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燕
摘要?為進一步了解S市農業相關企業科技創新現狀,通過對S市78家涉農企業進行了調查研究,發現近幾年農業相關企業的科技創新投入不斷加大、自主研發機構數量不斷增長、科技自主創新能力得到了加強,初步呈現了多元化科技創新的局面。但是也存在著科技創新人才缺乏、投入不足、平臺偏少、體制不夠完善等問題,在此基礎上提出了一些提高農業相關企業科技創新能力的建議措施。
關鍵詞?農業相關企業;科技創新;對策
中圖分類號?F323.3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517-6611(2019)20-0255-03
doi:10.3969/j.issn.0517-6611.2019.20.069
開放科學(資源服務)標識碼(OSID):
Investigation and Methods of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in Agricultural Enterprises—Investigation and Research Based on S City of Z Province
JIANG Yan
(Zhejiang Agricultural Business College,Shaoxing, Zhejiang 312088)
Abstract?In order to understand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of the agricultural enterprises in S city, 78 agricultural enterprises in S city have been investigated and studied in recent years. It is found that the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investment of agricultural enterprises has the following characteristics: the number of innovative investment has been increasing, the number of R&D institutions has been increasing, and the ability of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has been continuously strengthened, initially showing a situation of diversified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However, there are also the following problems:lack of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talents, insufficient investment, too few platforms, and inadequate systems. Therefore, some suggestions and measures to improve the scientific and echnological innovation capabilities of agricultural enterprises were put forward.
Key words?Agricultural enterprises;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Countermeasure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要加快建設創新型國家,建立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深度融合的技術創新體系,促進科技成果轉化[1-2]。我國在《關于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加快國家創新體系建設的意見》中也提出“要加快建立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用緊密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充分發揮企業在技術創新決策、研發投入、科研組織和成果轉化中的主體作用”[3]的要求,Z省S市圍繞農業增效、農民增收原則,大力開展現代農業創新體系建設,在全省農業現代化建設進程綜合評價中,居地(市)前幾位。涉農企業緊跟時代不斷發展,推進科技創新,在生產經營中,不斷推廣科技應用覆蓋面,取得較好的生產效益。
