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存鋒
摘 要:隨著我國綜合國力的不斷上升,人們的生活水平不斷提高,農村經濟也得到飛快發展,目前人們的居住環境不能滿足人們的生活水平,鄉村規劃設計在當下最為引人關注。城市與鄉村不斷融合在一起,如何使其實現完美的融合,也是值得設計師深思的。文章通過對福州市長樂區東岱村周邊環境實地考察并對現有景觀進行設計分析,結合相關景觀設計改造項目論述鄉村景觀的設計方法,希望能為農村環境規劃提供新的解決思路。
關鍵詞:鄉村景觀;環境規劃;景觀;設計
基金項目:本文系福州外語外貿學院校級課題“長樂市東岱村環境規劃設計與分析”(FWX18039)研究成果。
村鎮的形成是由適宜的地理環境和社會活動共同作用的結果,它是一個集合體,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村鎮的規模不斷壯大,村鎮居民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問題也不斷涌現出來。當下實現城鄉一體化,建設美麗鄉村,就是要提高村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質量。村鎮景觀規劃設計并不是單純地對地方進行綠化,而是先要對周邊環境進行調研分析,收集村民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問題,并針對問題提出解決方案,逐步實現生態保護和經濟發展相協調。
一、村落現狀分析
村鎮都是在特定的自然地理環境和人文歷史發展的影響下逐漸形成的。考慮到我國地域遼闊,自然環境極富變化,各種地形、地貌豐富多樣,自然條件也就豐富多樣,各地氣溫、濕度、風向、地形、地貌等方面不盡相同,必然帶有明顯的地域特征。文化習俗不同,其建筑形態和樣式也會有所不同。
東岱村位于福建省福州市長樂區東南部,文武砂鎮東側,兩港線以南,東鄰十八孔,西接古槐仙橋村、濱海工業區,南接江田鎮漳流村。如今,東岱村由中檔、下檔、北檔三個自然村構成,在布局上相對集中,三個自然村沿著2公里的公路連接在一起。村莊面積約為6萬平方米。東岱村為漢族聚居地的農村,現有戶數612戶,人口2282人,外來人口122人。村民主要將土地耕種、淺海捕撈和灘涂養殖作為主要生計。
長樂東岱村屬于東南季風氣候,主要地形為沙丘地。由于氣候和地形原因,東岱村常年受風沙之害,20世紀60年代,村里廣植木麻黃,使得沙丘變成綠林和果園,風沙災害因而得到壓制。1965年東岱村開始改造低產田以及修筑水渠,將水源輸往每片農田,促成農作物的高產量。通過栽樹鎮沙,引水灌溉,東岱村生態環境大大改善,然而現如今成片的木麻黃被砍伐殆盡,裸露的黃沙被就地取材作為建筑原料或被販賣用于制作玻璃工藝品。隨后不斷建設工廠廠房,導致原來已經恢復的生態環境遭到破壞,村莊現在黃沙裸露,植被稀疏。1998年以來,為建設福州濱海工業區和文武砂鎮的招商引資項目,東岱村的灘涂和耕地已基本被征用。大面積的征地和圍墾,使得村民失去了賴以生存的耕地和灘涂,目前村里的村民無地可種,無灘涂可養殖,便導致村里的主要勞動力向外流失,因此村里多居住著留守的婦女、老年人和兒童,成為了一個典型的留守村落。
長樂東岱龍沙宮已有500年的歷史,坐落在福建長樂文武砂鎮的東山。龍沙宮在歷史中多次因臺風天氣被摧毀,經多次修繕重建,1992年村民為發揚媽祖文化,自發組織重建龍沙宮,經過不斷擴建與完善,建成了面積1000多平方米的巍峨雄偉、雕梁畫棟、碧瓦朱檐的古建筑。全村把農歷正月二十四定為媽祖娘娘出巡賜福日,每當此日,整個東山鑼鼓震天,鞭炮齊鳴。如今龍沙宮被用于開展宗教祭禮、儀禮、文化教育、社交活動。
二、景觀環境規劃設計方法
(一)尊重自然,實現綠色環保發展
大自然給予村莊最寶貴的就是田園風光,生態環境的改善是建設美麗鄉村的最終目的,這就需要我們尊重自然規律,科學運用已知的自然科學成果,不斷地解決人類生存的形態的同時發現新問題創造“新的方式”。首先,要合理選擇綠化用地,使園林更好地發揮改善氣候、凈化空氣、備戰抗災、美化生活環境等作用。這就要注意少占良田,在滿足植物生長條件的基礎上,盡量利用荒地、山地、低洼地和不宜建筑的破碎地形等布置綠化。其次,臺風暴雨等氣候現象也對村鎮景觀有一定的影響。長樂屬于沿海地區,雖然屬于濕熱地區,但時常有臺風侵襲,因此需要通過建筑和景觀共同形成通風體系來解決散熱和防潮問題,進一步加強通風、散熱、采光效果。再次,就是鄉土植物的運用,通過種植鄉土植物來營造景觀。這些植物價格低廉,形式美觀,在修剪和維護過程中盡量減少化學藥品的污染,營造自然景觀氣息。還有一點,即生態建設理念再塑造。如在景觀中經常碰到水域改造工程,可將人工湖與自然池塘連接并且擴展,與陸地草原相連,以水養水,以土地涵養解決水土流失的難題,對當地的濕地進行再塑造。這在小環境重新設計的同時,滿足了當地居民對自然水土養護的景觀需求。
(二)以人為本,提高人們生活水平
