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_貴州日報當代融媒體記者 / 江婷婷
黔南州地區生產總值從1949年的7001萬元提高到2018年的1313.46億元。“生態之州、幸福黔南”正加快建設。
70年,黔南大地,滄桑巨變。從刀耕火種,到現代山地特色高效農業“接二連三”;從手工作坊,到“三線”建設奠定基礎,新型工業化體系日臻完善;從封閉落后,到建設大西南商貿物流樞紐,主動融入“一帶一路”……全州地區生產總值從1949年的7001萬元,增長到2018年的1313.46億元。
回顧來時路,黔南各族干部群眾艱辛奮斗、銳意進取,一個個歷史性的成就在這里誕生,一次次華麗的蛻變在這里出現。展望未來路,黔南將搶抓“一帶一路”新機遇,堅決抓好脫貧攻堅和生態保護兩大底線任務,加快建設“生態之州、幸福黔南”。
噴漆、電焊、折彎……在貴州云和專用汽車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云和汽車)生產車間,工人們正加足馬力,全力生產。云和汽車總經理助理楊衛東告訴記者,公司設有自卸車、混凝土攪拌車、可卸式垃圾車3條生產線,專用車年生產能力可達4000—6000輛。
“云和汽車是都勻市綠茵湖區重點引進的項目,截至目前,園區已初步形成機械裝備制造、綠色食品、新型建材、商貿服務等主導產業,入駐企業共68家,其中工業企業42家。”據綠茵湖產業園區專職副書記吳幫軍介紹,2017年園區完成工業總產值61.96億元。
貴州芭田是深圳芭田生態工程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芭田股份)的全資子公司,于2012年6月在甕安縣實施磷化工循環經濟生態產業項目,是貴州省“四個一體化”重點項目,也是甕安磷化工循環經濟生態產業園重點建設“煤電磷”資源一體化項目。目前,貴州芭田已成為芭田股份規模大、現代化程度高的生產基地,這里承載了芭田股份多個募投項目的建設與生產。
如今在黔南,長順高礦重工、惠水味莼園食品工業園、龍里華潤雪花啤酒等一批億元乃至數十億元級的企業相繼投產,威遠、長田等鄉鎮如今變成了繁忙的工業園區;惠水縣百鳥河成為全省獨樹一幟的數字小鎮;龍里快遞物流園區為全省的工農業、物流產業、醫藥產業提供了強大的信息流通服務。
黔南州委副書記、州長吳勝華表示,為著力推動高品質發展,黔南州堅定不移地走新型工業化發展道路,千方百計地推進項目建設、園區建設、民營經濟建設和“千企改造”工程建設,形成了產業園區蓬勃發展、裝備制造業快速發展、醫藥產業初步形成、冶金行業持續發展、建材行業形成支柱、化工行業強力支撐、大數據產業集群快速形成、能源產業持續發力的良好格局。
以工業和實體經濟的跨越發展支撐黔南經濟脫胎換骨和同步全面小康。數據顯示,黔南州地區生產總值從1949年的7001萬元,飛速發展到2018年的1313.46億元。人均GDP由1949年的46元增加到2018年的39965元,年均增長6.9%。特別是改革開放40年來,黔南州經濟總量在全省排位由第6位上升至第5位,2018年GDP增速位列全省第二。
“以前辦證需要到處跑,費時又費力,現在在這里所有問題都能一次解決,太方便了。”正在福泉市牛場鎮社區綜合服務中心辦事的王文對記者說。
2014年9月,牛場鎮正式成為行政事權下放試點,共承接上下級各類行政事權和服務事項481項,開設27個窗口集中辦公,采取“一印多模”方式,提供審批、代辦、咨詢等便民服務,有效打通服務群眾“最后一公里”。

黔南通過扶持人口較少民族聚居區率先脫貧致富,為奪取全州脫貧攻堅總攻全勝奠定了基礎。圖為黔南州委副書記、州長吳勝華(右一)到羅甸縣督導走訪深度貧困村脫貧攻堅工作。(黔南州委宣傳部供圖)
牛場鎮服務中心通過增加服務功能,提高便民性,以往群眾要在縣城才能辦的事如今在鎮區就能完成。同時,牛場鎮在對移民搬遷群眾的后續服務上,提出了“五新”社區建設,做扶貧搬遷的貼心人。
多年來,黔南城鄉基層自治組織建設與社會進步同行、社區建設與市場經濟體制改革并進,取得很大發展。上世紀90年代,啟動村民自治和社區建設示范創建工作、納入“三級聯創”。按“一村一社區、一居一社區”要求,目前,全州共建成1186個農村社區服務中心(站)、178個城市社區服務中心(站)。其中福泉市牛場鎮獲“全國農村社區建設示范單位”命名,貴定縣成功申報全國農村社區建設治理實驗區。
隨著全面深化改革的不斷推進,黔南的城鄉發展日新月異,民生福祉全面提升。截至2018年底,全州鐵路運營里程達到539.6公里,公路里程突破18000公里,實現了縣縣通高速、鄉鄉通油路、村村通瀝青(水泥)路。96%的建制村開通客運,機場、港口、航道和軌道交通建設全面加快,現代綜合立體交通運輸體系初具雛形。
民生保障方面,全面啟動了縣級公立醫院改革,取消藥品加成,基層衛生機構全面實行基本藥物制度,公共衛生均等化服務全面覆蓋城鄉居民。城市低保平均保障及農村低保平均保障均大幅度提升。基本建立起了以最低生活保障、特困人員救助供養、受災人員救助、醫療救助、教育救助、住房救助、就業救助和臨時救助為主體,以社會力量參與為補充的“8+1”制度體系。
成立于1956年的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總人口420萬,其中少數民族人口占58%,2018年,被國家民委命名為“全國民族團結進步創建示范州”。
黔南州民族宗教事務局相關負責人表示,黔南州共有毛南族、仫佬族和土族3個人口較少民族。在創建過程中,黔南州重點圍繞經濟社會發展相對落后的少數民族聚居區,以及少數民族人口相對集中的散居地區,實施基礎設施、產業發展等項目建設,努力改善少數民族地區和人口較少民族聚居村的生產生活條件。
惠水縣漣江街道大新村秦家寨毛南族漢子盧志輝帶頭在村里開設了“毛南水鄉農家樂”,每到節假日,他家的包房就會被熟客預訂一空。
盧志輝心里明白,今天農家樂的紅火生意得益于黔南州對人口較少民族的扶持工作。
“以前家里生活困難,什么苦都吃過。”盧志輝說,自開展集中幫扶人口較少民族工作以來,秦家寨修通了與外界聯系的秦家寨大橋和水、電、路等基礎設施,還幫助秦家寨發展種植、養殖產業,秦家寨從一個到處是老舊房、遍地是臟亂差的寨子變成了新房林立、漂亮干凈的民族特色村寨。
“經營農家樂一年的收入有近10萬元。”富起來的盧志輝召集本村的年輕人組建了一支建筑勞務公司,到外承接各種建筑工程項目。現在建筑勞務公司有近20人,每人的年收入達到7萬余元。
2016年至今,黔南統籌全州各級各部門在37個人口較少民族聚居行政村落實民生、醫療、交通、住房、教育等幫扶項目511個,到位資金近8.4億元,極大改善人口較少民族聚居行政村基礎設施、公共服務和群眾生活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