為了進一步了解S市農業相關企業科技創新現狀,S市科技局采取現場訪談和發放問卷的形式,對2013—2015年,在 S市的各縣(市、區)農業和社會發展領域實施科技項目情況,部分涉農企業基本銷售情況、科技創新與技術推廣情況進行了全面調查,同時還在當地縣(市、區)科技部門的陪同下,赴下屬5個地區的代表性企業進行了實地走訪,了解涉農企業在科技創新過程中取得的成績和遇到的困難。受S市科技局委托,整理了統計數據,在查閱文獻資料基礎上,并進行分析,為 S科技部農業相關企業的科技創新規劃及相關政策提供第一手資料。
1?農業相關企業科技創新調查對象介紹
涉農企業就是在涉及農業領域的生產和經營的企業。通常有4類:①提供生產資料和服務的農業生產企業;②農產品生產企業;③農產品加工企業,主要指農產品初級加工企業;④農產品流通企業,即農產品運輸和銷售企業[4]。此次調查選取了S下屬縣(市、區)78家農業相關企業,主要涉及茶葉、農機、農藥肥料、林業、器械、水產、農產品加工、畜牧業、養殖及加工、種植及加工等領域,調查企業處于發展不同階段,年銷售收入最少的120萬元,最多的7.97億元,期間從幾百萬到幾億元不等[5],應該說,它能夠真實有效地反映農業企業科技創新的現狀。
2?農業相關企業科技創新調查分析
農業相關企業科技創新是指農業生產、農產品加工、農業生產服務、農業生產資料生產等農業產業化經營,以及進行農產品投資開發、應用和推廣新技術和新產品,以促進農業企業經營規模。
2.1?取得的成績
2.1.1?科技創新投入不斷加大。
調查的整體情況來看,S市3年企業年研發投入分別為20.6億、22.3億、26.9億元,銷售收入為81.4億、83.2億、95.7億元,技術開發投入占產品銷售收入的比重分別為2.53%、2.68%、2.81%,企業年利潤為4.7億、6.1億、8.05億元,利潤上升幅度為30.2%,32.3%。數據表明,企業在每年科技投入量保持增長的勢態下,銷售收入逐年上升,年利潤增長幅度較大,科技創新效果開始體現。
在走訪考察中,涉農企業意識到科技創新在當前發展中的重要性,根據企業自身當前經濟及資源現狀,不斷增加科技創新投入,利用技術改造勞動力成本。如某食品有限公司加大實驗室投入,車間的自動生產線產值有較大提升;某飼料股份有限公司調整企業經營結構的過程,異地新建到新區重點投入研發流水線,逐漸建立科研團隊力量,實施技術儲備制度。
2.1.2?科技自主創新能力有增強。
農業相關企業將研發能力的提升作為內部推動力,促進創新驅動型發展,提升行業核心競爭力。調查顯示,涉農企業科技項目立項數總數為331項,平均每個企業立項數為4.2項。獲得411項國家發明專利,平均每家企業5.3項。企業積極通過項目研究、專利發明等科技創新手段,加強公司主導產業、名牌拳頭產品的技術提升,通過培育新產品新品牌,以獲得長遠的發展。
在調查中,特別是一批經濟運行情況較好、具有較強的綜合實力和技術創新能力的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他們還高度重視科技的投入,承擔了重大科技項目,成為具有自主知識產權、自主品牌和不斷持續創新能力的創新型企業。同時也帶動了周圍中小企業。如某農機制造有限公司是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Z省百家最具投資價值中小企業、Z省農業科技企業,擁有自主知識產權,擁有專利20余項專業生產高性能插秧機等農業機械,致力于研發步行式插秧機,專業技術與世界領先技術同步。
2.1.3?企業自主研發機構數量增加。
S市共建有123家省農業科技企業和76家省農業科技研發中心。調查中的78家企業中建有企業研發中心的有69家,3年增加了11家,增長率為9.1%,這些研發中心中屬省級農業科技研發中心的就有39家,占全市總數的近50%,企業年銷售額1 000萬元以上,擁有農業科技研發的專職技術人員中心10人以上。在經濟實力不斷增強的前提下,農業相關企業進一步鞏固科技研發基礎,完事企業科技體系,加大對設備、人員和專門研發場所的投入,從事適用技術研究、農業技術新品種和新產品技術的開發。
農業企業不斷增加研發機構的實力,充分發揮自主科技創新的強大功能,有專業碩博士、中高級技術人員的研發團隊,與Z省農業科學院和Z大學全面合作,建立了農業類院士專家工作站、良種繁育技術公共科技創新平臺、畜牧業類外國專家工作站、博士后工作站等專門研究平臺,在品種資源保護、品種改良、籠養研究與推廣、精深加工生產線建設等方面取得了較大突破,積極有效推動地區禽類產業的發展。
2.1.4?初步呈現多元化科技創新的局面。
目前涉農企業逐步形成了一個以企業為主體,內部自主創新、合作創新與外部引進創新相結合的科技創新局面。
在自主創新上,農業企業依托S市創建的重點農業實驗室、國家級和省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及其他農業相關的國家或省部級科技創新合計數研發的科技創新平臺,進行自主研發。如某控股集團有限公司在產業上多元發展,創新生產和經營方式,自2002年來重視科技創新和研發,創新研發罐頭出口相關技術,把企業與科技相結合,帶動農業產業化和地方的產業創新。
