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_貴州日報當代融媒體見習記者 / 李蘭松
“以前買生活用品,都要挑著擔子走兩個小時去鄉里。”三都自治縣中和鎮雪花湖社區搬遷戶潘永炎說。
由于地理位置偏僻,交通不便,“背上背著孩子,肩上挑著擔子”曾是潘永炎的日常,也曾是三都自治縣三洞鄉興旺村水洋組村民的生活寫照。
2016年8月,潘永炎一家6口搬進了三都中和鎮雪花湖社區移民搬遷點120平方米的新房。
“社區有學校、醫院,不僅方便孩子上學,也方便我看病。”患有甲亢的潘永炎,自從搬進新家后,每月都可以去社區衛生院進行復查,更讓她高興的是,復查費用經報銷后每次只需花費五六十元。不僅如此,手藝精巧的潘永炎還成為社區小有名氣的“繡娘”,每月多了1000多元的收入。
中和鎮雪花湖移民社區是三都自治縣的易地扶貧搬遷工程,規劃安置移民1290戶5832人,現已全部分房入住。
“我們在社區內選配居民小組長、樓棟長,形成‘社區—社區管理隊伍—樓棟長—搬遷戶’四級管理體系。通過實行社區網格化,對貧困勞動力開展摸底調查,建立臺賬,精準掌握未就業勞動力底數,建立崗位信息數據庫和全程服務卡,并開展有針對性的就業培訓。”雪花湖社區主任陸欽穩說,中和鎮全面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培訓和就業服務、文化服務、社區治理、基層黨建的“五個體系”建設,扎實做好易地扶貧搬遷“后半篇文章”。

三都自治縣中和鎮雪花湖社區移民搬遷點引進水秀霓裳實業有限公司建立扶貧工廠,實現搬遷群眾在家門口就業。圖為社區居民在工廠務工。(中和鎮雪花社區供圖)
目前,全州631個貧困村按國家標準脫貧出列,6個貧困縣按省定標準“減貧摘帽”、貧困鄉鎮全部摘帽,甕安縣、龍里縣、貴定縣、惠水縣4個貧困縣已脫貧摘帽。全州貧困人口逐步減少,脫貧攻堅工作基礎進一步夯實、脫貧質量進一步提升。
據黔南州扶貧辦相關負責人介紹,黔南州緊扣精準、先行先試,在脫貧攻堅戰場上摸索形成“開展一輪全面系統篩查、繪制一張農村人口基數底圖、組建一批脫貧攻堅專班、組織一場扶貧干部大培訓、完善一個保障精準的組織體系、建立一套落實精準的工作機制、收集整理一本完整規范的檔案資料”的“七個一”工作機制,有效提高了脫貧攻堅的質量。
此外,黔南緊緊扭住產業脫貧這個“牛鼻子”,牢牢把握產業革命“八要素”,全力推進農村產業革命,突出“一縣一業”“一鄉一品”,優化產業發展布局,產業結構調整力度不斷加大。基本形成了北部以茶、畜、禽為主,南部以菜、果、藥為主的特色產業布局。
長順縣鼓揚鎮綠殼蛋雞的養殖能人班宋智,2007年成立了鼓揚聯富綠殼蛋雞養殖合作社,已帶動500多戶村民脫貧致富。“2014年,為幫助企業壯大,解決資金周轉難題,政府采取量化扶貧資金的方式,籌集資金100萬元。”班宋智說,當時入股的50位貧困戶按照一人兩萬的扶貧資金入股,每年有2000元的分紅。如今,在黔南州政府的協調下,班宋智在全州的綠殼蛋雞養殖基地已增加至6個,年銷售額上千萬元。
數據顯示,2012年以來,黔南州減少農村貧困人口87.63萬人,貧困人口降至16.26萬人,貧困人口發生率從2011年底的36%下降到2018年底的4.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