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展 王劍林 陳建軍 葛鵬
摘 要 近些年信息技術的進步,對于我國氣象服務機構的氣象服務產生了很大的影響。基于此,研究信息化時代農業氣象服務的特征,并對提升我國農業氣象服務水平提出了相應的措施,希望可以加深對于信息化時代背景下氣象服務的認識,也對于指導我國氣象服務機構提升農業服務水平具有一定的指導意義。
關鍵詞 信息化;農業生產;氣象服務;影響及措施
中圖分類號:S165 文獻標志碼:B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19.21.083
1 農業氣象服務概述
我國是一個具有數千年農耕歷史的農業大國,古人在農業生產過程中不斷探索實踐,總結研究氣候和天氣的變化規律,如早在殷商時代的甲骨文中就有氣象觀測的文字記載。農業生產為人類的生存與發展提供了物質基礎,而農業受到氣候和天氣的影響非常大,所以農業一直是氣象活動的重要服務對象。中國歷代政府都非常重視氣象的預測服務,不僅用于指導農業生產服務,還廣泛用于指導軍事行動等多個方面。但由于受到科學技術手段的限制,古代人類的氣象預測僅僅是通過規律總結得出的感性認識,氣象學難以與天文學、地理學等學科分離而成為一門獨立的學科。隨著近代科學的發展,人類擁有了對大氣進行科學測量和定量分析的工具和方法,促進了大氣科學的發展,氣象學也逐步發展成為一門獨立的學科,為國民經濟發展和人們日常生活服務提供了越來越良好的服務。良好的氣象服務離不開先進的觀測儀器和專業的技術人員,我國氣象服務主要是由國家氣象機構提供,即氣象局。我國氣象局是政府直屬事業單位,經過幾十年的發展,已經擁有全方位的現代化大氣綜合觀測系統,形成了包含天氣預報、氣候預測、人工影響天氣、自然災害預測及防御、農業氣象與生態、氣候資源開發利用等方面的氣象服務體系,服務領域涉及國計民生的各個方面[1]。
2 信息化時代農業氣象服務的特征
近些年,信息技術發展步伐不斷加快,物聯網、云計算、大數據及人工智能技術等的發展越來越成熟并得到廣泛應用,而農業生產模式也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而不斷發展變化。信息技術在農業氣象服務中的深化應用及信息傳播形式的多樣化,也將深刻影響我國的農業氣象服務。
2.1 信息技術進步為提升農業氣象服務提供了良好的技術基礎
農業生產易受氣候和天氣條件的制約,特別是各類自然災害往往會對農業生產產生重大不利影響。氣象服務可以通過搜集大氣數據并進行科學分析,從而為農業生產提供有效的科學參考信息[2]。以電子和信息技術普及和應用為標志的第五次信息革命極大地提升了人類對于數據的收集、處理及應用能力,目前已經深刻影響了人們日常生活的各個方面。通過應用物聯網技術的傳感器網絡,即可通過傳感器實時采集完善的氣象數據。云技術可以為海量的氣象數據提供強大的承載能力,而大數據技術對可以對氣象數據進行挖掘和分析,將數據變成有效的信息。同時,人工智能技術可以深化對氣象數據的理解和分析,將使預報業務向智能化、自動化方向發展。因此,如果這些新的信息技術可以深入地用于氣象預測,將會對于為農業氣象服務發生質的飛躍提供良好的基礎。
2.2 農業氣象服務的社會經濟效益仍存在很大提升空間
新的信息技術應用雖然為農業氣象服務的提升提供了良好的技術基礎,但受制于我國當前氣象服務體制,氣象服務的商業價值尚未被充分挖掘。我國氣象部門按照政府要求提供社會公共服務,但是由于對于氣象信息的壟斷,氣象部門普遍缺乏競爭意識和發展動力。當前我國農業生產已經開始逐步走向產業化和規模化生產,特別是新生態農村的建設,對于農業氣象服務提出了新的要求,也給農業氣象服務產業帶來新的機遇。2014年,中國氣象局出臺了《氣象服務體制改革實施方案》,要求建立適應市場的新型氣象服務體制機制,形成主體多元化的氣象服務體系。而很多氣象服務產業比較發達的國家,比如美國、日本和新西蘭等,將氣象部門改為氣象公司,采用商業化運作模式。但是當前我國農業氣象服務產業發展仍然不足,商業化程度不高。新的信息技術已經推動了我國各行各業商業運作模式的不斷創新,但與農業氣象服務有關的商業增值服務尚未被充分利用起來[3]。因此,在當前信息技術環境下,農業氣象服務的社會經濟效益仍然存在很大的提升空間。