在合作與創新方面,企業利用S市科技部門派出的科技指導員、科技特派員和團隊組成橋梁。與高校、科研單位、農技推廣部門等部門開展產學研合作,建立了長期、穩定的科研協作關系。如某農業開發有限公司與省農科院建立合作關系,每年支付一定資金,農業專家適時開展蔬菜種植技術指導,新品種研發、指導建設蔬果示范基地等,在不斷創新發展下,企業被評為區農業十強企業、市重點農業龍頭企業,市高新技術企業省農村科技示范戶、省農業科技型企業。
在引進與創新方面,企業在現階段缺乏自主科技創新能力,通過引進新產品和新技術,提高企業的技術競爭力,擴大企業產品的市場占有份額。在接受調查的農業相關企業中,共引進568各新品種,以提高企業的市場競爭力。共推廣和應用了538項新技術,每個企業平均推廣7.5項。企業正在逐步發揮科技成果應用和推廣的主體作用,有效促進了行業內科技的發展。
2.2?存在的問題
2.2.1?科技創新人才缺乏。
企業要成為科技創新的主體,擁有的人才數量與質量十分關鍵,沒有科技人才的聚集和科研成果的研發,科技就缺乏可持續發展。參加調查的農業相關企業職工總人數13 756人,其中大專以上學歷3 365人,占員工總數的24.5%,學歷結構中大部分為???,本科以上人員較少,研究生和博士生更是寥寥無幾。農業推廣體系人員也存在知識老化、斷檔、專業技術人才不足等現象,其中養殖及加工、種植及加工類涉農企業由于規模小、地理位置偏遠、工作環境條件較差,人才吸引力差,流動率也較高。
在發達國家,企業擁有的科技創新人才數量一般達到整個社會科技創新人才數量的70%左右,而美國表現更為突出,從事科研開發的80%科學家和工程師在企業[6]。我國大多數農業科技創新人才集中在高校和研究機構,企業科技人數遠遠落后于發達國家,與國家百千萬人才相似的高水平農業科技創新人才極少,是制約企業技術創新能力提升的重要因素,農業相關企業的科技創新人才嚴重短缺。
2.2.2?科技創新投入不足。
科技創新投入在政府的撥款和管理下,雖然已經調整和變革,但根本制度沒有發生實質性變化,就現階段,農業科技創新主要來源于高校和科研機構[7]。研究表明,經濟發達國家的農業科研投入結構還是以政府投入為主[8]。以S市科技部門為例,雖重視農業科技創新,加大了對農業科技的經費投入,3年來各縣(市、區)投入“三農”科技經費12 461萬元,占科技經費總額15.5%,科技計劃項目總補助項目經費為6 017萬元,農業類項目經費補助為1 288萬元,占總比的21.4%,投入占比偏少。
另外一個科研投入主體——農業相關企業科技創新資金也嚴重不足。發達國家農業科研經費占農業生產總值的比重為3%~5%,世界平均水平為l%[9-10],農業高新技術企業的R&D 經費要達5%以上,才能體現農業企業科技創新資金投入的相對優勢[11]。上文中對涉農企業科技創新投入情況的調查分析中已經有顯示涉農企業的R&D 經費要占企業產品銷售收入的2.67%,與之比還存在一定差距。此外,農業高校和科研機構科技投入年增長幅度小,成果轉化和示范推廣投入比例也相對較低。
2.2.3?農業科技創新平臺偏少。
目前農業科技服務體系、農業科技試驗示范推廣基地體系以及農業科技隊伍網絡體系平臺建設尚未完善??萍紝r業生產的投資效率低,農業科技成果轉化有限。在調研過程中發現,涉農企業在實施國家、省重大的科技計劃項目、星火計劃重大專項建設,缺乏政府的引導和有效的組織。像茶葉生產加工、蔬果基地等需要有更多的創新平臺在產業基地建設、銷售方式和渠道方面進行拓展和創新。當前S市農業科技創新平臺總體呈現的是數量少、層次低的現象。
除了農業企業擁有較少的農業科技推廣平臺外,農、林、牧、漁農業科技推廣機構之間長期缺少聯系、獨自為陣,缺乏合作,農技人員在技術交流、科技成果展示、經驗推廣、資源共享上也存在短缺現象,導致了農業科技創新體系缺乏,農業科技推廣服務能力不強等狀況。
2.2.4?創新體制不夠完善。
農業科技管理部門存在職能錯位、相互脫節等問題。目前農業企業科技創新管理部門包括管理科研經費的科技部門、管理科技經費的財政部門、管理科技轉化、推廣和應用的農業部門。各政府部門之間缺乏有效協調,在科技創新體系上,沒有系統整合機制,導致不符合農業科技創新規律的盲目分割現象,S市就存在多頭管理、重復建設、投資效率低、力量分散等現象。
政府缺乏有效的科技創新保障激勵機制。農企負責人擔心技術創新周期長和風險高等因素,只顧當時的短期收益,輕視科技的自主創新、技術儲備,直接采用成熟技術引入的方法影響了科研人員積極性和企業科技創新的主動性。政府對技術市場的監管規范力度不夠、對知識產權保護力度不強。沒有得到有效的保護,就得不到應有的經濟分成。當地科研單位和大學、農業科研院所對農業企業的積極性也就不高。校企合作結合不夠緊密,缺少協作,沒有形成共同的對接點和利益鏈。長此以往,科技創新沒有持續積累,企業失去核心競爭力。
3?提高S市農業相關企業科技創新能力的對策建議
在新常態下,進一步提高S市的涉農企業科技創新能力,促進區域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促進農業農民增收,是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的。
3.1?樹立企業科技意識,建立科技創新機制
涉農企業應摒棄外部技術創新的“拿來主義”習慣,放遠眼光,不拘泥于眼前利益,要改變過度依賴科研院所、高校等機構的現象,明確自身的科技創新的主體地位,依靠科技人才,加強技術積累,重視自身研發力量的培育。要樹立創新的理念,除了產品的技術創新外,涉農企業更要在人才培養、內部管理、人事制度、分配激勵制度上有創新,真正建立科技創新的長效機制。
