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亞鋒
摘? 要:功能性力量訓練近兩年來是體能方向研究的熱點之一,本文通過在知網搜索關鍵字“功能性力量訓練”共下載2013—2018年期刊論文和碩博論文50余篇,選取了20篇有代表性的論文進行了文獻梳理。結果表明,我國功能性力量訓練主要集中在傳統力量訓練和功能性力量訓練的實證對比研究,尤其是2018年研究數量頗多,而對于功能性力量訓練的內涵、分類、方法以及二者的區別相對較少。本文主要對有關兩者的比較和對比實證研究進行了文獻綜述。
關鍵詞:傳統力量訓練? 功能性力量訓練? 實證研究
中圖分類號:G80? ? ?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 ?文章編號:2095-2813(2019)09(b)-0191-03
Abstract:Functional strength training has been one of the hot topics in the research on physical fitness in the past two years. By searching the keyword "functional strength training" on CNKI, more than 60 journal papers and master and doctoral papers from 2013 to 2018 were downloaded, and 20 representative papers were selected for literature review. The results show that functional strength training in China mainly focuses on the empirical comparative studies of traditional strength training and functional strength training, especially in 2018. There are a large number of studies, but there are relatively few differences in the connotation, classification, method and the two aspects of functional strength training. The following part mainly reviews the literature on the comparison and comparative empirical research between the two.
Key Words: Traditional strength training; Functional strength training; The empirical research
隨著近兩年來我國對功能性力量訓練的研究日益增多,而文獻綜述是研究的第一步,本文主要通過文獻法對有關功能性力量訓練且具有代表性的文章進行文獻綜述,旨在為今后的研究提供一個關于功能性力量訓練的研究進展。
1? 國內關于功能性力量訓練的文獻綜述
1.1 功能性力量訓練的概念
Gary是第一個提出“功能性力量訓練”的人,他認為人的運動是一個“動力鏈”主張“功能性力量訓練”并非是身體一個部位的訓練,而是神經系統以及小肌肉群的訓練。Boyle將功能性力量訓練解釋為:人體是在非穩定狀態下進行運動的,不穩定狀態會讓人體力量難以順暢發揮,利用身體協調整體的練習,可以提高平衡穩定以及身體控制能力,以此為根基提高力量輸出率,所以功能性力量訓練應包含平衡、穩定、機體感受器的訓練。
我國學者劉洪燕指出功能性力量訓練是在神經調節這作用下,通過肌肉的不斷收縮來獲得身體在運動中保持平衡的力量,它包括了核心力量和穩定性的練習。馬德明指出,功能訓練是一種為提高運動的能力,通過加強核心區力量的訓練,使神經肌肉系統變得更加靈活的練習方法。對動作的控制力和精確性有很好的訓練效果,對動作結構的整體性和動作感覺進行訓練,不針對某一塊肌肉或者某個肌肉群。筆者也認同以上學者對功能性力量訓練概念的界定。
1.2 傳統力量訓練、功能性力量訓練二者的比較研究
