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近年來,隨著全球氣候變化速度的不斷加快,改善農村生態環境已成為重要課題。為了兼顧農業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我國各地區都在積極開展農田林網建設。基于此,著重分析農田林網建設中存在的問題并提出改進措施,以期推動農田林網建設進程,提高我國農業生產的綜合效益。
關鍵詞 農田林網;效益評估;存在問題;對策
中圖分類號:S727.24 文獻標志碼:B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19.21.035
建設農田防護林的目的是防止自然災害,保護農作物不會受到風暴等自然災害的影響。農田防護林不僅可以有效改善農業區的生態環境,還有利于農林業的高效增產,為人們的生活提供生態效益、經濟效益和景觀效益等多種效益[1-2]。我國從20世紀50年代開始發展農田防護林工程,到20世紀60年代初防護林的營造已被列為農田基本建設的內容[3-4]。但是我國目前的農田林網建設還有著諸多不足,因此要提出改進策略,在提升農田林網實際防護效果的同時,提升其經濟收益。
1 農田林網建設的經濟效益評估
1.1 前期投入
農田林網前期投入成本比較大,包括苗木費、農作物種子費用,以及進行整地、造林、補植、施肥養護等的人工費。一般來說,在農田林網建設過程中,第一年的資金投入量比較高,后期會逐年下降。
1.2 建設的經濟效益評估
農田林網收益主要包括林木產品收益和農作物產品收益。現如今,我國農田林網建設過程中所選擇的樹種一般為生長周期較短的楊樹、榆樹和杉樹等,一般只要保證對其進行比較良好的照顧,就可以在10年左右實現林木產品收入項目增項。但隨著我國林木產品價格的持續走低,林木產品收益也在持續下降。因此為了能夠最大限度地保障農田林網的經濟效益,很多農民在進行林帶選種時,都會選擇那些生長周期較短、經濟效益較高的樹種,如櫸樹、高桿紅葉石楠等,這樣既可以有效提升農田林網的實際效益,還可以提升農民群眾對于農田林網建設的積極性,促使更多的農民加入到農田林網的建設中。除了林木產品的收益,農田林網中農作物的產出也是農田林網經濟效益評估中極為重要的組成部分。在完成農田林網建設以后,林網將有效緩解各方面因素對農作物產量造成的影響,從而實現農作物年產量的上升,為農民增收[5]。例如,林帶將有效阻擋風暴、大風等自然災害,極大地降低其對農田造成的經濟損失。另外,農田林網還可以改善周圍的環境,降低實際風速,提升空氣濕度、降低水分蒸發量,從而讓農田林網周圍形成一個有利于農作物生長的農田小氣候,使農作物得以增產。
2 農田林網建設中存在的問題
2.1 林網樹種選擇較為單一
在農田林網的實際建設過程中,很多農民為了方便后期管理,通常選擇較為單一的樹種,其中以楊樹最為常見。單一的林網樹種容易滋生病蟲害并極易發生擴散,從而對林網建設造成影響,嚴重的甚至會對林網造成毀滅性的破壞。楊樹有春季飄絮的特點,大量種植不僅會影響附近群眾的日常生活,還可能會因為楊絮的易燃性引發火災;此外,樹種的單一性也會導致采伐時間大致相同,既不利于林網的可持續發展,又會影響到林網的生態防護性。而且近些來年楊樹的市場價值也在持續走低,單一種植楊樹將會直接降低農田林網的經濟效益。
2.2 林帶結構不合理
農田林帶的盡快成型,能夠提高農民的收入,增加我國綠化面積,改善生態環境。因此,農民在選擇樹種時都會選擇生長較快的樹種,且因為技術水平不足,很少會考慮到林帶的實際結構需求,造成了農田林網的防風效果達不到政府的預期水平,從而導致發生大風等自然災害時,不僅可能會出現樹木倒塌問題,還會一定程度上損害被防護的農田。
2.3 后期養護不到位
為了緩解農田林網后期的養護壓力,很多地區采用“臨近養護”措施,這樣一來導致諸多問題出現:1)很多農民對于農田林網養護的重視程度不高,認為其如野生樹林一樣種植之后便無需管理,因此對農田林網的養護都保持著“放養”的態度;2)農民后期養護技術水平不足,不能夠針對農田林網采取有效的經營管理與更新措施,導致林網因管理不當出現密度過大、林帶中斷和病蟲害等問題,從而影響農田林網的實際防護作用;3)由于林木產品價格持續走低,農民無法得到足夠收益,就會降低對農田林網養護的積極性,從而影響林網后期的養護和補種效果[6]。
