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_貴州日報當代融媒體記者 / 馬紅梅
新中國成立70年來,特別是1988年畢節試驗區建立以來,黔西北大地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正逐步建設成為貫徹新發展理念的示范區。

畢節市委副書記、市長張集智(左二)到畢節市七星關區碧海陽光城看望易地扶貧搬遷戶。(嚴謹 / 攝)
地區生產總值從1949年的1.05億元增加到2018年的1921.43億元、增長1830倍;財政總收入從261萬元增加到385.58億元。這是新中國成立70年來,畢節經濟社會發展取得的歷史性成就。
人民生活實現了從普遍貧困到基本小康的重大跨越,生態環境實現了從不斷惡化到明顯改善的重大跨越,人口實現了從控制數量為主到更加重視人力資源開發的重大跨越。這“三個重大跨越”是自1988年國務院批準建立畢節“開發扶貧、生態建設”試驗區以來,畢節建設取得的重大成就。
這些成就的取得,離不開黨中央、國務院的親切關懷,離不開省委、省政府的堅強領導,離不開社會各界的關心支持,更離不開畢節人民攻堅克難、砥礪奮進的拼搏精神。
如今的畢節,繼續波瀾壯闊的光輝歷程,黔西北大地已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
土地瘠薄、人口過多、生態脆弱……畢節的窮是千百年積累起來的難題。
聯合國有關專家曾斷言,這里不適合人類生存。
1988年6月,國務院批準建立畢節試驗區,翻開了畢節改革發展新篇章。
31年過去,在黨中央、國務院的關心下,統一戰線充分發揮優勢,與畢節試驗區人民手牽手、心連心向貧困宣戰,令畢節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累計減少630.9萬貧困人口,黔西縣、大方縣實現了脫貧摘帽,1389個貧困村出列(其中深度貧困村171個)……
31年來,畢節試驗區從最初保障貧困群眾溫飽的救濟式扶貧,過渡到以區域發展帶動整體發展的開發式扶貧,再發展到現在的精準扶貧,每一次蛻變都飽含著畢節試驗區扶貧開發探索實踐的艱辛與積累。
畢節試驗區在脫貧攻堅中探索出來的精準扶貧“十子”工作運行體系、精準扶貧“四看法”工作機制、貧困村出列“五通四有”、貧困戶脫貧“四有五覆蓋”標準、貧困人口大病醫療保險制度、一市五金多套餐精準扶貧機制等經驗,為全省乃至全國的脫貧攻堅提供了經驗借鑒。
在扶貧領域,畢節試驗區不僅總結出了諸多可供借鑒的經驗做法,還涌現了一些具有時代意義的先進典型。
赫章縣河鎮鄉海雀村村支書文朝榮帶領全村百姓20年如一日,戰天斗地苦干實干,讓曾經“苦甲天下”的貧瘠之地發生了巨大變化,真正實現了“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
大方縣大山鄉光華村村支書羅光賢從1992年上任開始,面對交通閉塞、群眾貧困,資源優勢轉化不成經濟優勢的難題,帶領村民們鑿開致富路,利用河谷氣候種植優質水果,發展種植養殖業,建成輻射周邊的農貿交易市場,令光華村成為畢節同步小康路上一名“領跑者”。
…………
回望來路,不忘初心;展望未來,信心更足!
畢節,用決戰脫貧攻堅、決勝同步小康的業績詮釋對黨的絕對忠誠。
初秋,走進畢節,街道上彌漫著沁人心脾的桂花香,放眼望去,綠意盎然。
然而,曾經的畢節“山占其九,余下一地還支離破碎”,山地又多為被稱為“地球癌癥”的石漠化,發展面臨諸多困境。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這是畢節試驗區沖出困境的發展共識。

