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曄麗 于洗河 孫宇哲 賈歡歡 宋芳英 李瑩瑩
吉林大學公共衛生學院,長春,130021
醫院藥品收入作為破除“醫藥養醫”的重要監測指標之一,是能夠有效控制醫療費用的基礎數據[1]。本研究通過對2013-2016年度縣級公立醫院(包括縣級綜合醫院與縣級中醫醫院)的醫院收入構成、財政補助和藥品收入等情況進行分析和探討,為相關部門制定相關政策提供數據參考。
本次共計調查80家縣級公立醫院(42家綜合醫院、38家中醫醫院),涉及吉林全省9個市(州)下轄的43個縣(市),每個縣選擇1所縣級綜合醫院和1所縣級中醫醫院。
通過相關文獻、相關政策文件及專家咨詢編制調查問卷,由每家醫院的負責人根據醫院信息系統(Hospital Information System, HIS)進行數據收集。 數據上報后,由專業工作人員對數據進行邏輯校驗,對有疑問的數據進行核實,以保證數據質量。
通過Excel建立數據庫并進行整理和分析。
在2013-2016年吉林省縣級公立醫院收入結構中,縣級綜合醫院遠高于縣級中醫醫院且收入差距有逐漸擴大的趨勢,醫療收入和藥品收入是縣級公立醫院的主要收入,財政補助收入占醫院總收入的比例和醫療收入占醫院總收入的比例呈逐年上升趨勢;2013-2016年綜合醫院藥品收入呈下降趨勢,從38.12%下降至30.37%。2013-2016年中醫醫院藥品收入呈下降趨勢,從41.95%下降至32.63%,縣級中醫院的藥品收入占比高于縣級綜合醫院;2013-2016年綜合醫院醫療收入呈上漲趨勢,從45.52%上漲至49.27%。2013-2016年中醫醫院醫療收入呈上漲趨勢,從39.22%上漲至40.86%,變動幅度不大;2013-2016年吉林省縣級公立醫院財政補助收入中,綜合醫院與中醫醫院財政補助收入逐年增長,且綜合醫院財政補助收入遠高于中醫醫院財政補助收入;縣級中醫醫院的收入總量增長較為緩慢,因此財政補助占總收入的比重高于綜合醫院。見表1。

表1 2013-2016年度吉林省縣級公立醫院總收入構成(%)
藥品收入按來源不同分為門診收入和住院收入, 2013-2016年綜合醫院門診藥品收入占藥品收入的比例遠高于住院藥品收入占藥品收入的比例,門診藥品收入占藥品收入的比例呈逐年遞增的趨勢,住院收入占藥品收入的比例四年均在70%以上,呈逐年遞減趨勢;2013-2016年中醫醫院門診藥品收入占藥品收入的比例與住院藥品收入占藥品收入的比例相近。見表2與圖1-2。

表2 2013-2016年吉林省縣級公立醫院總體及不同醫院類型藥品收入構成(%)

圖1 門診藥品收入占藥品收入比例

圖2 住院藥品收入占藥品收入比例
在門診藥品收入構成中,各年間縣級公立醫院西藥、中成藥、中草藥的收入占門診藥品收入的比例差距不大,2013-2016年綜合醫院門診藥品收入以西藥收入為主,占比為74%至76%,其次為中草藥收入,占比為19%至21%,中成藥收入僅占3.5%左右;2013-2016年中醫醫院門診藥品收入以西藥和中成藥收入為主,西藥占門診藥品收入的比例與中成藥占藥品收入的構成相近,中草藥僅占12%-14%。見表3。

表3 2013-2016年吉林省縣級公立醫院總體及不同醫院類型門診藥品收入構成(%)
在住院藥品收入構成中,不同年份間縣級公立醫院西藥、中成藥、中草藥的收入占住院藥品收入的比例差距不大,2013-2016年綜合醫院住院藥品收入以西藥收入為主,與門診藥品收入相比,西藥占比上升,占比為82%-87%;中醫醫院住院藥品收入以西藥收入為主,與門診藥品收入相比,西藥的比重明顯升高,占比為66%-72%。中醫醫院住院中成藥中成藥收入占比比較門診收入占比明顯下降,占比為5%-7%。詳見表4。
2015年頒布的《吉林省全面推開縣級公立醫院綜合改革取消藥品加成政策補償辦法》指出縣級公立醫院(包括縣人民醫院和中醫醫院)實施綜合改革后,因全部藥品實行零差率銷售(中藥飲片除外)減少的合理收入,1/3由政府增加投入解決,2/3通過調整醫療技術服務價格彌補。同時,通過醫院加強核算,可以節約運行成本,建立多渠

表4 2013~2016年吉林省縣級公立醫院總體及不同醫院類型住院藥品收入構成(%)
道共擔機制。結果顯示,2013-2016年這四年中,綜合醫院和中醫院藥品收入占醫院總收入的比例呈逐年下降趨勢,這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降低患者藥費負擔,表明目前醫院的藥品管控工作日漸成效。除了增加政府補助和調整醫療服務收費這兩個渠道外,還應建立多方承擔的科學補償機制,同時開展對人事制度、醫院成本管理等的改革[2],優化資源配置,有效降低醫院成本,減輕患者的負擔,從而提高機構的可持續發展。
新醫改以來國家為有效控制醫療費用,實行醫藥分家,對醫院的發展造成負面的影響。本研究顯示,2013-2016年,中醫醫院門診藥品收入占藥品收入的比例平均為45%,而綜合醫院門診藥品收入占藥品收入的比例平均為25%,四年內中醫醫院的藥品收入下降幅度(9.32%)高于綜合醫院藥品收入的下降幅度(7.75%),中醫醫院的醫療收入上漲幅度(1.64%)低于綜合醫院醫療收入的上漲幅度(3.75%),且中醫院的門診藥品收入占藥品收入約一半,中醫院比綜合醫院的手術療法少,而多依賴于中藥湯劑,因此中醫院通過調整醫療服務價格來彌補藥品零差率造成的盈利虧空可能會比綜合醫院更加困難,這與田侃等的研究一致[3-4]。建議中醫院改善收入結構的同時提高醫療技術的經濟效益,在規范診療行為的同時理順中醫特色服務的價格并持續推廣使用中醫特色技術,例如低頻脈沖療法、艾灸療法、火罐療法等,進一步減少藥品收入的虧損。
本研究顯示,門診藥品收入主要來源于西藥和中成藥,而住院藥品收入主要來源于西藥,普遍存在“西化”的現象,這與史萬忠等人的研究結果一致[5],由此引發縣級中醫院中醫藥服務能力不足、“中醫西化”的問題。門診作為我國縣級中醫院患者就醫的主要場所,2016年中草藥收入占比僅為12.77%,中醫藥特色服務能力有待提高。2017年7月1日,國務院法制辦發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中醫藥法》,以促進中醫藥傳承與發展。可見國家從法律層面對中醫藥的發展提供了保障。發揮中醫藥及中醫的優勢,同時向居民開展健康教育及宣傳中醫辯證治療的文化,是傳承中國傳統文化和提高縣級中醫院運營能力的有效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