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倩

摘要:指出了構建海綿城市是我國發展可持續社會所提出的重要戰略之一。建設具有海綿作用的道路綠化設計,有助于使城市蓄水功能得以增強,減少城市內部水分流失,促使城市綠化景觀設計水平的提升,助推我國城市的可持續發展。為此,結合工作經驗,重點探討了道路綠化景觀設計中海綿城市理論的應用,以期促使我國道路綠化景觀設計水平的提升。
關鍵詞:道路綠化;景觀設計;海綿城市;應用
中圖分類號:TU986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9944(2019)17-0065-02
1引言
我國城鄉建設和住房部于2014年10月出臺了《海綿城市建設技術指南一低影響開發雨水系統構建(試行)》以下簡稱《指南》,在這一文件中明確定義了海綿城市:“具體就是指城市能夠像海綿一樣,在應對自然災害或是環境變化方面有著較好的‘彈性,海綿城市在暴雨季節或是雨水多的季節吸水、滲水、凈水、蓄水,等到城市需要用水時,再將蓄存的水釋放出來進行利用”。構建海綿城市最核心的舉措就是低影響開發(LID),其原理為,在進行人工系統開發建設時,最大程度的降低對自然生態系統的影響,盡可能保證開發后的水文特征與開發前保持一致性。為此,既需要對原有的自然水系加以保護,還需要對城市綠地加以重視,作為城市與大自然重要的物質能量交換場所,城市綠地還發揮著美化城市以及緩解城市熱島效應的作用,將海綿城市理論運用到城市道路綠化設計中,可通過科學合理的設計,優化道路布局規模,優化管理技術和植物配置,有效銜接城市與自然水系,從整體上提高城市災害應急能力和雨洪管控能力,改變過去城市與周邊環境相互獨立矛盾的關系,促使二者更好的形成一種共生關系。
2道路綠化景觀設計中海綿城市理念的技術指引分析
2.1截留技術
設計人員在具體的設計過程中為增強會水面積。通過結構和材料,緩解降雨過程中雨水徑流速度,通過這樣的方式,促使雨水徑流的進行時間。這種技術的應用有助于在降水初期在很大程度上緩解雨水徑流量的劇增,降低給城市道路所帶來的壓力,在具體的使用過程中設計人員可以通過樹干截留等方式來實現。
2.2促滲技術
主要就是指通過擴大材料間的銜接縫隙面積或者是改變地面鋪裝材料的透水性,促使雨水快速滲到場地內部,將促滲技術應用道路綠化景觀設計中,這樣在暴雨季節雨水就可以通過鋪裝材料的縫隙及時有效的滲到土壤層。在炎熱的夏季,則能發揮土壤通風換氣通道的作用,進一步減少城市干島效應。
2.3調蓄技術
這種技術主要是指凈化初期雨水,獲取一定量的雨水,通過下滲處理后回收利用或者是補充水資源,調蓄技術能使雨洪峰值流量按得以消減,進一步延緩雨洪峰值流量的產生時間,還在很大程度上減輕了徑流污染。植物緩沖帶、下沉式綠地、植草溝是當前道路綠化景觀設計中最常見的幾種方式,如果在設施內雨水處在飽和狀態,則能借助溢流口將雨水排入市政雨水管道,待城市需要用水時則將雨水釋放出來,供周邊綠地使用。
3道路綠化景觀設計中海綿城市理論的應用分析
3.1項目介紹
該道路綠化景觀設計項目位于四川成都市錦江區西部,該項目主干路道路綠化景觀設計是主要設計內容,筆者在研究中,以祝國寺西路和國泰街為例,兩條路道路紅線都為48m,道路布局均為四板五帶式,并且在道路中間設有2m寬中分帶,道路兩側分別有12m寬機動車道,4.5m寬非機動車道、2m寬側分帶、4.5m寬人行道、1.5m寬行道樹綠帶。
3.2設計目標
本次項目設計主要以綠帶生態功能為先導,項目的設計主要在最大限度的實現綠帶低影響開發控制指標上,進一步發揮綠帶的審美功能,打造一個具備實用性和觀賞性為一體的綠化道路景觀。
3.2.1生態功能
建設LID雨水開發系統在綠化道路景觀建設中發揮至關重要的作用,其有助于進一步實現城市、人類以及水的協調發展。根據《指南》當中標準,將道路實現徑流總量控制率控制在80%以上,這樣就可真實意義上的達到經過調蓄后3a,一遇重現期道路雨水可以安全地進行排放。