3.2?建立科技創新人才隊伍,加強引進培訓力度
做好人才資源的培養、發掘和利用工作。一是要注重引進各層次的人才,政府部門要增加農業類高層次人才引進的比例,以科技項目為載體,創建農業科技創新團隊;多渠道引進涉農專業的大學生服務農業行業,增加農技科研推廣隊伍活力,做好信息技術、互聯網+時代的農技推廣工作;二是要加大對現有的人才隊伍的培訓力度,要在農業技術推廣、農業企業經營管理、農村產業服務等方面加大培養力度,推進現有的農業企業員工、骨干人才、高端人才的分層分級培訓,優化科技創新氛圍。三是要建立人才激勵管理機制,突破原有的評價體系,勇于創新,合理分配,創新成果產生的經濟效益與所得報酬掛鉤,保護創新人員的知識產權[12]。
3.3?加大資金投入力度,支持科技創新工作
農業企業科技創新投入不足是一種普遍的現象。政府相關部門要切實宣傳和落實國家扶持農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的稅收優惠政策,并根據實際所需加大扶持力度。管理部門之間要加大統籌協調,對符合優勢產業布局、具有明顯科技優勢和發展前景的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要能重點關注和優先重點扶持。積極推進科研項目經費后補助工作方法,鼓勵能圍繞國家戰略進行發展,按照市場需求進行先行投入的企業,開展研發項目,按照中央文件提出的“先研發、后補助”思路,嘗試多種投入轉變方式。
3.4?加強與大學、科研院所的協同創新,提高科技創新的競爭力
要加強企業與農業院校、科研院所的聯系合作,產學研協同作用應該得到緊密和實質性的轉變。要進一步提高農業企業的科技實力,提高農業科技成果轉化率??蒲性核?、高校等的科技創新或研發的產品必須符合市場需求,開展的科技研究必須是企業真正需要解決的問題,并且可以使企業實際投入生產經營的。鼓勵涉農企業與科研院所、高校合作,探索產學研合作,“收益共享、風險公擔”,為今后企業科技人員引進、科技成果儲備,自身研發機構能力的提升,奠定良好的基礎。
3.5?搭建科技創新新平臺,加快自主創新能力建設
一是建立網上農業科技成果交流及展示平臺,政府機關通過對歷年來扶持的農業項目的科技成果登記和信息共享,購買大型公司的先進技術和配方服務、吸引涉農企業、高等院校、科研機構間的技術、創新成果展示等方式,加快技術擴散,減少重復科技創新投資。舉辦科技成果交流研討,開展咨詢診斷、制定創新方案服務,應用技術的示范和推廣工作。二是建立科技創新專家庫平臺。將全市的院士專家工作站、博士后工作站、農村專業技術協會、農村區域成果轉化中心、企業科技指導員、科技特派員、來自農業相關大學的企業技術指導員,科學技術專家的信息錄入農業專家庫中。如果農業相關企業稀缺而不能引進人才,企業就可以從中找到并建立一個創新成果交易及服務的網絡平臺。三是推進創新與創業結合的平臺。服務與支持農村創新實體的創業活動,有效引導創業投資基金、風險投資基金等,創新財稅金融支持方式,探索農業科技園區、派出農村科技特派員單位等具有創業功能組織的潛力,開展工作扶持,建設孵化器、創業基地,為科技創新提供堅實保障。
參考文獻
[1] 字軍,金艷昭,邵靖雯,等.票據服務中小企業融資模式研究[J].時代金融,2018(32):171-174.
[2] 蘇州.基于多維分層的產學研合作績效評價模型研究[J].南京理工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8,42(6):747-755.
[3] 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化體制機制改革加快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若干意見[A].2015.
[4] 張正河.我國涉農企業科技創新問題研究[J].農產品加工(創新版),2012(3):14-18.
[5] 劉同山,張云華.涉農企業科技創新現狀調查與對策建議:以四川廣元市為例[J].南方農村,2014(1):40-45.
[6] 杜金沛.廣東農業企業科技創新的困境及其政策扶持的機遇與挑戰[J].廣東農業科學,2010(12):223-226.
[7] 袁宇,傅建祥.山東省農業科技創新主體研究[J].科技與經濟,2014(5):30-34.
[8] 何利輝,經庭如.農業科技投入的國際比較及中國的對策(上)[J].世界農業,2003(1):9-11.
[9] 張銀定.我國農業科研體系的制度變遷與科研體制改革的績效評價研究[D].北京:中國農業科學院,2006
[10] 陸海波,李國杰,肖珂.希伯來大學農學院支持以色列農業科技創新的經驗[J].世界農業,2011(8):76-79.
[11] 郭來濱.加快向集成創新和自主創新轉變:黑龍江墾區龍頭企業技術創新體系建設的思考[J].農場經濟管理,2008(1):49-50.
[12] 林友華.充分發揮科技成果評價在提升農業企業技術創新能力中的作用[J].農業科技管理,2014(3):68-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