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心瑀 張亨
摘? 要:近年來,我國先后出臺了一系列支持體育產業發展的政策,明確表示競賽表演業和體育傳媒業等將成為我國發展的重點行業,為體育產業的優化升級、吸引社會資本參與以及推進體育事業的發展起到了強心劑的作用,極大的推動了我國體育類綜藝節目的發展。文章運用文獻資料法、個案研究法對《這!就是灌籃》節目進行深入剖析。通過對《這!就是灌籃》節目的深入解讀來探析我國體育類綜藝節目的應用思維及價值。目前,我國體育類綜藝節目應用思維存著同質化、專業與娛樂失衡以及圈層化特質明顯等問題,相比之下《這!就是灌籃》節目的成功之處在于順應時代、線上線下結合、專業性與娛樂性深度融合以及受眾群體定位準確,同時具有社會、文化和教育的傳播價值。
關鍵詞:《這就是灌籃》? 體育類綜藝? 傳播價值? 應用思維
中圖分類號:G80? ? ?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 ?文章編號:2095-2813(2019)09(b)-0207-03
現代體育文化的傳播、全民運動思想的蔓延、消費者對健康休閑理念的追求、媒體市場的宣傳與助推以及“奧運”概念的催動,都是體育綜藝節目發展的條件[1]。近些年,我國體育類綜藝節目的數量發生了爆炸式的增長。但不盡人意的是,由于體育類綜藝節目的專業性較強、受眾范圍低等因素,目前存在的現象級節目屈指可數。筆者擬總結當下我國體育類綜藝應用思維方面存在的局限性,以及《這!就是灌籃》節目的應用思維,以揭示我國體育類綜藝節目的價值及發展趨勢。
1? “體育類綜藝”概念簡述
1.1 體育類綜藝的概念
目前,因為體育類綜藝節目、體育真人秀節目、競技類真人秀節目等在定義上并沒有清晰的定義區分,并且體育類綜藝節目尚且未被作為一個單獨的節目類型被列出。不論是在學術界或是體育界,至今尚沒有對“體育類綜藝節目”權威且準確的定義。但在近些年的學術研究成果中,對于同一類型的節目卻被定義的五花八門,例如“體育類綜藝節目”“體育真人秀節目”“競技類真人秀”等。本文將“體育類綜藝節目”定義為以體育元素為核心內容,通過聲音、圖像、字幕等多元化方式向觀眾傳播信息,同時兼具專業性與娛樂性為一體的綜藝節目。這一定義的體育類綜藝節目,相比于座談式節目,更強調體育的趣味性、競技性、互動參與性以及觀賞性。
1.2 《這!就是灌籃》節目概述
《這!就是灌籃》是由浙江衛視、優酷以及天貓聯合出品一檔以中國三人籃球為核心的體育類綜藝節目。節目于2018年8月25日播出,共12期,每期平均時長90min。由周杰倫、李易峰、林書豪/易建聯(后期由于林書豪參加美國籃球職業聯賽,由易建聯代替其領隊職位)、郭艾倫擔任四大領隊,其中周杰倫與林書豪/易建聯成立“J-TEAM”戰隊,李易峰與郭艾倫成立“龍騎士”戰隊。起初,有來自全國不同年齡、職業、身份的160位熱愛籃球的青少年,通過半場“1V1”和“3V3”的賽制進行對戰,由四大領隊決定選手去留,經過層層選拔后剩余12人進入總決賽,最終李易峰、郭艾倫的“龍騎士”戰隊獲得總冠軍。截至2018年11月30日,《這!就是灌籃》優酷播放量13.4億,豆瓣評分8.3,不僅達到了優酷預期的頂級綜藝節目的流量,也打破了優酷綜藝付費用戶的記錄,成為近期口碑、播放量均較為突出的體育類綜藝節目代表。
2? 我國體育類綜藝節目的分類
2.1 大眾體育類
