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紅艷
摘? ? 要:國土資源作為一個國家經濟社會發展的基礎,必須要對其可持續發展工作保持重視。我國進入新發展階段以來,應當對傳統國土資源規劃中存在的問題進行探索分析,然后建立全新科學發展意識,以科學合理的國土資源規劃方式來促進社會長久治安。在國土資源規劃利用方面,需要對自然生態懷有敬畏之心,通過優化技術和改革方式來彌補傳統發展過程中對自然生態造成的破壞。通過建立科學規劃機制、鼓勵技術改革和創新等方式,來充分保護和合理利用國土資源,進而為我國乃至全人類可持續發展做出貢獻。
關鍵詞:新時代;國土空間規劃技術;創新
1? 國土資源規劃現狀和問題
1.1? 土地利用率低
首先,我國很多地區國土資源在規劃利用方面仍然呈現著傳統粗放形式,比如隨意擴建工業產業區、農業用地應用技術落后等??煽繑祿砻魑覈魇∈型恋刭Y源低效利用占比超過40%,這不僅造成土地資源大量浪費,同時也不利于相關地區科學可持續發展。另外,很多地區為吸引投資,盲目降低地價,加上后期監管調控力度不夠,導致后續土地利用未能達到合理水平。
1.2? 過度開發浪費嚴重
部分地區為了實現經濟增長,對當地土地資源進行過度開發,特別是有利于產生直接經濟效益的礦產、海洋資源被無節制開發利用,這種情況不但對自然環境造成了巨大破壞,而且還減少了可靠的國土資源儲備,不利于人類社會可持續發展。
1.3? 國土規劃不合理
這種情況較多出現在現代城市當中,由于該領域國土規劃部門面臨著舊城區改造、產業經濟發展、自然環境保護以及市民居住舒適度等問題,其在國土資源規劃和利用方面需要考慮多方面因素。而受制于科學規劃意識不足以及傳統理念束縛,相關地區國土資源規劃出現不合理情況,比如工業用地、居住用地對農田土地大肆侵占,產業用地過多產生環境污染問題,綠地資源辦理嚴重降低等。這些不合理的國土規劃方式嚴重影響了人民生活舒適度,對環境造成了不利影響,同時也不利于城市未來發展。
2? 國土空間規劃技術的創新探索
2.1? 多方協同的規劃體系重構
從以往的主體功能區規劃、土地利用規劃、城鄉規劃到統一的國土空間規劃,空間規劃正面臨一個從非共識到共識,認識再統一的過程。統一的空間規劃是黨中央、國務院在治國理政方面做出的重大部署,是執政能力的提升和治理體系現代化的重要體現。建立國土空間規劃體系必須緊緊圍繞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這根主線,服務國家戰略,面向“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加強空間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建設。
2.2? 完善國土空間規劃的交通體系
進一步突出交通在國土空間規劃中的地位和作用,因為交通是與時空結合最好的工具,要圍繞靜態空間到動態空間的轉變,發揮對國土空間構建的骨架作用。在區域空間,要識別不同地區。哪些地方適合發展資源型產業、哪些地方適合發展資本密集型產業、哪些地方適合發展信息密集型產業。這些地區、這些產業中,哪些是世界級、為世界提供服務的,就提供世界級的連接;為全國服務的,就提供全國的連接;為地區服務的,就提供地區的連接。只有這樣的產業、空間組織,才是真正高效率的。在城市層面,要更加關注生產性服務業、生活性服務業、公共服務業這三大中心體系,如何與以軌道為代表的高效客運體系結合起來,產業布局如何與物流體系高效結合起來。城市、特別是大城市,在平面坐標上,將來橫坐標應該由快速路網來決定,縱坐標應該由軌道網來決定,把高強度、高密度的開發都集中到軌道沿線、沿站,這樣的城市才是有效率、有活力的城市。
2.3? 構建更加開放、連接、親近的國土空間
