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_貴州日報當代融媒體見習記者 / 李蘭松

黔南始終將綠色發展理念貫穿于經濟增長與發展的全過程。圖為都勻市杉木湖。(羅玉雪 / 攝)
20354個/cm3。
這是8月15日都勻市斗篷山景區負氧離子在線監測系統上顯示的一個令人驕傲的數據。據世界衛生組織規定,空氣中負氧離子數達到每立方厘米1000個以上時,就達到了“空氣清新”的標準。
斗篷山——劍江風景名勝區于2004年被國務院批準為國家級重點風景名勝區,都勻市的母親河劍江正是發源于此。
“有人的地方難免有污染,以前劍江沿河村落的生活污水直接排到河道,村民生活垃圾也隨意丟棄。”都勻市河長辦負責人韓勇說,這一情況從2017年都勻市實行河長制后得到明顯改善。
“目前我們主要在保潔管理、污染源治理、河道邊界管理劃定等方面不斷落實河長制。”韓勇說。
目前,都勻市河長制實施范圍覆蓋全市全部河庫,設立了縣、鄉、村三級河長制;此外,都勻市出臺“一河一策”方案,詳細列出都勻市縣級以上河流的管理目標和相應管理措施,以日常監管和專項行動相結合,加強河湖保護。
政策發力,更要群眾給力。走進斗篷村苦竹寨,村道干凈整潔房舍錯落有致,廣場旁的房屋上貼著苦竹寨的衛生值班表。值日生羅安均早上6點半就開始在寨子“巡視”,“2015年,寨子下面建了垃圾池,我們也就不隨意丟垃圾,大家還自發組織排班值日。”羅安均說,路暢街凈家園靚,村風文明意識強,正是如今苦竹寨的寫照。
都勻市為加強城鎮生活垃圾和污水處理,目前已累計投放垃圾箱1030個,垃圾收集后均轉運至垃圾焚燒發電廠進行處理,全市垃圾無害化處理率達到93.36%;劍江河流域共建城鎮污水處理廠8座,全市城鎮污水處理率月平均值為88.51%。
建州以來,黔南以穩定改善環境質量為核心,堅持以環保設施建設為突破口,以“天藍水清地凈”為目標,全面深入推進污染防治和生態保護。目前完成111個建制村農村環境綜合整治任務,積極改善農村人居環境;累計成功創建國家級生態村1個,省級生態鄉(鎮)21個、生態村67個。
不僅是水的變化,近年來,黔南通過社會造林、退耕還林、長江、珠江防護林體系建設、天然林資源保護等完成營造林2386萬畝。截至2018年,全州累計治理水土流失2968平方公里;森林覆蓋面積63.2%,位居全省第二。
“以前毛尖鎮的螺絲殼山全是荒草坡,1990年,都勻市水務局和供銷社在螺絲殼山種下了兩片茶園,之后農戶也自發開荒種植。”都勻市茶產業發展局生產項目科負責人孟應淼說。2004年毛尖鎮提出“退耕還茶”,如今的螺絲殼山已經是都勻毛尖核心產區,眼及之處滿是綠,再沒有荒坡的痕跡。
良好的生態環境和天然氣候,不僅給人們帶來優質的生活,還賦予了黔南獨具魅力的產業。
許紹龍是毛尖鎮人,2003年開始種植茶葉,2005年成立都勻市一品茗茶業有限公司后,開始大面積種植茶葉以及開展茶葉加工。2017年,許紹龍通過考察后,開始做起了旅游接待。“周末和假期都會有游客過來體驗采茶和制茶,茶旅結合的形式,讓我們公司產值提高了不少。”許紹龍說,除了茶葉,毛尖鎮還依托自身環境優勢,因地制宜發展海草花、蜂蜜、竹筍等產業。
黔南始終將綠色發展理念貫穿于經濟增長與發展的全過程。目前,黔南州茶園面積達161萬畝,都勻毛尖茶品牌價值達30億元;累計種植刺梨75萬畝,直接產值達20億元,成為全省刺梨產業領跑區域;林下種植養殖規模超過70萬畝,累計產值超過33億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