鈕,塔身會由第二到第九層逐層下降。曲終時,塔身回復原貌。
這件塔鐘造型非常精美,音樂清晰可聽。為確認這件塔鐘的年代,筆者特意咨詢⑦由故宮博物院的劉國梁館員幫忙聯(lián)絡。了故宮博物院館員關雪玲研究員,她根據(jù)這一時期同類型器物的風格、造型和工藝等特征,將其斷為18世紀的產品。塔鐘播放的《茉莉花》曲調,與晚出的巴羅所記《茉莉花》版本相同。這件鐘是當時流行于西方社會,還是特意為當時的中國宮廷或百姓制造,資料所限已無法得知。但是,自留聲機發(fā)明以前,這份可聽的音響資料彌足珍貴。
國內最早刊載《茉莉花》歌詞的出版物,是玩花主人選輯、錢德蒼增輯、清乾隆年間(1736—1795)出版的戲曲劇本集《綴白裘》,該書第6集卷1“花鼓曲”前兩曲記載了兩種版本的曲詞(見后)。⑧參見《流傳到海外的第一首中國民歌——〈茉莉花〉》,載錢亦平編《錢仁康音樂文化》,上海音樂出版社1997年版,第181頁。
有學者認為,“唱詞上,‘茉莉花’與其他時調有所不同,它的唱詞內容較窄,大多數(shù)都唱《茉莉花》的原詞,又叫《張生戲鶯鶯》,敘述《西廂記》中張生與崔鶯鶯自由戀愛的故事?!雹嵬跎荷骸陡鞣N形態(tài)“茉莉花”之比較》,《論壇》2007年4月,第70頁。但從《綴白裘》記載來看,前兩段《茉莉花》的曲詞與后十段曲詞都屬于雜劇“花鼓”一折,首段《茉莉花》曲詞前標《花鼓曲》,后十一支曲詞前都標“又”,說明用的是同一支曲牌。而與張生和崔鶯鶯相關的曲詞內容只有三支,“由全曲各段所顯現(xiàn)的內容意涵來看,(《茉莉花》曲詞內容與)《西廂》情節(jié)的聯(lián)系其實并不緊密”⑩張繼光《民歌〔茉莉花〕研究》,(臺灣)文史哲出版社1999版,第236頁。。
目前所見“最早刊載《茉莉花》(鮮花調,見圖2?(清)貯香主人輯《小慧集·小調譜》卷12,哈佛大學1957年藏本,第8頁。)曲譜的,是貯香主人編、道光十七年(1838)出版的《小慧集》?!?同注⑧,另有學者認為《小慧集》乃道光元年(1821)所輯,參見陳樹林《北京地區(qū)的傳統(tǒng)民歌》2019年在首師大的授課講義,第25頁。徐元勇認為:“《小慧集·小調譜》中的這首‘鮮花調’是比較早期的作品,或者說是比較接近于明清俗曲原生音樂形態(tài)的作品。再換個角度講,這首作品保留了更多明清俗曲的審美意識。‘鮮花調’‘茉莉花’可能也是今天我國傳統(tǒng)音樂中影響最大、學術界論及最多、研究最為深入的作品之一。雖然目前不能準確指出這首作品產生的具體年代和時間,但可以肯定這首有名為‘含艷曲’的作品,實際曲調就是‘鮮花調’作品?!?徐元勇《〈小慧集〉之“小調譜”研究》,《中國音樂》2007年第4期,第64頁。

圖2
趙塔里木研究中亞東干民歌后指出,“明初,這首民歌《茉莉花》隨江南移民傳入西北地區(qū)?!盾岳蚧ā吩谖鞅钡貐^(qū)的流傳過程中,其曲調框架沒有變異,但唱詞發(fā)生了較大的變化?!瓥|干人從西北地區(qū)將這首民歌帶入中亞地區(qū)傳唱?!?趙塔里木《中亞東干民歌的傳承方式》,《音樂研究》2003年第1期,第35頁。
為便于觀察與后文分析,茲將錢仁康譯譜的《小慧集》所載《鮮花調》?張仲樵、陳樹林等學者都曾有譯譜,大同小異,唯最后三小節(jié)略有變化。(見譜例4)羅列于下。
譜例4

《綴白裘》所載《花鼓曲》,《小慧集》所載《鮮花調》和兩個國外版本《茉莉花》所記的第二段歌詞,其形式和所要表達的意思基本一致,句末“花”“他”“罵”等詞也都押韻。只是第三分句歌詞:“滿園的花開賽不過他”“滿園花開怎及得他”“滿園鮮花賽不過他”,以及第五分句歌詞:“看花的”“管花人”“看花的人”“栽花人”,略有差異。(見表1)

