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攀
摘? 要:在職業院校的體育教學與課外活動中,體質弱勢群體學生都是不容忽視的重要群體,體育學習與課外體育活動對他們而言都面臨著一定的問題,這也是體育教育改革面臨的一大難題。解決好這一問題,能促進高職院校體育事業更好發展,為改革提供重要的支持,更切實地為體質弱勢群體學生的健康發展提供保障,為他們以后發展打下良好的基礎。這也對提高這一群體參與體育活動的意識,提升這一群體參與體育活動的參與率提出更高的要求。
關鍵詞:體質弱勢? 體育運動? 對策
中圖分類號:G807.4?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 ?文章編號:2095-2813(2019)09(b)-0119-02
高校體育教學和課外體育活動中對大學生體質弱勢群體學生容易被忽視或對他們不夠重視,而這一群體學生在自身身體條件及心理等因素的制約,在面對常規的公共體育課和課外體育活動的時候,一定程度上不能承受運動量或接受不了其運動形式,不具備完成常規體育學習任務和課外體育活動的身體條件與心理條件。對此,高校有責任幫助體質弱勢群體學生,通過體育保健、參加適當的體育活動、心理輔導來提升他們的體質與心智。
1? 提升學生體質弱勢群體參與體育活動的意識的途徑
1.1 高校管理部門和體育教師在思想上對體質弱勢群體學生引起足夠關注
體質弱勢群體學生與健康體質的學生在身體素質與心理素質方面存在很大的差異化,這種差異極易化表現在他們在生活和學習及人際交往中態度上,在“一定”條件下易產生自卑等不好心理,這方面高校管理部門、心理指導教師、體育教師要在思想上有足夠的認識,對他們的表現要引起高度的重視,切實為弱勢群體學生的身心健康進行輔導,為他們的體育活動創造條件。高校黨委、學生處、團委等部門在這過程當中,充分發揮政治優勢,和體育教師在體育教學中共同做好體質弱勢群體學生在學習、生活、運動的思想工作。
1.2 走訪交流,加強心理指導,培養運動興趣
走訪是一種情感交流。體質弱勢群體學生有一部分對需求與渴望都刻意埋藏在內心,不愿過多的意吐露自己的心聲,有較強的心理防御,特別是在體育運動當中遇到什么問題,一般除了向自己的知己訴說。體質弱勢群體學生當中有部分學生生理方面有一定的缺陷,大多數的體育基礎比較差,當他們看著熱鬧非凡的體育運動場時,內心非常痛苦,逃避的心理促使他們遠離了體育運動場地。可以說心理因素的原因導致他們不敢參與其中,而不非身體上的。而心理因素包括自卑、膽怯、嫉妒等,因此,對體質弱勢學生進行科學的心理疏導就顯得非常重要。教師要用真摯的愛心、寬容的胸懷來真誠地對待體質弱勢群體學生這一群體,給予這一群體更多的情感呵護與幫助,最大程度地消除他們運動膽怯和自卑的心理,帶動與鼓舞他們科學鍛煉的勇氣,以正常的心態參與到體育鍛煉活動中來,從而幫助體質弱勢群體學生樹立運動鍛煉的信心,達到提升他們對體育運動的興趣。體育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進一步強化或有針對的對體質弱勢群體學生的思想教育,提高他們對體育活動鍛煉對自身有利的認知程度,理解體育鍛煉活動的價值,充分認識體育鍛煉對身體及心理的重要性,消除主觀上對體育運動的偏見。
1.3 加大宣傳力度
利用校園網絡、校報、宣傳海報、校園廣播等媒介,全時段全方位地宣傳體育鍛煉活動對身體健康、心理健康的促進功能,通過體育運動視頻、圖片、聲音等形式展現體育運動的魅力與運動員們努力拼搏向上的精神。運動不但能健身,還能塑造一個人的良好的品質提高道德修養,全放位的讓體質弱勢群體學生認知與理解體育鍛煉。
2? 提高體質弱勢群體學生的運動能力的措施
2.1 “以人為本”注重體質弱勢群體學生的主體意識
一切從實際出發,切切實實從體質弱勢群體學生的綜合的身體狀況、心理特征等現實情況入手,更好地完善對體育教學的改革創新,以學生體質弱勢群體的綜合身體素質全面發展為目標,通過體育教學的優化與完善在對體質弱勢群體學生的教學中有“普遍性”的。
2.2 完善體育課程體系,增設“適應性體育課”
“適應體育”一詞一般以Sherrill的定義較受特殊體育界的認同,適應體育是一種多樣性的綜合計劃,容包含了訓練游戲、韻律、運動、發展活動等針對單一個體的體育活動需要為主。是對無法參加正常體育鍛煉活動課程的體質弱勢群體學生有針對的的一門體育課程,能為有不同能力與興趣的學生們提供參與體育活動的項目與機會,所以體質弱勢群體學生可以和其他的同學一樣,在體育教學中有同等的運動練習。也可稱知區別對待以實際出發的特點,以據體質弱勢群體學生的具體身體狀況,來優化體育教學內容,選擇適當的科學的教學方法,合理適當的安排運動的負荷。適應性體育課程能根據體質弱勢群體學生自身體育學習中的實際困難,目標是通過優化學習途徑進而減少體育學習的障礙,最大限度的滿足每個學生可以接受的方式方法來進行教學,傳輸健身、養生以及保健康復的體育保健知識,強身健體,改善自身生理功能,更好的培養體育健身意識,養成良好的鍛煉習慣,提高社會工作、生活的適應能力,達到“終身體育”養成。高職院校體育課程中,還沒有單獨對體質弱勢群體學生開設“適應體育課程”,大多數院校對體質弱勢學生群體的政策為“免修”,要么跟班上課,學生基本都被老師邊緣化了。從適應性體育課程的內容與教學方法看針對體質弱勢群體學生開設是不錯的選項,這一課程對改善高職院校體質弱勢群體學生的體育教學與課外體育活動等具有積極的作用。
