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前茶
看完《早餐中國》,我一位朋友得到的啟發是:能有時間和心情,排隊吃上一碗手工早點的人,多是有了兒孫的中老年人,而且是有福生活在中小城市的人。
大城市里要擠30站地鐵緊趕著上班打卡的年輕人,早上通常只能靠辦公室里的掛耳咖啡續命。一旦他們有念頭要吃一頓稍微像樣的早餐,都會發生悲劇:曾有朋友擠過北京著名的4號線后發現,裝在包里的面包壓成了面餅,香蕉變成了一包漿泥。
在鏡頭之外的早餐店,你會發現紀錄片里的悠閑氛圍蕩然無存:到處都是一邊催促孩子快吃快咽,一面忙著給女兒扎小辮,或考問兒子功課的家長們。他們滿臉都是沒睡足覺的疲憊,早餐店動輒十幾二十元的價格,也讓他們只舍得點兒女面前那一碗。孩子吃完了,父母三兩口吃掉孩子剩下的一筷子面或兩三只餛飩,拎起書包拉起孩子就跑。
家長若有幸在有食堂的大單位工作,多半送完孩子還趕得及在單位食堂閉門前,沖進去買上一個雞蛋餅、一碗粥。這兩年接送孩子的爸爸越來越多,于是你會在單位食堂里見到成群結隊的中年男人。可能是剛剛送完娃兒的緣故,你會頭一次聽他們不談國際形勢、房價起落、官員免職與工作業績,居然談起孩子的測驗成績,和令人擔憂的青春期小心事。平民化的早餐使人變得家常和柔軟,充滿了牛肉面、油條與茶葉蛋香氣的食堂里,男人們也暫忘他們的萬丈雄心,突然有了俯首甘為孺子牛的沖動。

俯首甘為孺子牛的還有年邁的爹娘。我同事的爹娘從蘇北農村前來小住,發現大城市的羊雜湯居然要22元一碗,一個雜糧煎餅要7元,回到鄉下,就在房前屋后每一塊隙地上,種上女兒女婿可以當早飯的原材料:山芋、芋艿、胡蘿卜、玉米、可用來下面條的各種小青菜。還養上一窩雞,專門供應土雞蛋。雖然同事反復強調說,還房貸尚沒有拉低她的生活水準,希望被一輩子勞作壓彎了腰的父母可以少操點心,但擋不住父母那份“幫不上你的房貸,總要幫得上你的早飯”的內疚。于是,一到收獲季,同事總要開車往返兩百多公里,前往老家去取父母備下的早餐原材料。此時此刻,成窩的山芋已經起出,攤晾在場院里晾曬;帶著粉霜的南瓜已經長老,瓜棱突顯;半個月以來攢起的雞蛋,被母親收藏在谷糠中,每只都被鉛筆淡淡地標了日期。母親年輕時遒勁的字跡,早已變得衰弱歪斜。
這樣的歲月靜好還有多久?母親親手做好長壽面,在場院里晾著,一面與嫁出去20年的女兒閑話家常,一面用細竹竿左右分開粘連的面條。她上下拉抻著這綿密的細面,迷著眼,看它們篩落陽光,如同無數豎琴的琴弦。為幫得上忙感到驕傲的時辰還有多久?每念到這一點,母親都感到幸福與憂郁,從每一個骨縫里同時滲透進來。
想到這些,就發現自己是時候經常回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