大眾體育類節目核心是以素人為參賽選手,在挑戰中設置多種多樣的關卡,順利通關者將會獲得節目組頒發的獎勵。例如2008年借著北京奧運會舉辦帶來的體育熱潮,各大衛視大量涌現出此類以群眾體育為特征的節目。其中,“闖關類”節目居多,如浙江衛視《沖關我最棒》、湖南衛視《智勇大沖關》等。由于節目類型同質化、后期剪輯低俗化等原因受到政策限制后而數量減少。但目前這類節目在個別二、三線衛視依然存在,尤其隨著以游樂場為代表的文旅地產發展火熱后,此類項目會與節目深度綁定。
2.2 娛樂體育類
娛樂體育類節目通常將體育自身的游戲屬性放大,使游戲與娛樂結合在體育運動的對抗中。例如浙江衛視《來吧!冠軍》即是近些年此類綜藝鮮有的成功之作,其每期的運動項目不同,邀請在該項目中具有代表性的運動員或教練,與明星進行具有綜藝性的比賽對抗。
2.3 體育真人秀類
此類節目是將一種或多種運動項目結合在一場競技比賽中,或是邀請非體育界明星挑戰一項運動項目的體育真人秀形式。例如深圳衛視的競速真人秀《極速前進》以及江蘇衛視打造的國內首檔明星跳水類節目《星跳水立方》等。
3? 《這!就是灌籃》節目的傳播價值
3.1 社會價值
《這!就是灌籃》節目,一方面,傳達出追逐夢想、不服輸、團隊合作、自信敢拼等積極正面的價值觀,引導觀眾自信、努力、進取,腳踏實地為自己的夢想而奮斗,無疑是富有創新精神的社會體育文化載體。另一方面,節目將籃球競技運動比賽與綜藝元素相融合,拉近了受眾與競技體育的距離,同時擴大了三人籃球項目的傳播力,是競技體育類綜藝節目的創新嘗試。
3.2 文化價值
黨的十九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曾多次在講話中強調文化自信,指出“我們要堅持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最根本的還有一個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2]”。《這!就是灌籃》用競技體育精神彰顯高級的文化自信。表面上《這!就是灌籃》節目的播出助推我國三人籃球項目的影響力。而更重要的是,通過參與籃球運動展現我國當代青少年公平競爭、團結協作、積極拼搏的文化內涵,為社會大眾傳播正能量。
3.3 教育價值
競技體育中包含的奮斗、血汗、朝氣以及不氣餒等元素,都為體育類綜藝提供了豐富的素材。《這!就是灌籃》弱化做秀的成分,重點突出競技體育的精神與籃球運動的魅力,展現當代青少年健康、陽光、自信的良好形象。同時,透過球員身上的優秀品質,讓每個人看到自己身上的影子,鼓勵青少年頑強拼搏,實現自我價值。由此可見,體育類綜藝節目中展現出運動員在比賽中不懼困難和敢于突破紀錄的體育精神,潛移默化的影響著人們對體育的認知[3]。
4? 我國體育類綜藝節目應用思維的局限性
4.1 節目類型同質化嚴重,缺乏品牌創新
同質化是指同一大類中不同品牌的商品在性能、外觀甚至營銷手段上相互模仿,以至逐漸趨同的現象[4]。綜藝節目同質化,是目前行業內普遍存在的問題,在體育類綜藝節目中也不例外。每逢重大世界級體育賽事時,各大平臺爭相模仿,于是出現體育類綜藝節目借勢傳播的現象。例如2008北京奧運會的舉辦,體育沖關類綜藝迅速走紅,衛視、地方頻道集中上線多檔“沖關”題材的同類型節目。盡管某些節目短期內創造出了優秀的收視率以及商業價值,但由于節目題材相近、形式單調以及內容簡單的問題存在,長期以往觀眾審美疲勞,導致節目播放到后期逐漸淪落到無人問津甚至停播的窘況。
4.2 體育與綜藝失衡,娛樂性大于專業性