我國發展的原則就是以人為本,“人”是主體,在這里“人”不只是一個個體,狹義的說是滿足某些人的需求,廣義上講是指充分考慮整個村的村民的需求。這就需要我們了解村民本身以及他們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問題,通過將問題進行分析總結尋找解決的途徑。設計是人們健康、合理的生存方式的不斷創新的過程。在景觀環境規劃發展的過程中要逐步改善生態環境,提高人們環境保護意識,達到人和環境相統一,從而實現綠色發展,建設生態環境更加美麗的鄉村環境。人的生活方式和習慣對于景觀環境規劃有很深的影響。柳冠中在《象外集》中提到,“生活方式講的不是某一個狀態,而是一個過程,它不是單獨的一件東西,也不是孤立的一個時間段,有時間性和空間性,它們相互聯系又彼此擴延,不是獨立存在的,是跟周邊緊密相連的,是關系結構上的一個組成部分,但不是主角,主角是人的行為”。當下家庭核心化、生活休閑化、人口老齡化是現代村鎮的三大特點。隨著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人們擁有了越來越多的空閑時間和更合理的健康理念。這就要求我們從實際出發,了解人們所需,修建一些健身休閑場所,比如公園、廣場和戶外健身場所等等,方便人們的生活和休閑,提高人們的生活質量。
(三)傳承文化,滿足人們精神需求
媽祖文化在長樂東岱村歷史悠久,龍沙宮就是人們對媽祖文化的精神寄托,在歷史的長河中人們不斷對龍沙宮進行修繕和擴建,使其在當地成為一個獨具地方特色的建筑形態。這就需要我們在不破壞龍沙宮整個建筑形態的情況下,完善基礎設施,通過對建筑物周邊景觀植被和景觀小品進行設計來提升龍沙宮的整體形象。從職能上看,龍沙宮是村民日常交往的公共活動中心,對于整個村鎮聚落來講,地位是非常重要的,所以在景觀規劃設計中就要考慮其文化價值,并通過設計將文化形象最好的一面展現出來。另外,在環境設計中體現深厚的文化內涵,將景觀所要表達的文化和建筑文化融合在一起,讓人們感受到文化的魅力無處不在,從而滿足人們的精神文化需求。
三、國內外鄉村環境設計項目案例分析
(一)湖南的灣頭橋鄉鎮集場
該項目位于湖南邵陽武岡市下轄鄉鎮,這里曾是通往川黔滇桂的交通要寨,也是通商要埠,集市繁榮。項目不僅要求避免占道為市的混亂和安全衛生隱患,還計劃為從遠鄉僻壤窮困地區遷徙至此定居的貧困戶提供謀生場所。
灣頭橋鄉鎮集場選址東面緊鄰聯系武岡各鄉的竹城公路,公路對面放眼望去則是廣袤良田一直延伸到遠方的山腳。因此,場地夾在鄉鎮建筑常見的秩序和混亂兩級矛盾之中。在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提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重大歷史任務時,提出“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等具體要求,這也是我們做設計所考慮的范疇。設計要做的是提供能容納各種活動的彈性空間,在具有普適性的棚架空間之下,設置針對特定活動的定制化空間。彈性空間在趕集日可以擺攤,在非集日可以成為鎮上居民農閑時的日常活動場所,既保持市場活力,又能通過空間的秩序來產生一定的市場約束。
在材料的選擇上,采用當地傳統民居最常用的紅色土磚與清水混凝土搭配。因為是就地取材,比采用裝配式或其他更為先進的建造方式更能適應當地的建造條件,在造價預算上面會更有優勢。施工完成后土磚排列出來的肌理所產生出的撲面而來的原樸質感讓人驚喜,鄉村施工隊、村民和基層干部由此對土磚產生了新的認識,在他們眼中可以看到了對鄉土文化的自信。為了讓集市吸納足夠的人氣,并使之與現代生活接軌,鄉鎮集場還設置了商貿、物流、電商、客運等配套用房,使之成為具有一站式服務功能的平臺。
(二)德國霍恩羅特村莊
德國在保護與合理利用資源的同時,更注重“村落更新”規劃,推進集約化農業與自然保護規劃,尊重生態。德國的景觀設計充滿了浪漫主義色彩,很多設計是天然景觀的人工再塑造,對古老農村景觀的現代恢復、對現代農村景觀的生態改造、以主題化的公共建筑項目設計回歸天然式的規劃;在規劃過程中運用多種媒介作為改造手段,如太陽能利用、雨水利用和回收系統等生態技術手段,并且在設計和規劃中融入人文關懷元素,如典型的老人公寓,獨具特色的屋頂花園,環境優美的公墓、垃圾場及私家花園。通過調整地塊分布、改善基礎設施、調整產業結構、保護傳統文明、整修傳統民居、保護和維修古舊村落等規劃設計。景觀規劃項目的完成,一方面推進了農村地區產業結構的改善和村莊的城市化發展,保護了農村地區的自然環境和人文環境,另一方面也鞏固了村莊居住和生活空間的可持續發展基礎。
四、結語
總而言之,環境規劃設計需要結合地域環境、建筑特色和本土文化,這樣才能讓人們和建筑環境融合在一起,不會顯得突兀。而發展鄉村產業,要順應經濟社會發展規律,以滿足市場需求為導向,以鄉村資源、產業基礎、人文歷史等優勢為依托,因地制宜地選擇適合本地的鄉村產業,不能以犧牲當地生態環境為代價發展經濟。
參考文獻:
[1]彭一剛.傳統村鎮聚落景觀分析[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1994.
[2]鄭杰.城鄉規劃設計中美麗鄉村規劃解析[J]低碳城市建設2018(12).
[3]柳冠中.象外集[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12.
作者單位:
福州外語外貿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