首先,打造更加開放的區域格局。未來全球的超級版圖主要由四大要素組成:一是供應鏈上的國家;二是由國家和地區的競爭和合作轉變為由城市來主導;三是線上、線下、實體、虛擬沒有邊界的社區;四是擁有影響力超過政府的公司。在全球供應鏈、超級城市與新商業文明的未來競爭中,以交通網與互聯網融合為代表的互聯互通基礎設施是打破傳統地理疆界的戰略設施,是爭奪資源競爭的重要利器。同時我們要基于中國國情,圍繞一帶一路倡議等要求,探討中國與全球的關系如何構建,交通基礎設施如何連接,這是國土空間對外聯系的關鍵。
其次,建立高效連接的國土空間網絡,包括依托干線交通連接組合的城市體系,高效支撐的都市圈等。當前國家版圖呈現以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成渝四大中心為代表的人口、產業、資本各方面要素高度集聚的形態,同時包括中部的長沙、西安、武漢等關鍵節點,這是歷經40年發展的初步穩定狀態。圍繞這樣的產業格局和城鎮布局,要進一步構建以八縱八橫為代表的高鐵網,包括新的航空網絡以及將來新的磁懸浮骨架通道,這樣才能支撐國家構建形成更加高效連接的全國國土空間格局。同時要關注建立更加高效連接的都市圈。這方面,目前國內城市還沒有做得很成功的。
第三,營造更具親近性的街區,創造交流的密度和濃度。過去很多城市發展都關注硅谷,看重硅谷能夠把大量的科技創新產業集聚在一起進行創新。但是對于城市來講,更高的價值是在硅巷,硅巷是大量的以思想知識經濟為代表的人群集聚在街區兩側進行交流,進行創新的空間。這種信息的交換需要街區這種微觀空間,通過親近的、面對面的方式來實現的。下一步,在這方面,政府、企業、個人如何共同去努力?是創造城市活力過程中應該去關注的。
2.4? 提升土地資源規劃水平
保證國土資源可持續發展,需要做到土地資源合理開發和合理利用,制定科學的土地資源開發機制,秉承因地制宜理念對土地資源進行合理規劃。通過該方式提升土地資源利用率,并且能夠進行有效保護。舉例來說,土地資源中至關重要的礦產資源非常珍貴,因此國家應當從礦產勘探、開采以及生態保護等多方面入手,制定完善科學礦產資源開發體系。進一步促進礦產資源開發利用從傳統粗放型往合理節約型轉變,通過從礦產資源源頭進行科學管理合理調控,來同時做到資源保護和生態保護,為后續發展做好資源儲備。
2.5? 提升技術鼓勵創新
國土規劃相關部門應當積極推進相關技術革新,培養現代化優質人才,在國土資源開發、規劃和管理工作方面鼓勵創新。(1)推進產業技術革新。各類工廠企業本身會占用較大土地資源,同時部分企業生產運轉會消耗各類礦產資源。推進技術革新,優化生產方式,既能夠有效縮小產業用地面積,還能夠提升資源利用率,降低自然資源消耗。(2)創新與實際結合。對于日趨緊缺的土地資源來說,基于實際現狀進行科學規劃改造非常重要,那么就要求國土資源規劃團隊對相應地區土地利用情況進行全面了解,基于實際進行創新,參考國內外優秀土地資源規劃案例,做到產業用地、農業用地、居住用地和綠化用地和諧發展。
3? 結語
總之,不同層次、不同規模的空間,盡管經濟發展、社會公平和生態保護的可持續性發展要素相互關聯,但各層次國土空間規劃也存在各自的“主體功能”。只有協調了各層次的國土空間規劃,才有可能形成更有效、更宜居、更公平的總體空間框架。滿足這些需求,進一步的研究和探索是必須的。以上論述更多地關注生態環境和經濟效益,對社會公平、健康和智慧關注不足。在不遠的未來,國土空間規劃應該從最大程度上考慮公平和可持續性方面的問題,通過規劃設計重塑人居環境、促進經濟增長,這其中不僅僅包括綠色增長,還應包括包容增長、公平和正義原則。
參考文獻:
[1] 岳文澤,王田雨.資源環境承載力評價與國土空間規劃的邏輯問題[J].中國土地科學,2019(3):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