2.3 信息技術推動了氣象信息傳播方式的變更
信息技術的發展推動了民眾信息獲取途徑的變革。傳統的農業氣象信息主要通過農村廣播、電視、報紙等形式進行傳播,不僅效率低下而且時滯性明顯[4]。新的信息技術以及各類智能設備的廣泛應用,從事農業生產的人民群眾獲取信息的途徑也趨于多樣化。近年來,新媒體技術的發展促使信息傳播方式處于迅速推陳出新的狀態。因此氣象部門如果要為民眾提供更加實時高效農業氣象服務,必須關注群眾獲取信息途徑的變化,轉變農業氣象信息的傳播方式。
3 信息化時代提升農業氣象服務水平的措施
3.1 加強研發投入,促進科學技術與氣象服務的融合
當前我國正處于以信息化為特征的科技變革時期,科學技術的進步不斷氣象科學的發展進步。各類信息化科學儀器可應用于氣象服務,提供更加精準的農業氣象預測和災難預警服務,從而有效地服務于農業生產活動;物聯網、云計算、大數據及人工智能等技術可以深入應用于農業氣象服務。因此,氣象服務機構應積極關注信息技術的發展動向,加強研發投入,將最新的信息化技術應用于農業氣象服務。
3.2 深化氣象服務機制改革,提升農業氣象服務的社會經濟效益
長期以來,我國的氣象服務部門一直作為政府的直屬部門提供公益服務,商業化程度不高,未能形成具有一定國際競爭力的農業氣象服務產業。因此,應積極深化氣象服務的機制改革,激發氣象服務產業活力,形成包括農業生產相關的氣象軟件開發及應用、氣象裝備制造、氣象預警服務、抗災減災、金融保險及氣象信息傳播等多方面的服務產業鏈。對于部分氣象服務內容應采用商業化運作模式,不僅可以激活氣象服務部門在提供農業氣象服務過程中的創新創業活力,同時還可以大幅度提升農業氣象服務的社會經濟效益[5]。
3.3 加強農業氣象服務模式創新
信息技術的進步不僅為氣象機構提升服務水平提供了技術來源,同時也對農業氣象服務模式帶來顛覆性的革命,特別是數字信息技術的發展,催生了新媒體時代的到來,大大拓展了氣象服務渠道。隨著各類移動設備的普及,人們對于氣象信息移動化需求大大提升。信息化時代,信息傳播具有多樣性、便捷性和及時性的特征,因此氣象服務機構應結合當前信息化時代人們對于氣象信息的需求特性,積極進行氣象服務模式的創新[6]。當前,很多氣象服務機構均開通了微博、微信公眾號等用于氣象信息傳播,而事實上這些形式對于農業生產者而言并不是特別有效。但是,隨著近兩年各類短視頻平臺的興起,很多農業生產者也會利用這些短視頻平臺作為一項重要的休閑工具。因此氣象服務機構也可以積極探索利用短視頻平臺推送農業氣象信息。這樣可以讓廣大農業生產者積極關注和及時了解到各類氣象信息。當前社會服務模式正處于快速變革中,氣象服務部門應積極關注社會發展和人們需求的變化,加強農業氣象服務模式創新,從而提升農業氣象服務水平。
4 結語
信息化時代,信息技術的變革為提升我國農業氣象服務水平提供了良好的技術基礎。因此,我國的氣象服務機構應充分認識到信息技術對于農業氣象服務的影響,激活氣象服務產業活力。通過加強研發投入、服務體制改革和服務模式創新,為我國農業生產活動提供良好的氣象服務。
參考文獻:
[1] 吳瑕,湯光玉,沈裕芝.淺探物聯網技術在農業氣象服務中的應用[J].建材與裝飾,2019(10):141-142.
[2] 陳景麗,陳鵬,鮑婷婷.云計算環境下氣象大數據服務應用分析[J].中國科技信息,2019(11):88,90.
[3] 朱玲,吳心玥.人工智能在氣象領域的應用述評[J].廣東氣象,2019(1):35-39.
[4] 鄧玲,朱定真.構建我國氣象服務業核心競爭力的思考和對策[J].氣象與減災研究,2016(4):295-302.
[5] 趙飛.江蘇省氣象服務產業發展研究[D].南京:南京信息工程大學,2013.
[6] 姚勝.淺析新媒體在氣象服務中的應用與發展[J].信息通信,2019(7):279-280.
(責任編輯:劉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