表1?(清)錢德蒼《重訂綴白裘新集合編》第6集卷1,第41頁;《小慧集》和巴羅版《茉莉花》曲詞由錢仁康譯;卡爾版《茉莉花》一段曲詞由宮宏宇譯。

續(xù)表
上述相關材料所記的第一段歌詞出入較大。前兩分句三者相同,都是重復“好一朵鮮花”。第三分句歌詞《花鼓曲》和《茉莉花》為“有朝(的)一日落在我家”,而《鮮花調》則是“飄來飄去落在我家”,總體意思還是相近。第四、五分句最耐人尋味,《花鼓曲》:“你若是不開放,對著鮮花兒罵”;《鮮花調》:“我本待不出門,就把那鮮花兒采”;《茉莉花》:“我本待不出門,對著鮮花兒樂哈哈。”
對鮮花不開放就“罵”,不出門就“采”,或者不出門就對著他“笑”,這些行為都一反常態(tài),不符合正常思維邏輯。“以花隱喻美人,是中國文學最為常用的修辭方式之一,在《詩經》《楚辭》中就已濫觴”?楊斯童《論民歌〈茉莉花〉的原初形態(tài)》,《文藝爭鳴·視像》2013年第5期,第170頁。從“飄來飄去落在我家”“有朝一日落在我家”的曲詞推測,“鮮花”于此應指未出嫁的女子。那么,《鮮花調》(《茉莉花》)能在民間廣為傳播,不僅因其曲調好聽而為人所喜愛,在某種特定的場合,也有一定的社會文化內涵和象征意義。
上文對《香贊》和幾種版本的《茉莉花》做了一番粗略論述,但兩者之間的內在關系,還需要從音樂形態(tài)方面做進一步的比較分析。
一般說來,民歌的詞句與樂句劃分是相對應的,但《香贊》《鮮花調》《茉莉花》如按詞句劃分,他們的樂句劃分會有所差異:《鮮花調》和《茉莉花》曲調可分為五個樂句;而《香贊》除去起韻和結束句外,其主體曲調可劃分為四個樂句。因《鮮花調》和《茉莉花》前兩分句曲詞和旋律完全重復,為對應《香贊》的曲調比較分析,權且將它們劃分為一個大樂句,形成四句體的曲體結構?對于《茉莉花》的樂句劃分,不同學者也存在差異,黃翔鵬先生將它分為四個樂句(見前注③),趙宋光先生則將它分為上下句結構,上句有3個分句,下句有2個分句(見注③第267頁。),這樣三首樂曲的曲體結構便統(tǒng)一了。
需要再說明幾點:其一,卡爾版《茉莉花》為鋼琴譜,較復雜,因此后文只取巴羅版《茉莉花》做比較分析。其二,筆者根據(jù)鑼鼓經和主法師搖三清鈴的節(jié)奏將《香贊》記為拍,錢先生將《鮮花調》譯為拍,將巴羅版《茉莉花》譯為拍。雖然三者節(jié)拍有差異,但不影響調式結構和音樂形態(tài)。其三,為便于在五線譜上觀察分析,將三者處理成同一調高(1=F)。
本文調式判斷,采用趙宋光提出的“五度相生調式體系”?趙宋光《論五度相生調式體系》,上海文化出版社1964年版,第23—24頁。理論,該理論從學理上明確了不同調式音與音之間在邏輯關系(見圖3)。音樂形態(tài)分析借鑒趙先生在《旋律學學科建設芻議》和《旋律形態(tài)結構“12維度剖析法”的實證探索》等文?《趙宋光文集》第2卷,花城出版社2001年版。后文用到的落音布局、旋律輪廓等概念均出自此書,不再另外注釋。中提出的概念和方法。

