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_貴州日報當代融媒體記者 / 李唯睿

甕安縣猴場鎮金竹村村民種植的西紅柿喜獲豐收。(甕安縣融媒體中心供圖)
從政府到民間,從干部到群眾,眾志成城、精準發力,黔南州結合本地實際,用智慧和汗水演繹了一個個千方百計拔窮根的感人故事,繪就了一幅幅攻堅克難戰貧困的時代畫卷。
在脫貧攻堅決戰決勝的關鍵時刻,黔南州從政府到民間,從干部到群眾,眾志成城、精準發力,圍繞省委、省政府的決策部署,結合本地實際,用智慧和汗水演繹了一個個力拔窮根的感人故事,繪就了一幅幅攻堅克難戰貧困的時代畫卷。
黔南“錦囊”致力特色發展的生動實踐,成就了一個個村莊的錦繡美景。
去年以來,黔南州先后出臺了《關于深入實施打贏脫貧攻堅戰三年行動發起總攻奪取全勝的實施意見》《黔南州脫貧攻堅責任制實施方案》《關于支持三都水族自治縣打好打贏脫貧攻堅戰的意見》《關于支持羅甸縣打好打贏脫貧攻堅戰的意見》和《黔南州逐村復核逐戶過堂工作機制》等文件,不斷豐富和完善脫貧攻堅政策體系。
同時,建立州、縣、鄉、村“四級聯動”脫貧攻堅指揮系統,形成了決策高效、調度統一、實施迅速、督促有力的扁平化管理體系;層層簽訂責任書,形成了上下貫通、責任到底、合力攻堅的責任體系;將各縣(市)脫貧攻堅納入年度目標考核指標,每季度進行考核排位,形成了指標清晰、獎懲分明的脫貧攻堅考核體系;堅持問題為導向,深入調查研究,形成了“開展一輪全面系統篩查、繪制一張農村人口基數底圖、完善一個保障精準的組織體系、組建一批攻堅專班、建立一套落實精準的工作機制、收集整理一本完整規范的檔案資料、組織一場扶貧干部大培訓”的“七個一”脫貧攻堅工作機制。
此外,著力推廣“龍頭企業+合作社+農戶”或“合作社+農戶”的組織方式。截至今年7 月,全州已培育農業龍頭企業755 個,新增農民專業合作社422 個;入社社員19.52 萬戶,帶動就業農戶38.24 萬戶,帶動總人口131.42 萬人。其中帶動貧困人口34.75 萬人,100% 的貧困戶參加合作社,實現了農民專業合作社行政村全覆蓋。
采取召開座談會、實地考察等多種方式,基本實現技術服務全覆蓋。建立健全州級技術服務專家包縣指導制度、制訂實施縣級技術人員包壩區指導方案、鄉鎮技術人員包地塊工作方案,與家庭農場主、農民合作組織負責人、科技示范戶等面對面交流溝通,開展農民種養技術培訓共31852人次。
前不久,又審議通過《中共黔南州委黔南州人民政府關于深入推進農村產業革命堅決奪取脫貧攻堅戰全面勝利的實施方案》,該方案結合實際,優選出茶葉、蔬菜、刺梨、生態家禽、生豬、生態漁業、中藥材、食用菌、水果、石斛、烤煙、桑蠶等12 個產業(品種),作為脫貧增收的特色產業重點發展。
據悉,今年,黔南州已調減玉米40 萬畝,完成替代作物17.8 萬畝;種植蔬菜216.89 萬畝(次),投產茶園115.06 萬畝,栽培食用菌1.11萬畝,種植水果128.44 萬畝,中藥材46.19 萬畝,新建刺梨基地0.22 萬畝,完成油茶基地建設0.78 萬畝;生豬出欄247.57 萬頭,生態家禽累計出欄2201.16 萬羽。
此外,扎實推進260 個500 畝以上壩區農業結構調整,面積44.99 萬畝,占壩區總面積的83.50%,土地流轉面積12.2 萬畝;引進228 家企業,合作社207 個,家庭農場及種植大戶48 戶。
脫貧攻堅難啃的“硬骨頭”不少,易地扶貧搬遷就是其中之一:不僅要讓群眾“搬出窮窩”,更要“鋪好富路”。
7 月25 日至26 日,黔南州就業創業工作暨易地扶貧搬遷就業工作培訓會在長順召開。上半年,全州實現新增就業6.25 萬人,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8.82 萬人,農民綜合素質提升培訓61.6 萬人次,完成農民就業技能培訓5.89 萬人。
“縫制這里的時候,注意位置和長度,縫制完以后,一定要燙平。”“突突突”的縫紉機聲響個不停,20 多位貧困婦女集中在一個縫紉車間里作業,這是長順縣長寨街道同筍村縫紉培訓現場。
若測量值在頻譜分析儀動態范圍內無法達到穩定值,則存在誤差項d0Δe較大的可能,若改變電長度L,使則可有效減小誤差項.
