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建華?劉旺?陳燕
【摘要】融媒體時代,傳統出版與新興出版須融合發展。傳統的設計教材雖然已成為經典,但因其在表現形式、傳播方式等方面存在制作成本高、時效性差、互動性弱等弊端,必須對出版方式進行創新,如資源整合、紙書數字化轉型、建設專業化平臺,以實現出版融合發展。
【關? 鍵? 詞】融媒體時代;設計類圖書;融合發展;出版創新
【作者單位】胡建華,湖南大學出版社;劉旺,湖南大學出版社;陳燕,湖南大學出版社。
【中圖分類號】G237【文獻標識碼】A 【DOI】10.16491/j.cnki.cn45-1216/g2.2019.19.008
近年來,中國在智能化、數字化、信息化建設中發展迅猛,體現出移動性、便捷性、互動性、共享性等特點。這一發展變化開啟了一種全新的生活模式,改變了人們傳統的閱讀習慣和閱讀方式,人們更青睞于多樣化的閱讀媒介和閱讀工具,如移動智能終端上的電子書、APP等。傳統出版業只有與新媒體融合發展,改變單一的出版形態和傳統紙質圖書編印發的制作模式,才能滿足人們不斷發展變化的閱讀需求。
國家以及新聞出版行業主管部門在政策引導和財政層面積極推動媒體融合發展。2014年,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出臺《深化新聞出版體制改革實施方案》,明確提出“鼓勵和支持傳統出版傳媒與新興出版傳媒融合發展,推動傳統出版企業兼并重組”;? 2015年,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第四次會議審議通過《關于推動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融合發展的指導意見》(新廣發〔2015〕32號),強調傳統出版的影響力要向網絡空間延伸,這既是出版業履行文化職責的迫切需要,也是其自身生存發展的迫切需要;? 2019年,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體學習中再次強調,推動媒體融合發展、建設全媒體是我們面臨的一項緊迫課題。
2019年,《中國新聞出版廣電報》副總編輯王連弟在第二屆新聞出版大數據高峰論壇上談及融合發展。什么叫“融”?“融”就是一體——人的觀念、組織架構、工作流程、業務技能等都要“一體”。5G時代主流媒體對互聯網傳播引導的影響會越來越大,因此,湖南大學出版社應緊跟時代發展的步伐,積極轉型,規劃新媒體融合出版之路。
一、湖南大學出版社設計類圖書板塊的開發建設
湖南大學出版社建于1985年,系教育部主管、湖南大學主辦的教育類學術型專業出版社,主要依托學校優勢學科資源做期刊出版、學術圖書出版和高校教材出版,以出版土木、化工、電氣類教材和湖湘文化學術圖書為主。2003年,社長雷鳴與社內兩名骨干編輯決心開拓設計藝術圖書板塊,并組建設計藝術編輯部。社領導的積極支持,兩名骨干編輯的勤奮努力,特別是周旭、朱和平兩位總主編全力配合,再加上高校老師的大力支持,該社組織策劃了第一套以高等院校設計藝術基礎課程為切口,由清華大學、湖南大學、中南大學等全國30多所知名院校的著名設計學專家,編寫了“高等院校設計藝術基礎教材”(近30種)。該套教材在2004年正式出版,市場和學界稱之為“綠皮本”,風靡全國設計教育學界,湖南大學出版社也因此成立了設計藝術分社。設計藝術分社擁有一支充滿活力的年輕團隊,編輯力量由專業院校研究生和海外引進人才構成。分社以本科、高職教材開發為主,力求達到專業分明、邊界清楚、立體開發的發展目標,并兼顧發展設計文化、設計參考、設計理論等學術板塊。湖南大學出版社設計類教材經過十多年的開發建設,已覆蓋本科和高職高專的基礎課、專業基礎課和專業實踐課等課程,有近10套,共200多個教材品種。其中,有20多種被列為國家級“十一五”和“十二五”規劃教材,有30多種被評為中國大學版協和中南地區大學版協優秀教材、優秀暢銷書以及江蘇、湖南、江西等省優秀教材。其市場占有率在全國排名靠前,形成了專業品牌。