圖3
“調式是主音在音列中的地位,也就是主音與音列的相互關系。主音是某一曲調的中音心,以它結束就有穩(wěn)定感?!?同注?,第16—17頁。調式主音與音列其他音之間存在著親疏遠近關系,以五聲徵調式為例,徵音是“主音”,與它關系最近的音是宮音(下屬音)和商音(屬音),三音構成徵調式的骨架,是“功能音”;羽音和角音為“色彩音”。每一調式的特殊結構,又決定了該調式特有的旋法——“色彩音”不斷依賴、解決到“功能音”來推動旋律發(fā)展,最后解決到“主音”達到穩(wěn)定終止。
從整體音樂形態(tài)來看,《鮮花調》和《茉莉花》通過反復強調“徵”音,突出“宮”音和“商”音,形成對“主音”的支撐,確定了徵調式的骨架(功能音),“羽”音和“角”音(色彩音)表現(xiàn)出就近解決到三個“功能音”的旋法特征,最后結音都回到主音“徵”。因此,綜合判定《鮮花調》和《茉莉花》為徵調式民歌?!断阗潯非{主體部分為四個樂句,其前三樂句為徵調式;第四樂句為銜接后之間奏、鑼鼓經和結束句來配合科儀展演,嚴格說不成曲調,變成了單音念誦。
現(xiàn)將《香贊》和《鮮花調》《茉莉花》三首曲調逐句分析。
譜例5

三首樂曲的第一樂句,均由兩小節(jié)重復旋律構成,雖節(jié)拍不同,但句幅長度都是四小節(jié),落音都在主音“徵”?!断阗潯泛汀鄂r花調》第一樂句的節(jié)奏樣態(tài)基本一致,每一拍都可一一對應,只在第一小節(jié)強拍起音多強調了主音“徵”外,兩者第1樂句基本相同,與《茉莉花》第一樂句基本相似?!盾岳蚧ā冯m然節(jié)奏樣態(tài)略有差異,但三首樂曲從最低音“角”(e1),到最高音“宮”(c2),再到落音“徵”(g1)的旋律輪廓,也基本一致,并且強、弱拍位置的音也能大致對應。這由徵調式的內在邏輯結構決定,呈現(xiàn)出色彩音(角、羽)小三度和大二度解決到功能音(徵、宮、商)的旋法。
譜例6

第二樂句,三首樂曲都采用“頂真”的手法承接了第一樂句,進一步明確了調式。三者第二樂句都有對第一樂句旋律的借用(見譜5、6中A—A1、B—B1和C—C1等標注)。三者句幅長度同為4小節(jié),強弱、拍位置上的音也可大致對應,落音都轉到了下屬方向的功能音“宮”。
從第二樂句旋律輪廓來看,《香贊》和《鮮花調》由主音“徵”(g1)上行到最高音“宮”(c2),再下行到低八度“宮”(c1),它們的旋律輪廓也是驚人一致?!断阗潯返谝恍」?jié)因經文“子”字的方言發(fā)音,甩腔至高八度的“宮”(c2)音,但該音居于弱拍次要位置,不影響整體的旋律輪廓?!盾岳蚧ā纷罡咭粑醇啊皩m”(c2)音,只達“羽”(a1)音,但樂句整體上行和下行的旋律輪廓還是大致相似。另外,從三首樂曲第二樂句的節(jié)奏樣態(tài)來看,它們分別繼承了第一樂句的特征:《茉莉花》更多地重復延續(xù)第1樂句;《香贊》和《鮮花調》加入切分節(jié)奏和非均分節(jié)奏使音樂更加活潑,兩者整體也是大致相似。
譜例7


第三、四樂句比較特殊,《香贊》因“昔日”二字搶前進入,《鮮花調》和《茉莉花》因曲詞未斷,因此,造成三者第三、四樂句的旋律,似斷非斷,具有類似“過板淘”的效果。黃翔鵬認為該曲“三、四句連接不斷,用的是氣息愈見深長的傳統(tǒng)手法?!?同注③,第1115頁。兩個樂句結構不對稱,卻銜接如此緊密,故將兩句譜例合并羅列。
若要斷,三首樂曲第三樂句都可勉強斷至第4小節(jié)強拍“宮”音處。三者第三樂句都有對第一、二樂句旋律的吸收(見譜例6、7中B—B2、C—C2、D—D1、E—E1、F—F1等標注)。總體來看,《鮮花調》和《茉莉花》第三樂句從旋律輪廓、旋法,及骨架音的分布還是基本一致;節(jié)奏樣態(tài)各自延續(xù)前面樂句的特征,曲調風格統(tǒng)一;第四樂句,從旋律大輪廓還能看出二者的一致性,結束音都回到主音“徵”,只是《茉莉花》重復了第三樂句(G—G1)的部分旋律,合得更明顯。
《香贊》第三樂句前兩小節(jié),是對第二樂句后兩小節(jié)旋律(見譜例6、7 D—D1標注)的重復,而后兩小節(jié),是對前兩小節(jié)旋律的向下五度模進。經筆者再三比對,發(fā)現(xiàn)《香贊》第三樂句與當?shù)孛耖g吹打樂曲牌【亂彈券】第一樂句的曲調完全相同。篇幅關系,茲錄【亂彈券】前兩樂句譜例(譜例8)對照如下:
譜例8