培訓老師通過理論加實操的方式,向參訓人員耐心、詳細地講解裁剪、走線、接縫、縫紉機維修保養等技能,使她們成為真正懂技術、有技能、能上崗的技術工人。
近年來,黔南州實施就業創業行動,出臺了《黔南州人民政府關于做好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促進就業工作的實施細則》,積極落實各項創業就業優惠政策,促進返鄉農民工就業創業。
目前,全州建有農民工創業園(點)21 個,其中省級農民工返鄉示范創業園4 個,省級農民返鄉示范創業點3 個,入駐企業351 個,帶動就業創業50699 人。
把方便群眾“家門口”就業作為“搬得出”的前提和基礎,黔南州以109 個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為重點,建立貧困勞動力培訓就業創業全程服務卡、崗位信息數據庫、就業創業信息臺賬和易地扶貧搬遷勞動力培訓就業檔案,并建立了易地扶貧搬遷培訓和就業服務中心79個,培訓基地1個,勞務協作工作站12 個,建立扶貧車間31 個,易地搬遷“零就業”家庭實現動態清零。
2013 年,國務院出臺《關于開展對口幫扶貴州工作的指導意見》,廣州對口幫扶黔南,從此,脫貧攻堅戰場上,黔南多了個有本事的“盟友”。
作為東部沿海先進發達地區,“盟友”的強項就是發展經濟,正對黔南“胃口”。
5 月14 日,位于惠水縣經濟開發區的貴州潮映大健康飲料有限公司,首批刺檸吉復合果汁灌裝正式下線,經過一個多月的緊張技改,首批訂單10 萬箱生產完成后,進入全國市場銷售。
“刺檸吉”便是廣藥集團利用貴州刺梨開發的新產品。
作為貴州刺梨的主產區和先行區,黔南州刺梨產業從種植起步,到生產加工,再借助廣州的市場資源、品牌優勢,必將強勢崛起。
而今,已成為脫貧致富大產業的刺梨,在黔南種植面積達85 萬畝,投產面積20.5 萬畝,鮮果預估產量7萬噸,近30 萬農民受益。
自身努力,“盟友”給力,山果為媒,東西部扶貧協作新模式由此開啟——
抓住貴州“黔貨出山”行動契機,更多黔南農特產品銷往廣東,吸引了眾多廣東龍頭農企到黔南參觀考察,準備在此投資辦廠。
廣東輕工職業技術學院在黔南開展“輕愛黔行”扶貧行動,探索“大學生+貧困戶”“電商+貧困戶”等新模式,引導建檔立卡貧困戶融入電商產業鏈。
廣州與黔南簽訂粵港澳大灣區“菜籃子”建設合作協議,成立“廣東援黔企業家聯合會”,引進企業12 家落地黔南,投資額達10.22 億元。
在廣州開設黔南農特產品展銷中心22 個,貨品由22 個生產基地供應,帶動近4 萬貧困人口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