設計藝術分社在設計文化、設計參考、設計理論等學術型圖書出版方面取得了不俗的成績。全國首套室內陳設設計叢書由我國設有家具設計專業第一個博士點的中南林業科技大學的博導劉文金主編,該書獲選“十三五”國家重點出版項目和湖南省重點出版選題;“長江流域民俗與文化遺存”被評為“十二五”國家出版基金項目;“設計學新視野”博士叢書中的內容被列選為湖南省重點出版選題。其中,《社區研究與社會創新設計》和引進版圖書《創意研究》被評為湖湘優秀出版物。
“十三五”期間,設計藝術分社對現有教材進行有計劃、分批次的提質改造,根據課程改革及專業學科變化重新組織編寫部分教材;拓展板塊,填補空白,保證圖書內容規范化和精品化。很多教材經過不斷修訂、深度加工再版,歷久彌新,均已成為經典。
二、湖南大學出版社傳統設計類圖書的弊端
過去十幾年,圖書以紙質形式為主,湖南大學出版社出品的設計類圖書,雖不乏經典和精品之作,但也存在與時代發展要求明顯不符的問題。
1.制作成本高
傳統設計類圖書以紙質形式為主,采用的是組稿策劃、編輯加工、排版印刷裝訂、發行流通的出版流程,教材出版涉及一系列環節,不僅流程長,且各環節的制作成本高。設計類圖書的編寫,一般是理論與案例相結合,詮釋概念后再介紹制作流程和技法,輔以經典案例或實踐性的原創作品進行評點,所以書稿內容較多,造成印張多、圖書厚重等問題。另外,設計類圖書一般附有很多圖片,因此對版式設計要求更高,需采用圖文混排的形式來編排,為保證效果還須采用銅版紙四色印刷,排印裝的成本高,這造成設計類圖書定價居高不下,給學生的購買使用帶來困擾。近年來,根據市場需求,湖南大學出版社的設計類圖書特別是教材,配備了一些電子課件或拓展資料性光盤,主要是輔助教師從簡單的、機械的重復勞動中解放出來,減少教案準備工作。但是光盤的制作還需專業的公司完成,不僅增加成本,而且有時還不能與教材同步發行,影響教材的使用效果。
2.時效性差
傳統圖書采用紙媒形式出版,編印發環節的流程較長,即使采用現代先進的排版印刷技術和成熟快捷的物流,也需要一定的周期,時效性較差。每到春秋兩季教材的供貨期或是其他出版時間節點,編輯就需要滿負荷工作。紙質教材修訂起來難度大,而教育部提倡教材“三年一大改,一年一小改”,這一要求在紙質教材上很難實現。再加上現在課程改革不斷地深入發展,如果教材不及時進行修訂,則既難保證教學之需,也難獲得出版利潤。
3.互動性弱
傳統出版采用的是單向傳播的方式,很難實現與讀者的互動。從學生層面來說,傳統圖書尤其是教材內容和體例都比較陳舊,特別是表現形式單一,使學生提不起學習興趣,學習效率低下;從學校層面來說,傳統設計類圖書缺乏穩定的專業設計平臺,課程建設體系各自為政、內容參差不齊,難以應對現在的課程建設,直接影響學校學科排名和“雙高”“雙一流”建設的新局面,更重要的是無法實現各院校優質課程資源的共享;從出版社層面來說,要更新圖書內容,了解市場情況,以往常采用的方法是問卷調查或編輯人員深入終端銷售市場搜集反饋意見,費時費力費錢,更重要的是教材內容更新慢,銷量日益減少,庫存壓力巨大。
三、湖南大學出版社設計類圖書出版創新
1.出版創新的必要性