體育類綜藝節目,歸根結蒂是體育與綜藝融合的產物,節目穩定的關鍵即在于二者關系的平衡。單一的體育競技難以適應綜藝豐富的劇情,但過多的設計娛樂元素又降低了體育的專業性。因此,一款體育類綜藝節目成功與否的關鍵即在于“專業”與“娛樂”的比重分配。一方面,我國體育類綜藝節目大多數采用“明星+”陣容,目的是在專業的競技內容之外增添節目的娛樂性和知名度。另一方面,明星的體育專業有限與專業運動員的差距過大,導致節目中的運動競技環節不夠具有吸引力。例如東方衛視的一檔籃球真人秀——《星球者聯盟》,僅僅播出8期就草草收官。通過研究得出,這款節目失敗的關鍵即在于節目中的真人秀成分過多而關于籃球的專業性內容過少。因此,當體育與競技的內容淪為綜藝劇情中情感的附屬品,節目內容過于綜藝化將喪失運動的競技魅力。
4.3 圈層化特質明顯,限制受眾群體
近些年,體育類綜藝節目的出現,將具有相同愛好某一運動項目的人群聚集在一起。受眾通過新媒體平臺將自己喜歡和關注的內容傳播給外界,吸引更多具有相同愛好的受眾,從而形成了現如今高度同質化的圈層。以浙江衛視為例,從2008年第一款室外益智健體類的《我愛北京奧運會》,到2013年明星跳水類的《中國星跳躍》,再到2016年足球少年養成類的《綠茵繼承者》等特定受眾人群的垂直類體育綜藝節目,直至2018年推出的《這!就是灌籃》以素人為選拔對象的體育競技類綜藝。浙江衛視在體育類綜藝節目的表現形式不斷創新與完善;內容形式從初期素人競賽,逐漸向明星嘉賓或體育明星為主體的互動演變。當制作團隊對綜藝內容不斷完善的過程中,體育類綜藝節目的圈層化特質逐漸加深,體育項目之間的圈層劃分也隨之再細化、再垂直。盡管圈層化發展可以使節目內容的開發更加具有針對性,但是對受眾群體也產生了限制的弊端。
5? 《這!就是灌籃》的應用思維
5.1 順應時代潮流,助推中國三人籃球項目發展
2018年,對于中國的三人籃球項目來說是非同凡響的一年。首先,三人籃球項目在國家提倡、全民參與下的背景下迅猛發展,吸引社會力量的踴躍參與,各級別賽事層出不窮,全面開花;其次,在比賽競技方面,三人籃球首次在雅加達亞運會成為正式比賽項目,中國男、女隊雙雙奪冠,各級別的世界積分排名,中國共拿到5項第一,可謂名利雙收。《這!就是灌籃》節目,以三人籃球項目為基本核心,與娛樂真人秀進行深度融合。同時,中國籃球協會為贏得決賽勝利的球隊提供國際化比賽的機會。
5.2 線上線下充分結合,擴大節目影響力
線上與線下的完美結合是《這!就是灌籃》節目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在線上,優酷視頻平臺播出的同時,借助微博、微信等新媒體平臺的宣傳與推廣。調查數據顯示,截止2018年11月30日,《這!就是灌籃》優酷播放量13.4億,豆瓣評分為8.3;新浪微博#這就是灌籃#互動話題指數閱讀量為42.2億,討論為1048.3萬,相關話題69個,相關子話題累積閱讀量超60億次;此外,《這!就是灌籃》在優酷同時上線了四檔相關的節目,分別是:《灌籃勾勾手》《灌籃吧兄弟紀錄片》《灌籃燃新番》和《灌籃On Fire》,并且在優酷平臺每周還有球員MVP榜投票以及互動活動。在線下,2018年9月中旬,借著《這就是灌籃》開播以來的火爆和話題熱度,優酷和天貓一起與專業賽制機構合作舉辦了兩個線下賽事,分別是街頭派的“斗到底”籃球3X3城市爭霸賽以及校園派的“生為強者”中國大學生3X3籃球聯賽。《這!就是灌籃》節目通過線上線下相結合的傳播方式,將這股籃球熱潮變成了一個皆可參與的全民運動,引入不同類別的人群對于賽事的關注,充分擴大了節目的影響力。
