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編輯部
如果說大城市像烈烈的酒,那么小鎮,就似淡淡的茶。
茶需要慢慢地品——奔波于城市的人,在自然的撫慰下,在滌蕩著山風、滲透著山泉的思緒中,才能體味小鎮那特有的醇。
每一個小鎮,都有著自己的魂,它脫胎當地自然,又蘊藏歷史基因;它用文化的傳承和產業的轉型,構成了小鎮獨特的氣質和品格。
邁進大河北鎮,會讓人有游“小西藏”般樂而忘返的詩意;來到興城,竟一步跨入比基尼之都;更不用說,那復州灣打造成“海鹽之鄉”、阜新小鎮建造成“瑪瑙之都”;在石廟子村騎行,如漫步于“稻田博物館”,行走在“北國碧玉、遼西綠珠”……
世上沒有兩片相同的葉子,說的是自然分配的卓然個性,建設特色鄉鎮,是遼寧人遵從自然規律與經濟規律的天然使命。根據2016年7月住建部等三部委下發的《開展特色小鎮培育工作的通知》,計劃到2020年在全國培育1000個左右各具特色、富有活力的特色小鎮,引領帶動全國城鎮化建設。2018年,遼寧省住建廳對外公布,全省特色鄉鎮建設取得階段性成果,全省已有13個鄉鎮獲批國家級特色小鎮,100個鄉鎮列入省級特色鄉鎮培育名單。
鮮有人將遼寧比作“王冠”,這是習慣導致的疏忽——因為很少有人想到,王冠也可以不用金銀打造。共和國長子的黑金屬,經風沐雨,在為共和國造就工業脊梁的同時,也為遼寧自己保留了一頂載入史冊的鋼鐵王冠。而眼下,在全省鋪開建造的特色小鎮,當之無愧地成為鋼鐵王冠上的璀璨明珠。
“多中心、主題化、組團式、共生型”是其典型特點,“重特色、興人文、育景觀、富居民”是其錦繡詩章。遼海浩瀚,千帆競發;遼土富饒,百業興旺。
可以沒有懸念地暢想,未來,這些富有生機和活力的小鎮在遼寧經濟版圖的綽約姿態:它們鑲嵌在風光旖旎的黑土地之中,星羅棋布,千姿百態,一鎮如一珍珠,一珠有一特色,成就了這里不是江南勝似江南的青山綠水,演繹著身在塞外勝似塞外的東北風情。
這些小城經過70年的浮沉與建設,區域面積雖然未發生多少變化,但內核卻發生了質的裂變,變的是經濟的騰飛、觀念上的飛躍;不變的是依舊守著青山綠水、醇厚的民風,對自然有節制的索取。
這些珍珠,構成百年來遼寧的獨特印記,也是它的根與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