2.3 科學改進,優化教學方法
在體育教學過程中根據不同學生的特點或情況,有針對性地科學的制訂特殊的體育教學方法,特別是對于體質弱勢群體學生,除了常規的教學方法以外,更多的還應運用心理教學、鑒賞教學等方法。在對這一群體的體育教學上,體育教師在進行示范與指導的過程中,要求更科學、合理、實際。需要要付出更多的努力,相應的示范標準性與時間和難度等方面都要求更高。在語言上與情感的交流互動中更要有側重,更好地建立和諧美好的師生關系,把心理教學強化,更好地完善與提升學生良好的心理素質,作為一項長期的體育教學工作,提升他們的運動的自信心。促使他們更好的參與體育活動,通過體育鍛煉活動,培養其自信、堅強的心態,使其超越自我。
2.4 完善體育課程教學評價體系
完善體育教學評價過程中對體質弱勢群體要有一定的針對性,以實際的情況出發,對于健康體質學生在評價機制應有一定區分,不要千篇一律、不應該只看運動考試成績, 充分考慮評價的實際、科學合理。體育教學評價的制定是以體育教學這一目標為依據的,是對學生在教學活動的效果及學生的表現給予學生全面的測量、分析與評定的一個量變的過程。對體質弱勢群體學生的評價,要把活動過程中的量變作為評定重要依據,不能與健康體質學生評價相混同,不然在主觀上極易造成體質弱勢群體學生對評價標準不滿,對體育教師考試的公正性表示懷疑,進而導致他們喪失對體育學習積極性。注重體育活動的量變過程的發展性評價,它的重點是為了促進學生弱勢群體運動發展和參與覺悟性的評價,不僅重視學習的實際表現,更要注重他們學習過程的進步,這會對體質弱勢群體學生的體育學習與今后生活與工作有很大的幫助。
2.5 加強師資優化與培養
為了學校體育事業的發展,針對體質弱勢群體學生的體育教學的質量的提升,體育教師在教學觀念上要轉變,不能循規蹈矩,要不斷完善、提升自身業務水平,特別是在運動心理學知識、康復保健等理論知識,另方面在相關的保健技能進行培訓。院校也可引進這方面專業的理論與技能的專職教師,針對性地進行體質弱勢群體學生在體育教學方面及相關領域的研究。
2.6 提高體質弱勢群體學生體育活動的參與率
在體育教學活動與課外體育活動中要關注學生個體體質的差異,關注個體對運動不同需求,進而來確保每一個學生鍛煉受益。體育課程在安排上從學生的實際情況,充分注意學生們的身體條件、擅長的運動技能、運動項目的興趣愛好等多方面的差異化,根據學生差異來優化學習目標,完善考評的評價方法,來保證大多數體質弱勢學生基本能完成體育課程學習的目標,使之確保每個學生在體育學習中都能體驗收益的成功與快樂。因此,高職院校應積極組織體質弱勢群體學生的體育活動,使之更好、更多地參與課外體育鍛煉或競賽。在組織課內外體育鍛煉過程中,體育教師要做好教育引導工作,做好引路人,給予他們更多的指導與幫助,鼓勵他們,肯定他們在運動方面的每一點進步或提升,通過運動精神潛移默化地健全的心理世界并擁有健康體魄。學校在校運會或各種體育項目比賽中,應安排一定適合體弱勢學生參與的體育項目,為他們在運動方面搭建更多展示自我的平臺,使體質弱勢學生經過努力不斷提高自己身體素質與運動能力,體驗運動活動帶來的樂趣。
3? 完善體育教學設施與器械
高職院校中,為體制弱勢大學生的體育學習與課外體育活動提供便利,基本上都沒有能滿足體育弱勢群體的運動需求的專業場地和體育保健的器械,體育硬件的缺失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體質弱勢群體學生的體育活動與發展,對他們在校的身心健康、學習、運動等方面的發展造成一定的阻礙。建設或添加一些保健設施來有針對的滿足體質弱勢群體學生的鍛煉是學校的責任,也有利于高職院校的體育事業、學生們的身體健康更好地發展,更好地為體育弱勢群體學生的健康發展提供積極幫助,更好地提高他們的體質與心理健康水平。
參考文獻
[1] 呂晶紅,王漢臣.普通高校體質弱勢群體學生體育健康促進模式的探討[J].當代體育科技,2013(9):6-7.
[2] 張和平,何素艷,任晉軍.普通高校學生體質弱勢群體體育教學干預研究[J].武漢體育學院學報,2013(4):95-100.
[3] 劉彩綿.論高校如何利用體育教學對體質弱勢群體學生進行干預[J].當代體育科技,2016(27):75-76.
[4] 宋小鳳.高校體質弱勢群體健康促進策略探究[J].文體用品與科技,2015(10):140-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