5.3 專業性與娛樂性深度融合,打造競技真人秀精品節目
在體育競技類節目中,體育的專業程度與綜藝的娛樂程度之間經常處于顧此失彼的狀態。即節目內容依靠綜藝的娛樂性滿足觀眾,缺乏競技體育的真實性與刺激性,嚴重背離了體育類競技節目的宗旨[5]。《這!就是灌籃》節目在體育專業性方面有以下三點最為突出:第一,從領隊采用“明星+職業球員”的組合,選手也都是籃球界具有一定影響力的人物,既有號召力又兼具專業性;第二,節目采用三人籃球的競賽方式,地板、籃筐以及積分系統等賽事器材上采取專業級的標準,同時,專業的裁判、具有感染力的現場解說等元素都表現出節目對籃球競技規則和文化尊重;第三,在節目中適時的插入籃球規則的科普,提高受眾對籃球的專業程度。此外,四位領隊幽默的個性及風趣的語言,緩解激烈比賽中的緊張氛圍,以及制作團隊在賽制和流程中的綜藝化的處理,如利用不同的主題減少賽事的枯燥感,增強參賽選手和觀眾的刺激感等,都提高了節目綜藝的娛樂性。
5.4 準確定位受眾群體,突破圈層傳播
《這!就是灌籃》節目正式錄制前期,制作團隊曾經做過一個將近1萬人的用戶調研報告,結果顯示,籃球這個題材的原始受眾群與綜藝節目的受眾群高度吻合,因此,節目準確將受眾定位在體育人群。《這!就是灌籃》突破了觀眾圈層,準確定位兩個不同的受眾群體:首先,節目不僅針對喜愛籃球并對籃球專項知識有一定基礎的男生;其次,展現球員真實生活,吸引女性觀眾。因此,準確的定位體現在將籃球主題的專業性與觀賞性充分結合,從而實現受眾圈層的突破,使該節目得到更加廣泛以及大眾化的關注。
6? 結語
一直以來,大眾對于體育類綜藝節目存在著體育專業性強或過度娛樂化、節目類型千篇一律等刻板印象,認為體育類綜藝節目很難平衡“體育”的專業性與“娛樂”的綜藝性之間的關系。《這!就是灌籃》節目在體現體育的專業性與綜藝的娛樂性的同時,將看似小眾的體育類綜藝節目創辦為大眾喜愛的體育精品節目,同時也有著自己獨特的傳播價值導向[6]。本文系統梳理了當下我國體育類綜藝節目應用思維的局限性,總結出其整體的發展狀況與存在的不足。具體表現在:節目類型同質化、體育與綜藝比例失衡以及圈層化特質嚴重。此外,全面分析《這!就是灌籃》節目的應用思維,從時代背景、營銷方式、專業與娛樂的融合以及受眾定位四個維度對該節目進行了較為系統的闡述,并探索出節目的創新成功對我國體育類綜藝節目的發展所帶來的一些啟示。《這!就是灌籃》節目的應用思維,為體育類綜藝節目突破目前發展的“瓶頸”期,提供了一種寶貴的借鑒思路。
參考文獻
[1] 左為東,高嵩.大型競技賽事熱潮下中國體育綜藝節目發展狀況研究[J].浙江體育科學,2018,40(5):22-25.
[2] 賈瑞欣.文化綜藝節目《朗讀者》的創新與成功之道[J].今傳媒,2017(25):113.
[3] 鄭委.淺析體育綜藝節目《體育人間》的社會價值[J].湖北科技學院學報,2014,34(10):224-225.
[4] 吳毅.國內電視綜藝節目的同質化發展探析[J].電視研究,2013(7):58-59.
[5] 楊德君.電視綜藝節目在推動專業體育平民化上的實踐——以《來吧!冠軍》為例[J].當代電視,2018(4):22-23.
[6] 王春順.新時代傳媒背景下大眾體育生活方式嬗變研究[J].體育文化導刊,2018(5):4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