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_貴州日報當代融媒體記者 / 何廣
走進長順,現代化的城南新區、精致婉約的老城區、黔中古鎮廣順、依山傍水的威遠古鎮……一座看得見山、望得見水、記得住鄉愁的“山水園林盆景城市”躍然眼前。
長順地處滇桂黔石漠化集中連片區和貴州“三山”貧困地區中的麻山腹地。曾經這里基礎薄弱、交通不便、望山興嘆,祖輩飽嘗貧困的艱辛與疾苦。
70 年來,長順縣在風雨中砥礪前行,書寫一段又一段傳奇:生產總值從1978 年的2420 萬元提升到2018 年的67.67 億元,增長近280 倍;財政總收入從1978 年的542 萬元增至2018 年的7.2 億元,增長近800 倍;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改革初期每年不足238 元增至現在28724 元和10172 元。
70 載革故鼎新,神州巨變,長順崛起。站在新的歷史起點,長順縣以砥礪奮斗的堅強意志、堅不可摧的奮進力量,團結全縣人民上下一心,不斷書寫長順繁榮發展的嶄新篇章。
走進長順,現代化的城南新區、精致婉約的老城區、黔中古鎮廣順、依山傍水的威遠古鎮……一座看得見山、望得見水、記得住鄉愁的“山水園林盆景城市”躍然眼前。
公園小區內,離退休老人們下棋、喝茶、逗鳥,休閑娛樂活動豐富多彩。一座緊鄰貴陽、緊貼貴安、環靠安順的山城,以花繞蝶舞之姿、群山環抱之勢,成為許多人心目中宜居宜游宜業的城市。
“變化從2011 年開始,縣委、縣政府規劃建設城南新區以后,長順縣城開始飛速發展。”與新中國同歲的長順縣原武裝部政委艾應祥回憶說,“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長順的變化,真可謂逐電追風,令人應接不暇。”
艾應祥說:“以前上街,點支煙就可走完全城。現在,行走在長順城區,一條條寬闊的柏油路,一座座拔地而起的高樓,還有繁華熱鬧的商業街,讓人感受到了現代都市的氣息。”
近年來,長順以“一城、兩帶、三片區”為核心,點、線、面結合,致力打造一座山水特色鮮明、文化底蘊深厚、人居環境一流的山水園林盆景城市,推動山地特色城鎮建設。
截至2018 年底,長順縣城規模從 2.5 平方公里增加到11.53 平方公里,城鎮化率由18.2%提高到45.7%,休閑旅游、餐飲、商鋪遍布全縣,城鎮綜合承載能力和城市品位大幅提升,全省示范小城鎮廣順鎮打造黔中古鎮初具雛形,代化、白云山、鼓揚、敦操等特色小城鎮加速發展。
同時,長順用“經營城市”的理念和思路“經營農村”,加快示范小城鎮、特色小城鎮建設,推進“四在農家·美麗鄉村”建設,打造了威遠古鎮、廣順鳳凰壩、白云山中院等一批“百姓富、生態美”的新農村,美麗鄉村“顏值”和“氣質”齊俱,吸引了眾多城市人向往。
改革開放初期,長順交通基礎設施落后,緊鄰貴陽的區位優勢得不到發揮,是全省唯一一個毗鄰省會城市的貧困縣。
“上世紀80 年代,從敦操鄉到縣城乘車至少要6 個小時,現在只要一個半小時。”長順縣檔案史志局的葛國中今年已經54 歲,他見證了長順近年來交通的發展。他說:“直到2012 年底過境長順的第一條高速公路,惠興高速建成通車后,長順的交通才變得方便快捷。”
要致富,先修路。長順人充分認識到,交通是發展現代化經濟、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大動脈”,也是優化區域發展格局、構建立體全面開放格局的重要支撐。