郭廣越于2013年主要從來源、理念、機制以及訓練學理論這幾個方面對傳統力量訓練、功能性力量訓練來探討二者之間的異同性和協同性。研究結果主要顯示,傳統力量訓練是在相對穩定狀態下對身體單一的肌肉進行力量訓練,功能性力量訓練是強化深層肌肉群來提高機體在不穩定的情況下力量傳遞和組合的能力;二者都有各自的優缺點,協調好二者從而來提高訓練效果。于2018年周子翔也簡單展開了傳統力量訓練、功能性力量訓練的研究。同年,劉瑞東、劉建秀等人運用下肢生物力學、FMS和運動能力測試實施了功能性力量訓練的實證對比研究并表明傳統力量訓練不容替代尤其是在肌肉力量、爆發力、平衡能力的訓練上。由此,我們在力量練習時,需要充分思考傳統力量訓練與功能性力量訓練的不同訓練效果從而有選擇的進行訓練。
綜上,有關傳統力量訓練與功能性訓練二者的對比研究相對較少。郭廣越的研究更加有層次感,框架清晰,主要對傳統力量訓練與功能性力量訓練的來源、機制、理念進行了細致研究。在機制方面,我們是不是可以大膽提出假設,從生物力學和心理學、運動康復的角度對二者進行研究,甚至是從人體科學的視角去解析哪種更貼合機體的運動方式。
1.3 功能性力量訓練結合各運動項目的研究
2018年王勝杰于展開了功能性力量訓練對足球射門力量的影響實驗并研究了功能性力量訓練方法的分類、特點及原則。
筆者也持這一觀點,傳統力量訓練這種在相對穩定的環境下進行的訓練,在激烈的運動中尤其是足球對抗下顯得有些不足,而功能性力量訓練的意義恰是如此,因而結合功能性力量訓練的技術訓練顯然已成為大的趨勢,對于足球運動員的體能也是如此,加入功能性力量訓練,才能更好地應對瞬息萬變的賽場。
同年鞠里就功能性力量訓練對體育類高校跳遠運動員專項力量的影響展開了研究。與王勝杰類似,運用傳統和功能的方法分別對兩組實驗對象的上肢和胸、核心部位、下肢和髖均進行了訓練,最后主要對專項最大力量,專項快速力量,專項反應力量相應的指標進行測試并收集數據最后進行了細致的分析。
同樣功能性力量訓練與傳統力量訓練的側重點不同,傳統力量訓練更傾向于訓練運動員大肌肉群的力量,進而在專項最大力量、專項快速力量的訓練效果上影響也較大;相反,功能性力量訓練更加注重運動員運動鏈、穩定性以及整體性的訓練效果,因此對專項反應力量的影響較大。給出建議在以后的運動訓練中,要將功能性訓練和傳統力量訓練相結合起來,才能達到提升運動成績的效果。
2013年時圣穩展開了功能性力量訓練對羽毛球殺球速度的研究。2016年,楊飛主要對功能性力量訓練對體育專業學生跨欄技術和成績的影響做了實驗研究。通過二維攝影的方法,我認為更有說服力。分析了功能性力量訓練對身體素質的影響包括對力量的影響、對身體柔韌的影響;功能性力量訓練對跨欄技術的影響;功能性力量訓練跨欄成績的影響。同年孫磊進行了功能性力量對青少年排球運動員體能影響的實證研究,與鞠里的研究與孫磊相似,也是通過訓練采集相關數據主要對青少年運動員的身體形態,身體素質和身體機能進行對比分析。時隔兩年徐建于2018年就功能性力量對排球專項快速移動的影響做了實證研究,同樣采用的是前側和后側實驗數據最后整理進行兩個實驗的分析。王騰銳從功能性力量訓練和傳統力量訓練的比較實驗中分析該對男子籃球運動員投籃命中率的影響并給出了結論。施良也對功能性力量訓練對初中生百米成績的影響實施了探討。王嘯展開了標準舞運動員靈敏素質實驗研究,同樣對足球U13青少年的速度靈敏力量進行了實證研究。
綜上所訴,近年來對功能性力量訓練對其他運動項目的影響研究頗多,是一個熱門,尤其是18屆,成為學校畢業論文的一個較熱選題。居多實驗較多的采用對比性的實證實驗,分成兩個組,一個組運用功能性力量訓練,則另外一組運用傳統的力量訓練。對所測的兩組數據進行仔細的分析,從而得出結論,大部分學者認為采取兩者結合的方式最佳,但對如何結合,具體的比例并沒有實證研究和假說;對于功能性力量訓練帶來的好處無可厚非,這是已經被證實的,但傳統力量訓練所占據的一席之地也很明顯,我更認為,傳統力量訓練是基礎,是一個不可撼動的平臺,功能性力量訓練只有在這么一個憨實的平臺上才能更好的取得訓練效果。同樣的,這也給我們的選題提供了很好的依據,我們可以模仿與學習,就目前來看,對于足球基本技術的研究相對較少,有過對足球正腳背的研究,換句話說,對于足球傳球的研究還較少,例如長傳,腳內側傳球等,我覺得都可以作為今后研究的選題??傊驹谇叭说幕A上進行研究和學習是一種很好的方法。
1.4 其他的功能性力量訓練研究
2011年,季磊向我們詳細的闡述了現有常用的四種(懸吊、振動力量、核心力量、本體感覺功能訓練)功能性力量訓練的手段,并簡單對功能性力量訓練的概念、機制、理論等做了簡單的陳述。研究主要認為,該訓練目的是為了提高機體整體肌肉的工作能力和效率,提高機體力量傳遞、組合和控制能力。2013年,龍斌科學的研究了功能性訓練的內涵,主要揭示了功能性力量訓練應有的價值,從哲學視角分析了功能性力量訓練基本的特征,對該訓練的動作設計該如何練習和組織提供了一個簡單的指導。2015年,李筍男等研究了功能性訓練的分類。把功能訓練體系按功能訓練體系橫向、功能動作系統、功能訓練系統、功能動作練習方式進行細分。張建華對功能訓練進行了反思并且以功能訓練的研究進展為基礎,總結概括出了3個理念:一是注重訓練動作而不是肌肉,二是強調多動作的結合訓練;三是注重動力鏈和重視“弱鏈”的訓練效應。目的是通過全身的多關節多肌群共同訓練的動作練習。董德龍等人對振動、核心、功能性訓練三者進行了分析和比較,研究認為振動力量、核心力量是功能性力量訓練的下位概念,二者是功能性力量訓練的兩種訓練形式。宋娜梅等人針對多項運動項目的測試數據以此來分析三者的關系(最大力量、快速力量、功能性力量)。張春合、蔡瑞偉從一個新的角度(專項能力形成)對功能力量訓練展開了思考。