3 農田林網建設的改進策略
3.1 合理選擇樹種
在選擇樹種時,應根據建設區的實際氣候特點,綜合考慮樹種的抗病蟲害能力、災害防護效果和經濟效益等多方面因素,從而科學合理地選擇樹種。為了防止農民因經驗不足而在樹種選擇上出現不合理情況,政府部門應派遣專人對農民進行培訓,同時輔助農民充分考慮建設區的自然條件,結合成功經驗,選擇出各方面能力都比較強的樹種。如果條件允許,還可以引進一些生存環境與建設區類似、生長期相對較短且經濟效益較高的外地樹種,從而豐富林網中樹種的種類[7]。
3.2 優化林帶配置
主林帶區域應以喬木為主,因為喬木大都具有樹干筆直、樹木高大、抗風能力強和抗病蟲害能力強等優點,可以有效提升林帶的各方面抗性能力和農田林網的實際效果;副林帶區則可以選擇小喬木或者灌木作為主要種植樹種,填充主林區喬木之間的空隙,在提升農田林網防護能力的同時,加強林帶的病蟲害防護能力。在進行林帶配置時,還需要考慮后期采伐、效益回收時長和采伐方便性等問題,因此應將整個林帶劃分為早、中、晚三大類生長周期的植物群,從而提升林帶防護能力的持續性。另外,還要均勻分布常綠樹種與落葉樹種、深根樹種與淺根樹種,這樣不僅可以減少林帶中各樹種之間的競爭性,還能夠有效提升林帶防護的持續性,提高防護效果。
3.3 科學進行后期養護工作
科學合理的后期養護工作對提高農田林網的實際防護效果與經濟效益是必不可少的。具體的后期養護項目包括整形修枝、病蟲害防治、除草、施肥、補種和除多等,其中最為重要的還是要根據林網的實際情況對林帶內部的植物進行補種與去除。補種就是對林帶中斷區或林帶稀疏區進行樹種補種工作,而除多則是對林帶密集區進行去除,從而保證林帶的科學合理性。另外,工作人員還可以采用人工挖溝斷根、壓膜阻根等方式防止林木之間爭奪營養與水分,降低林木脅地效應的影響,防止林帶衰退[8]。
對于那些因結構不合理而導致作用有限的農田林網,政府部門應積極組織人員對其進行改造。1)在其內部種植灌木帶,進行前期改善工作;2)對于內部缺植少植問題,應在進行合理規劃后,改用合理的樹種進行補種工作;3)采用“先栽樹,后采伐”的方式,逐步改善林帶內部結構,在保證林帶防護持續性的同時,逐步提升林帶防護效果。
4 結語
綜上所述,農田林網可以保護農作物不受風暴等自然災害的影響,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要對農田林網建設過程中的諸多問題給予足夠的重視,并針對各種問題采取相應的改進策略,從而讓農田林網發揮出真正的價值,提升其綜合效益水平。
參考文獻:
[1] 馬利強,郝玉光,張秋良,等.不同配置農田防護林對土壤物理性質的影響[J].內蒙古大學學報,2009,40(3):303-308.
[2] 董莉莉,于雷,韓素梅.我國農田防護林研究進展[J].西南林業大學學報,2011,31(4):89-93.
[3] 周志強,張雙,劉彤,等.不同樹種結構對農田防護林效益的影響機制[J].東北林業大學學報,2009,37(10):13-15.
[4] 包長榮.西北地區農田防護林的作用[J].中國農業信息,2015(4X):38-39.
[5] 何冬梅,王磊,江浩,等.江蘇蘇北農田林網更新改造經濟效益評估[J].江蘇林業科技,2017,44(6):1-5.
[6] 李寶章,張桂萍.湟中縣農田防護林建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現代農業科技,2011(14):256.
[7] 李明,陳勝利,耿存勝,等.平原農區高標準農田林網營造技術[J].江蘇林業科技,2010(2):41-43.
[8] 邊穎.農田防護林建設技術[J].中國對外貿易,2010(10):433.
(責任編輯:趙中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