永嘉喪葬習俗,出殯當天信佛的喪家會請道士和吹打班前來同場做事,這給他們創(chuàng)造了共處交流的機會;另外,永嘉正一道有些道友身兼吹打班,因此直接套用吹打樂曲調在科儀中使用的可能性就很大。
《香贊》第四樂句只重復單音“商”,為念誦音調,直至念誦完畢換氣時自然巧妙地銜接了間奏和鑼鼓經。第四樂句平淡單音與鑼鼓經形成鮮明對比,又很自然的銜接。
上文從曲體結構、旋律輪廓、落音布局、節(jié)奏布局、旋法等方面,對《香贊》《鮮花調》《茉莉花》和【亂彈券】作了詳細分析,他們之間的關系一目了然。
《茉莉花》和《鮮花調》是同一母體下產生的兩個變體?!断阗潯泛汀鄂r花調》有著很近的親緣關系,他們前兩樂句的曲調幾乎一模一樣,并且,曲詞的字數(shù)和句讀也相同,如“好一朵|鮮花,好一朵|鮮花,有朝一日|落在我家”,與 “道德(咿)?在日常韻曲時,都會在“道德(咿)真香”中加入一襯字“咿”,形成對稱。|真香,焚在沖|天上,弟子虔誠|熱在金爐內”?!断阗潯返谌龢肪渑c【亂彈券】的第一樂句完全相同。
至于《香贊》是吸收了《鮮花調》的曲調,還是《鮮花調》吸收了《香贊》的曲調,已無法考證。對于民間音樂來說,其傳播往往是“雙向”的。
一方面,宗教信徒為了達到他們向群眾宣傳教義的目的,常常利用民間音樂,放進宗教內容,作為吸引群眾的工具。……反之,我們研究中國的民間音樂,就不能忽略佛教和道教寺廟和它的關系。?楊蔭瀏《中國古代音樂史稿》,人民音樂出版社1981年版,第157、211頁
另一方面,曲藝與戲劇,早期都曾從宗教中吸取過養(yǎng)分,甚至是完整的繼承。其實,民歌也不例外,特別是小調,有不少都是脫胎于宗教音樂。唐代就有不少宮廷歌妓,年歲大了便進入寺廟宮觀,通過寺廟宮觀的音樂又促進了民間音樂的發(fā)展。?參考陳克秀先生意見。這一現(xiàn)象唐代詩人王建早有所言:“梨園弟子偷曲譜,頭白人間教歌舞”?(唐)王建《溫泉宮行》,載《全唐詩》第五冊卷298,中華書局1960年版,第3375頁。。
徐元勇說“《鮮花調》是比較早期的作品,或者說是比較接近于明清俗曲原生音樂形態(tài)的作品?!?徐元勇《〈小慧集〉之“小調譜”研究》,《中國音樂》2007年第4期,第64頁。《香贊》給徐先生之判斷提供了一個很好的活態(tài)例證。一般說來,“民間曲調一旦創(chuàng)立后,其旋律就相對固定,因此,當它流傳到外地后,便以依腔傳字的形式流傳,即按照固定的旋律來套唱不同的曲文。”?俞為民《曲體研究》,中華書局2005年版,第272頁。道教經文一經創(chuàng)成也是相對固定,經師授道不敢隨意更改,即使在翻印傳抄過程中個別字有訛誤,但整體經義不受影響。當經文與曲調結合成為一種儀范時,更是將曲調固定了下來。齋醮儀軌成型后也不會隨意更改,因為還要顧及教派內的共事交流。另外,從《香贊》也可看出,錢先生的譯譜是比較精確地還原了《鮮花調》在有清時期的原生音樂形態(tài)。
“銅鍍金嵌料石升降塔鐘”播放的《茉莉花》曲調,這份難得的可聽資料,給我們提供了另外一些重要信息,即在有清一代,《茉莉花》和《鮮花調》這兩個版本的曲調已在民間并行傳播。《茉莉花》的曲調比較活潑,起承轉合的曲體結構更成熟;《鮮花調》的曲調比較質樸、直白,它更有可能接近“母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