2? 結論
關于概念的界定,筆者更贊同我國兩位學者的觀點。本文主要梳理了有關功能性力量訓練的核心論文和期刊論文,研究發現多聚焦于結合項目的研究,例如結合足球正腳背射門進行對比實證研究,由此清晰的可以看出,未來進行對比研究時可采用其他的基本技術或者項目進行研究,例如結合長傳將二者進行功能性力量訓練和傳統訓練的實驗研究,這為我們以后的選題提供了很清楚的思路,結合每個具體項目,可以研究很多的對比實驗。就像前面我所陳述的那樣,大部分筆者一致認為要二者結合使用訓練效果可以達到最佳,但是學界目前并沒有研究出一個具體的比例或者說一個模式,這其中的量化值得我們大家去思考。
3? 研究展望
從3個方面給出建議:一是結合筆者的專項(或熟悉的運動項目),大到一個運動項目,小到一個運動項目的一個基本動作技術,進行二者的對比實證研究;二是在功能性力量訓練和傳統力量訓練的比較研究中,在研究二者的機制時選擇性的從心理學、生物力學、運動人體科學,甚至是運動康復的視角下進行研究。最后一個也是筆者認為最值得研究的就是功能性力量訓練和傳統力量訓練的最佳訓練比重。
參考文獻
[1] 郭廣越.傳統力量訓練與功能性力量訓練的對比研究[D].河南大學,2013.
[2] 張春合,蔡端偉.功能性力量訓練的理性思考[J].體育學刊,2013,20(1):98-103.
[3] 季磊.功能性力量訓練的實質及其訓練方法探析——基于懸吊訓練、振動力量訓練、核心力量訓練、本體感覺功能訓練[J].南京體育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11,10(2):73-75.
[4] 王嘯.功能性力量訓練對標準舞優秀運動員靈敏素質的影響實驗研究[D].北京體育大學,2018.
[5] 施良.功能性力量訓練對初中生百米成績的影響研究[D].南京師范大學,2018.
[6] 王騰銳.功能性力量訓練對男子籃球運動員投籃命中率影響的實證研究[D].吉林大學,2016.
[7] 徐建沖.功能性力量對排球專項學生快速變向移動能力影響的實證研究[D].北京體育大學,2018.
[8] 孫磊.功能性力量訓練對青少年女子排球運動員體能影響的實證研究[D].吉林大學,2016.
[9] 王勝杰.功能性力量訓練對提高正腳背射門力量的實驗研究[D].寧波大學,2018.
[10]楊飛.功能性力量訓練對體育專業學生跨欄技術和成績影響的實驗研究[D].云南師范大學,2016.
[11]時圣穩.功能性力量訓練對羽毛球運動員殺球速度的影響[D].北京體育大學,2013.
[12]蘇哿.功能性力量訓練對足球U13青少年速度、靈敏、力量素質影響的研究[D].云南師范大學,2018.
[13]劉凱.功能性力量訓練與傳統力量訓練的比較[J].科技信息,2012(22):263.
[14]劉瑞東,劉建秀,李慶.功能性與傳統力量訓練的訓練效果比較研究——基于下肢運動生物力學、FMS和運動能力測試[J].武漢體育學院學報,2018,52(5).
[15]張建華,孫璞,楊國慶.功能訓練的反思[J].天津體育學院學報,2012,27(5):208-410.
[16]李筍南,齊光濤,宋陸陸,等.功能訓練體系分類研究[J].成都體育學院學報,2015,41(2):75-80.
[17]董德龍,王衛星,梁建平.振動、核心及功能性力量訓練的認識[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10,33(5):105-109.
[18]宋娜梅,崔鑫,李冰瓊.最大力量與快速力量、功能性力量之間的實證探究——基于不同運動項目的測試[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18,41(2):109-114.
[19]龍斌,李丹陽.功能性訓練的科學內涵[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13,47(2):72-76.
[20]鞠里.功能性力量訓練對體育類高校跳遠運動員專項力量影響的研究[D].武漢體育學院,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