湖南大學出版社設計藝術分社經過十多年的經營和發展,擁有大量優質作者和讀者資源,在渠道、內容和人才上形成了成熟的體系。因出版業的特殊性,傳統出版仍然占據一定的市場份額,但是數字化出版是互聯網時代帶來的新事物,是建立在新時期各類媒體基礎之上的新型出版方式。因此,出版業必須創新出版方式,而傳統出版與數字化融合是當下出版業的發展方向。
首先,融合出版優勢明顯。與數字化融合的新型出版模式體現出多層次的優勢,以更新穎的方式突破資源與個體之間的壁壘,被社會大眾廣泛認同和接受。與傳統出版相比,數字化出版具有傳播速度快、載體多元化、應用便捷化、內容多樣化等特點。
其次,時代發展和學校教學要求突出。在“互聯網+”的時代,高等教育教學人才的培養目標和培養方式有了大調整、大變革。葉圣陶老先生曾說過,編輯出版工作“是教育工作的一個組成部分,一個不可缺少的重要的組成部分”。圖書的出版內容和形式必須緊跟教育發展變化,要更多地體現當下高等教育要求的國際性、文化包容性、實踐創新性、多樣性和互動性等特征。湖南大學出版社的設計類圖書雖然在專業領域上影響很大,但唯有在內容上、形式上以及服務模式上進行創新,才能滿足設計教育不斷發展變化的新要求。
2.出版創新的方式
湖南大學出版社對融合發展進行深入思考,圍繞“融合出版”實行全面的規劃布局,借助新技術、新形態和新媒介,在內容、產品、品牌、模式等方面持續探索,促使出版創新能力提升,目前已初步形成全媒體融合產品矩陣,實現內容多元開發和版權的多維增值。在此基礎上,設計藝術分社在融合出版之路上逐步推進,經歷了三次蛻變:一是資源整合,包括人力資源整合、專家資源整合和專業資源整合;二是紙書數字轉化,即將優秀、經典的紙質資源進行數字化加工,使紙質圖書和數字出版物相融合;三是專業平臺建設,即建設專業性知識服務平臺。
在資源整合方面,一方面是加強分社的人力資源整合。編輯人員要在思想上、技術上提升素質,加強知識服務意識和互聯網思維能力,培養媒體創作加工能力,形成符合媒體融合時期新要求的新型編輯隊伍。另一方面,為適應高等教育體制改革需求,分社組建了全國高等教育規劃教材建設專家庫,由全國設計藝術院校的教授、博導和全國教學名師以及互聯網技術人才和專業管理人員組成,搭建了一個專業學科教育、學術研究討論、人才培養管理的平臺,服務于設計類圖書的開發和升級建設。此外,借助教育機制改革,分社積極整合相關專業資源,將高校設計專業教材與學術研究、職業培訓等活動模式相融合,形成教研協同、教學與職業培訓融合的教材建設體系,通過資源整合,形成了教材建設、學術研究、培訓管理、數字出版等板塊。
在紙書數字轉化方面,紙書與數字圖書的融合出版不是數字圖書淘汰紙書,此消彼長,而是彼此融合,互相促進。根據新媒體出版的特點,應充分掌握和運用移動閱讀、社群管理、網絡營銷、大數據等知識,將融合出版的思想貫穿于選題策劃、產品制作、市場營銷出版鏈,以用戶需求為導向,基于互聯網產品的思維來重構內容物。湖南大學出版社改制轉型比較成功,編輯部門采用項目責任制形式,編輯全程參與項目策劃、組稿、編輯、出版、營銷這一系統過程,基本具備融合出版中編輯對項目全程控制的能力。分社全體編輯在理念上有了共識,積極學習“互聯網+”的知識和技術,為數字出版打下堅實的基礎。針對已有的教材板塊,分社在數字轉化方面做了以下工作:修訂改版時盡量使內容簡練并精品化,保留應有的方法論和條理性內容;將案例及技法、程序等內容變為音頻、視頻形式的數字化出版物,大量縮減紙質部分。這樣既節省了印制成本,也使學生快速了解和掌握課程的核心內容,避免因為圖書厚重而反感和厭學。以音視頻為著力點,深耕自身優勢內容資源,開展知識服務布局,將有深度、有價值的內容物以多元、多層次、多場景的細分方式呈現出來,與內容資源合理匹配并實現功能價值的最大化。
