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小燕 黃興裕 廖亞琴
摘? 要:本文運用文獻資料與邏輯演繹等方法,對鄉村振興背景下農村休閑體育的發展問題進行探討。鄉村振興發展戰略下結合農村特有的優勢,開發農村休閑體育項目具有重要作用和意義。研究表明,發展農村休閑體育有利于豐富農村群眾的業余生活、改善農村體育基礎設施、增加居民收入、提高居民生活品質、打造農村特色休閑體育。新時代農村休閑體育的發展應注重農村休閑體育與現代社會的發展,注重農村休閑體育與終身體育相結合,注重鄉村民俗體育與休閑體育融合發展。
關鍵詞:全民健身? 鄉村休閑體育? 產業開發
中圖分類號:G812? ?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 ?文章編號:2095-2813(2019)09(b)-0162-03
“鄉村振興”是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提出的國家戰略,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是新時代我國“三農”工作的中心任務。習近平總書記曾先后對鄉村振興戰略的目標、方針、要求和制度保障等做了系統闡述,為新時代做好“三農”工作和實施好鄉村振興戰略指明了方向。農村休閑體育是指在鄉村地理范圍內,利用鄉村的山川、田野、山莊、江河、湖泊等自然資源和人文資源,以城鄉人口為參與主體,開展球類、健步走、登山攀巖、漂流、垂釣等休閑體育活動[1]。農村休閑體育的發展將帶動鄉村體育產業、休閑產業和旅游等產業的融合發展,為鄉村振興的國家戰略提供助力。
1? 農村休閑體育對鄉村振興發展的影響及作用
1.1 利于豐富農村群眾業余生活
農村是我國人口最多的集聚地,農村人口是當前最需要幫扶發展的人群。鄉村振興是包括產業振興、人才振興、文化振興、生態振興、組織振興的全面振興,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總目標是農業農村現代化,總方針是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總要求是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制度保障是建立健全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如今,農民過去那種“日出而起,日落而歸;面朝黃土,背朝天”的生活方式逐漸發生著改變,生活中休閑時光劇增。以往農村人口受限于體育場所與設施而致使其休閑時光難以得到有效利用。近些年,農村休閑體育產業的發展不僅豐富了農村村民的業余生活,還增加了不少相應的硬件設施。加強體育旅游與文化、教育、健康、養老、農業、水利、林業、通用航空等產業的融合發展,培育一批復合型、特色化體育旅游產品[2],又能夠促進鄉村基礎設施的建設還能夠給村民增加經濟收入,穩定社會秩序,促進農村健康文明發展,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為實現我國一直提倡的增強國民體質健康,促進全民健身提供相應的設施條件。休閑體育產業的發展,帶動人們在茶余飯后進行體育鍛煉,同時還帶動民俗體育的發展和老年體育,引導廣大居民自發的組織積極參與到體育鍛煉中來。
1.2 利于改善農村體育基礎設施
農村體育設施的建設是保障我國農村廣大群眾的體育權利的基礎,是促進人全面發展的重要因素。農村村民的經濟收入水平相對較低,農村公共體育場所設施建設的資金投入有限,建設資金利用效率也不高建設模式相對單一。習近平總書記表示,要加大投入力度,創新投入方式,引導和鼓勵各類社會資本投入農村基礎設施建設。近年來,以農村地理環境為特色的鄉村旅游項目不斷興起,如攀巖、登山、越野、皮劃艇等運動項目,大多都是通過引進社會資金投入結合鄉村獨有的地形地貌等特點進行開發體育運動項目。農村休閑體育項目的開發不僅豐富了農村地區體育項目的開展,帶動當地居民積極參與體育鍛煉的興趣,為增強國民體質健康提供良好的條件而且還帶動了當地經濟、交通、通訊等發展。
1.3 利于增加居民收入和提高居民生活品質
隨著經濟的增長人們的價值觀念及主體意識得到很大的改變,人們也開始追求更高的生活品質。休閑時間增多為全民健身體育鍛煉提供了充裕的時間,在體育鍛煉中不僅可以增強居民體質健康,同時也可以促進社會交往,提升居民的生活品質。在農村,休閑體育項目逐步增多,其中也有許多簡單易行不太花費經濟的項目,如武術、跑步、廣場舞等,頗受廣大居民的熱愛。農村休閑體育的發展,不僅可以增強居民的體質健康而且還可以豐富人們的精神文化生活可謂是一舉兩得的效率。同時還可以改善農村的社會風貌,充分利用當地本土技術人才,培養農村青年促進當地居民就業,增加居民收入,改善農村居民生活品質。同時鄉村交通、商業、特色商品、飲食、文化旅游業也得到發展,促進農村由第一產業向第三產業服務業的發展,帶動農村經濟快速發展。
1.4 利于打造農村休閑特色體育
休閑體育作為一種高尚的文化現象,它不僅能夠改善人們的生活品質而且還能夠豐富人們的精神文化生活。農村有著農村特有的民俗、民風、民間文化,每個鄉村部落都有著一定的歷史淵源及體育民俗文化。農村休閑體育運動項目的開發,不僅可以帶動當地居民參與體育鍛煉的熱情而且還可以激發當地特有的體育項目的延傳發展。在農村有著城市所不具有的地理環境、地形、氣候等,農村休閑體育項目的開發絕大多數都會依據鄉村獨有的特色進行打造[3]。因此,農村休閑體育活動項目中的攀巖、登山、皮劃艇等鄉村戶外體育項目都是與大自然緊密相連。進入21世紀后,我國政府非常的重視全民健身運動的發展,制定和頒布了一系列的有關全民健身的條例,在全民健身背景下農村休閑體育項目及服務也在不斷的完善和發展,人們參與休閑體育運動項目的形式也更加的多樣化。