近年來,長順縣緊扣“增加密度、提高標準、形成網絡、四通八達”目標,加快構建“融貴陽、融貴安”新的經濟增長體系。惠興高速過境通車,城區路網交錯縱橫,通村公路盤旋山間……蓬勃發展的交通“大動脈”在廣闊的大地上不斷延伸、交織。
經過幾十年的建設,長順縣全縣公路通車里程達1656.61 公里,其中:過境高速公路54.35 公里、普通國省干線334.97 公里、農村公路1267.29 公里(通組公路 608.231 公里)。已基本形成以高速公路為骨架,國省干線為支撐,縣鄉公路為依托,村、組公路為血脈,各種運輸方式相互協調,實現了縣域內“30 分鐘上干線、1 小時上高速”的開放型交通網絡,內優外快、互聯互通的綜合交通運輸體系基本形成,區位優勢隨之凸顯,作為黔南連接貴陽、貴安的“橋頭堡”作用充分發揮,為長順的發展帶來新的機遇。
近年來,長順加速融入“兩貴”(貴陽市、貴安新區)發展區,加快實現建成全省脫貧攻堅示范區、全省山地農業先行示范區、貴陽貴安產業承接配套示范區、國家級綠殼蛋雞全產業鏈基地、全省鄉村休閑旅游基地、全省優質農特產品生產加工物流配送基地“三區三基地”的目標,依托山地特色資源優勢,大力發展山地高效農業,以綠殼蛋雞、高鈣蘋果、紫王葡萄、優質核桃為主打品牌的“長順四寶”,以及蔬菜種植、生豬養殖已發展成為全縣山地生態農業的支柱產業,先后被列入全國農產品創新基地縣、全國農產品主產區縣、國家農業綜合開發縣,長順農業的發展正蹄疾步穩。
無農不穩,無工不富。70 年來,長順工業經濟實現從無到有、從粗到精、從弱到強的巨變。以“一區三園”為工業實體經濟發展主平臺,圍繞新型建材、特色輕工、智能裝備制造、電子信息、現代物流等新興產業,積極承接貴陽“退二進三”和貴安新區產業輻射,推進產業大招商,跑出了工業經濟發展的“加速度”。
改革開放后,隨著人們的生活水平逐漸提高,長順縣醫療衛生、教育文化等事業得到了長足發展,民生保障不斷升級。
到2018 年,長順通過縣級公立醫院改革實現縣域內就診率達90%以上,建成鄉鎮標準化衛生院6 個,在全州12 個縣市率先針對建檔立卡貧困戶啟動“一站式”即時結報,全面落實“四重醫療保障”制度,政策范圍內醫藥費用實現100%報銷,人均壽命提升到74.3 歲。

黨的十八大以來,長順的變化日新月異。圖為長順縣城南部新貌。(長順縣融媒體中心供圖)
長順的教育事業也得到迅猛發展。從上世紀90 年代起,長順集全縣之力,全面完成普及九年義務教育和掃除青壯年文盲任務,2005 年底高質量通過省“兩基”驗收,全縣基礎教育走出了“爛房子、土臺子、老民辦、泥孩子”的窘境。2018 年,長順通過整合教育資源,推進校點布局調整,實現除廣順外的初中集中到縣城辦學,讓全縣的初中學生都能享受到更加公平和優質的教育資源,高級中學“申示”成功,增強了全縣教育自信。
除醫療、教育外,文化旅游等事業也全面開花。近年來,長順推進形成文化娛樂、休閑度假、健康養生、鄉村體驗旅游新業態,以“旅游+”為龍頭的第三產業快速崛起。2018年實現第三產業增加值35.76 億元。同時,出臺了促進服務業發展獎勵辦法等一系列鼓勵政策,有力推動了第三產業快速發展。
站在新中國成立70 周年的重要時間節點上,山川秀麗、政通人和、產業興旺的長順正以全新的形象,改寫著這方夜郎故地曾經的閉塞和貧窮歷史,一個更加富裕和諧美麗的新長順正昂首闊步走向更加光明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