在專業平臺建設方面,湖南大學出版社正在開發建設數字出版平臺,構建設計藝術知識資源庫以及藝術書院APP,旨在探索設計類圖書的數字產品開發和運營方法,建立一個基于數字化技術與互聯網賦能的互動教學方法創新的服務平臺。這一平臺以數字化和網絡化為技術條件,以師生的原創作品為核心,重點開發慕課、課程資源和課程APP。設計藝術分社以設計專業教材為抓手,在前述數字轉化的基礎上,整合院校資源,擬將國內外設計院校的數萬名用戶聚合在同一平臺上,實現投稿、審稿、改稿等交互功能,通過紙質教材、富媒體教材、網絡增值教材、數字教材等形式的融合,為用戶提供智能教育服務,將原有的單一教材體系變得更加多元化。大數據和人工智能給教育帶來了千載難逢的機會,利用大數據,評測學生、因材施教成為可能。出版社可通過優質的出版平臺和知識資源的匯集,迅速修訂教材和課件,甚至可以實現教師高質量的授課服務。
四、設計類圖書融合出版新思考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新聞輿論工作座談會上指出:“媒體競爭關鍵是人才競爭,媒體優勢核心是人才優勢。”將優質的傳統出版資源轉換為數字平臺出版資源,關鍵還是要靠人才隊伍的建設。而建設優秀的編輯隊伍涉及很多方面,針對設計板塊來講,筆者認為其核心是以下幾點。
一是組建一支具有專業知識的編輯隊伍,專業的人做專業的事情。有專業背景才能策劃好選題,才能與作者、讀者對話交流,才能為作者、讀者提供建設性的意見和服務;? ?二是加強編輯團隊精神建設。新媒體出版是一種信息網狀流動的加工過程,需要編輯人員、技術人員和營銷人員緊密配合才能完成,各個部門間要求同時空配合工作,既要有團隊核心,又要有團隊精神;三是呼吁出版單位的管理層領導,既要重視、解決新媒體人才的崗位設置、考核評價標準以及薪酬等問題,也要重視、關注原出版單位人才的專業技能培訓和管理升級。
搞平臺建設、技術開發,對中小型出版社來說難度較大。經濟實力較強的大出版單位或并購,或與技術企業合作成立公司,而中小型出版社常采用技術外包方式,將開發建設項目外包給技術公司。但實際上這樣削弱了出版社對項目的管理控制力,容易產生的問題有:因沒有切實掌握核心技術與平臺應用方法,導致項目不能按時按質完成;有的外包公司只顧短期利益,沒有著力挖掘出版單位的優勢內容資源;存在數字出版產品內容外泄和版權糾紛的風險,損害出版企業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這些都是我們出版人需要認真思考的課題。
5G將極大地提升信息的共享效率和傳遞能力,給出版業選題策劃、生產、傳播、消費等各個環節都帶來了深遠影響,為出版業融合創新發展開拓了更加廣闊的想象空間與實踐路徑。通過設計類圖書融合出版的創新與思考,筆者認為,融媒體時代背景下,出版社作為傳統的媒體方,應堅持以先進技術為支撐、內容建設為根本,充分運用新技術,創新出版方式,提高出版效能。出版社唯有抓住機遇,忍受升級過程中的“陣痛”,完成從傳統出版向數字出版的轉換,才能在出版業數字化轉型中搶占先機,實現社會效益的最大化。
參考文獻
[1]周中華. 出版的未來是“用戶為王”[EB/OL]. (2019-01-08)[2019-09-18]. http://blog. sina. com. cn/s/blog_15b2785e00102y8rf. html.
[2]季鐵. 季鐵:培養協同文化與產業平衡發展的設計創新復合型人才[J]. 設計,2019(4):71-72.
[3]吳雷. 美國出版業融合發展現狀調研與思考. 出版科學,2019(4):95-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