2? 農村休閑體育的發展
在現代信息化社會中,任何事物的發展都非常的快,農村休閑體育項目的發展也是如此,要想保證休閑體育運動項目持續發展運營下去必須緊跟時代發展的步伐。休閑體育運動項目必須與社會的智能化、信息化、數字化相結合,緊跟科學技術及社會生產力的發展。隨著我國人口老齡化的轉變,人們的終身體育意識也在不斷加強,我國仍是農業人口大國,農村人口基數大,在我國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決勝建成全面小康社會,最艱巨的任務在農村,最突出的短板也在農村。將終身體育與農村休閑體育發展結合不僅可以帶動農民參與體育鍛煉的積極性而且可以極大的提升農民的生活品質。鄉村不僅有著濃厚的鄉土風情,而且還擁有得天獨厚的原生態環境。將原有的民俗、傳統農業勞作與現代社會的休閑體育運動有機的結合一起,形成特有的鄉土風情的體育鍛煉項目。
2.1 促進農村休閑體育與現代社會共同發展
隨著社會經濟、科學技術及社會生產力的發展,人們的生活方式越來越豐富。同時隨著生活節奏的加快,使人們的精神壓力也越來越大。精神壓力的釋放促使休閑體育項目的發展,運動休閑特色小鎮是新時代產業化轉型的典范,其本質目的是想通過最小的空間資源來達到最優化的生產力布局[4]。科學技術以及經濟的發展,新的科學技術,一些現代化的科學管理手段的不斷出現,促使人們擁有了富裕的休閑時光和足夠的消費能力,人們對生活的品質要求也不斷的提高。運動休閑特色小鎮建設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要舉措[5],在運動休閑特色小鎮的實踐建設中資本的投入固然重要,但是人力資源的開發與管理同樣重要,這一點正如寧教授所言“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過程中,如果人的資本跟不上、技術跟不上、專業的人員跟不上,供給的效果將大打折扣[6]”。鄉村休閑體育項目必須與現代社會共同發展迎合當今社會人們的需求,休閑體育逐漸的成為我國城市居民的一種時尚活動項目的追求。參加休閑體育運動不僅可促進參與人群的身體健康,還可以促進他們的心理健康,同時對農村社會的精神文明建設具有更重要作用。
2.2 促進農村休閑體育與終身體育相結合
終身體育是我國體育改革的一個重要思想,發展到現在,人們逐漸的樹立起“終身體育”的意識和觀念。終身體育思想的形成對社會體育的功能、社會經濟的發展和人們生活方式有著積極的推進作用。休閑體育運動項目是一種健康、科學、文明的運動方式,它有著獨有的自由性、自主性。休閑體育運動項目的自主性人們可以依據年齡及自身的需要選擇不同的休閑體育運動項目并堅持體育鍛煉,終身體育思想是讓人們在各個不同階段都堅持參加體育鍛煉,并達到身心健康、愉悅的最佳目標。通過體育鍛煉不僅可以身體受益而且還可以使人們的身心得到愉悅、放松。鄉村休閑體育運動項目不僅可以帶動廣大的鄉村居民積極參與體育鍛煉而且還可以帶動農村居民樹立起終身體育的思想觀念。
2.3 推進鄉村民俗體育與休閑體育融合發展
農村有著濃厚的鄉土風情,還擁有得天獨厚的原生態環境。農村休閑體育的發展將堅持以科學可持續的發展方式,營造綠色、協調、共享的經濟發展格局[7]。農村休閑體育的建設必須堅持生態優先發展的理念,絕不以破壞生態環境為代價換取經濟的發展,將原有的民俗、傳統農業勞作與現代社會的休閑體育運動結合在一起,形成與在城市中健身房所不能體會到的鄉土風情勞動的鍛煉。鄉村民俗休閑體育不僅能夠繼承民族的傳統體育項目而且還能滿足現代都市居民的身心需求。這必然會吸引更多的都市居民參與到鄉村休閑體育活動項目中來,利用鄉村本有的鄉土文化與民俗活動的開展還能夠提升個人的文化素養,同時還可以激發當地居民更好的繼承和開發更多的民俗體育活動項目。
3? 結語
農村休閑體育不僅能夠滿足當今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需要,而且對我國一直提倡的全民健身及終身體育鍛煉的開展提供條件。在農村開發休閑體育運動項目,對增加鄉村居民經濟收入,改善農村社會風貌提供條件。農村休閑體育項目的建設對促進鄉村振興發展農村產業經濟轉型提供機遇,為解決“三農”問題提供新思路。農村產業和新技術聯合發展在保持原有的“農村文化特色”與休閑運動項目融合,推進鄉村振興背景下休閑體育的發展。
參考文獻
[1] 王曉剛,邵雪梅.產業耦合視角下我國西部地區農村休閑體育資源開發研究[J].首都體育學院學報,2018,30(6):526-531.
[2] 何祖星,夏貴霞.運動休閑產業與旅游產業融合發展研究[J].西安體育學院學報,2015(6):685-689.
[3] 王景新,支曉娟.中國鄉村振興及其地域空間重構——特色小鎮與美麗鄉村同建振興鄉村的案例、經驗及未來[J].南京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8(2):17-26.
[4] 周曉虹.產業轉型與文化再造:特色小鎮的創建路徑[J].南京社會科學,2017(4):12-19.
[5] 熊祿全,張玲燕,孔慶波.農村公共體育服務供給側改革治理的內在需求與路徑導向[J].體育科學,2018(4):22-36.
[6] 任紫.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優化勞動力配置提高全要素生產率[N].中國勞動保障報,2016-01-09.
[7] 倪震,劉連發.鄉村振興與地域空間重構:運動休閑特色小鎮建設的經驗與未來[J].體育與科學,2018,39(5):56-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