3.2.2視覺形象
該項目以現代、繁榮為主基調,以期最大限度的突出工業景觀和居住景觀的協調和融合,為城市增加色彩,設計人員通過科學合理的建設,進一步改善道路周邊環境,為城市內部創造綠色生態體系。
3.3設計方案
3.3.1分車綠帶設計
在本次項目中分車綠帶為生物滯留帶,因而分車綠帶具備自身雨水徑流和機動車雨水徑流的調蓄作用,在本次設計中設計者考慮到道路等級,車輛數量多,并且雨水徑流當中污染物和固體顆粒物比較多,基于此,在本次設計中使用了復雜型生物滯留設施(圖1),綠帶設計為下凹式的綠帶設計,綠帶頂部有0.2m深的有效蓄水。
通過對圖1的分析可以看到道路中分帶位于道路橫坡頂拱,這樣的設計使橫坡方向的雨水無法匯集在一起,通常情況下如果道路道路縱坡值>橫坡值的時候,綠帶就會發揮截流道路中線附近的。因此,設計人員在道路縱坡方向的設計中,一定要注意中分帶道路轉彎處或是路口起止處設置孔口道牙,同時還需要在道路入口處鋪設礫石帶,通過這樣的設計,起到能截留或是消除直徑>1mm的顆粒物,減少污染,在道路側分帶的設計注意一定要盡可能的收集機動車道的雨水徑流,車行帶來的塵土、垃圾較多,并且徑流量大、污染嚴重。對此,就需在機動車道設置孔口道牙,同時還需在開口的一側設置0.5m的滯留帶和礫石帶,通過這樣的舉措,促使流入綠帶徑流量的增加,以便更好地達到蓄存、人滲、凈化的目的,處理好雨水排放或是溢流問題,側分帶每間隔50m設置溢流口,并且保障其與市政雨水管道進行有效的連接,此外,還需在>1%的道路縱坡路段,合理設置擋水堰。
因為道路寬度,因此在本次設計中使用簡約的規則式種植形式,這種形式主要以中分帶為軸,道路兩側分帶對稱布局,在本次項目設計中考慮到道路側分帶吸收雨水徑流流量和方向等問題,故而在機動車道緣石內側0.8m的地方主要以草坪為主,相應的離機動車較近的一側1.2m,在該處種植了抗污耐濕型綠籬,這樣的設計進一步豐富了綠帶的高低層次。中分帶著重塑造景觀帶。一方面充分發揮道路周邊的用地性質,另一方面又彰顯道路的特色。在緊鄰居住區路段設置景觀組團,使道路人文氣息得以增強。
3.3.2行道樹綠帶設計
在該項目中人行道路鋪裝和行道樹綠帶承擔著非機動車和人行道雨水調蓄作用,行道樹綠帶主要是運用的樹池式單排列植布局方式,具體見圖2,筆者在本次項目的設計中過程中,為了更好的讓雨水可以通過透水磚及時有效的滲入到土壤層。使用了自透水下墊面鋪裝方式。樹池周圍使用的是平緣層,這樣一來就可以讓人行道雨水徑流快速的流入到LID樹池。為吸收非機動車道的雨水徑流,還需在LID非機動車道一側設進水孔,此外,還需在行道樹四周向內科學合理的設置碎石緩沖帶或是地被帶,從整體上促使樹池對雨水的截留量提升,進而讓樹池水土流失得以減少。
3.3.3路側綠帶的設計
路側綠帶的功能和作用就是雨水的排出與儲蓄,其功能性與美觀性是在設計時主要考慮的一個方面。第一步是將植被利用起來形成緩沖帶,過濾雨水,然后將綠地設置成下沉式綠地,把雨水進行再次的過濾和凈化,最后儲存備用。因為周邊有較多的居民,設置時在遠路段設有觀賞區域,以便于人們觀賞同時滿足人們生活所需。植被的色彩會根據季節的變化而發生改變,淋漓盡致的展現了不同季節的道路景觀,不僅能夠有效地將觀景的空間結構進行調整,同時也使其極具觀賞性,從而形成了人、道路景觀、交通協調的良好畫面。
4結語
在城市建設方面,結合“海綿城市”理念的城市道路綠化景觀設計,將傳統市政“灰色”管網與“綠色”海綿技術充分融合起來,不僅能夠將雨水進行有效的管控,還可以將城市水生態進行修復,提高了城市防澇能力,保護和珍惜水資源,同時提升了綠化帶的審美功能,讓大家得到美的享受,充分地展現“海綿城市”系統的可持續性、生態性、低能耗性等理念,降低了市政建設的投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