2010年12月,荒山造林前的畢節市金沙縣大田鄉一角。(聶宗榮 / 攝)
70年滄桑巨變,畢節試驗區的生態環境實現了從不斷惡化到明顯改善的重大跨越——累計治理石漠化1367.9平方公里、水土流失9152.75平方公里,森林覆蓋率從14.9%提高到56.13%,先后被列為“長江經濟帶試點城市”“全國生態保護與建設示范區”“全國林業生態建設示范區”。
巨變背后,凝結著畢節試驗區人民的汗水與心血。
為了讓山更綠,畢節試驗區通過實施“3356”“長防”“長治”“水保”“天保”、退耕還林、石漠化治理等工程,大力推進“綠色畢節行動”,徹底走出了“越墾越窮”的生態惡化怪圈,生態環境明顯改善,為構筑長江、珠江上游生態屏障發揮了積極作用。
為了讓水更清,畢節試驗區全面實施水污染防治行動計劃,出臺《畢節市飲用水水源保護條例》,大力推動水源地保護工程,推行“河長制”“湖長制”管理。目前的畢節,不僅讓群眾喝上了干凈水、放心水,還充分發揮了長江、珠江“兩江”上游重要生態屏障的作用,為下游地區經濟社會發展作出了生態環保貢獻。
為了讓天更藍,畢節試驗區人民持續打好藍天保衛戰,深入實施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徹底取締土法煉鋅、煉焦、煉硫,重點加強水泥、化工、煤礦、火電等工業企業污染防治,強化道路和礦山揚塵治理,推進機動車污染治理,注重建筑工地揚塵整治,全面取締黃標車和老舊車,環境空氣質量持續向好。如今的畢節,空氣清新,天氣涼爽,被譽為“天然大氧吧”“天然大空調”。
為了讓地更潔,畢節試驗區深入開展土壤污染防治行動,對原煉鋅區污染較重的赫章、威寧、七星關3個縣(區)33個鄉鎮進行重點防控,全面完成煉鋅廢渣治理,加強農業面源污染防治及環保設施建設。如今的畢節,徹底改變了昔日“垃圾靠風刮、污水靠蒸發、上個廁所沒辦法”的窘境。
幾十年如一日,畢節試驗區持續推動扶貧開發與生態建設相協調、脫貧致富與可持續發展相促進,實現了人口、經濟與資源環境協調發展。
綠色,正逐漸成為畢節發展的底色。
2018年8月23日,畢節市威寧籍體育運動健將趙超榮獲亞運會賽艇項目金牌。
趙超從小體育成績就很好,2008年,畢節市體育運動學校(原市少體校)派教練到各縣挑選運動員,趙超被選中,自此開啟了他的體育生涯。
對于一個貧困家庭的孩子來說,趙超能有今天的成就,離不開畢節市教育事業的長足進步。
教育是民族振興和社會進步的基石,是國之大計、黨之大計。
新中國成立70年來,特別是試驗區成立以來,畢節推動人力資源開發,優先發展教育事業,持續推進教育均衡發展,大力發展職業教育,推行校企合作、“訂單”培養,培育更多技術技能型人才;實施勞動力全員培訓計劃和“雁歸興畢”行動計劃,培養大批有文化、懂技術、善經營、會管理的致富帶頭人;搶抓廣州市、深圳市幫扶機遇,實現學校、醫院結對幫扶全覆蓋。

2019年8月,荒山造林后的畢節市金沙縣大田鄉一角。(聶宗榮 / 攝)
在這些有力的措施下,畢節共資助貧困學生53萬人次,完成12.5萬名學生生源地貸款;為高中以上建檔立卡貧困學生16.96萬人次免除學費;營養改善計劃覆蓋學前教育機構2220個、義務教育學校2604所,受益學生121.2萬人,校農結合采購本地食材6.56萬噸;學校公益性崗位吸納建檔立卡貧困家庭勞動力1787人;招收建檔立卡脫貧班學生3758人,完成貧困勞動力培訓10.5萬余人次、脫盲再教育5967人。
截至目前,畢節“兩基”教育實現全覆蓋,人均受教育年限從1988年的3.6年提高到現在的8.9年,義務教育基本均衡發展通過國家評估驗收;全市有各級各類學校4242所,在校學生185.8萬余人,教師10.13萬余人,義務教育提前實現基本均衡發展目標。
千年潮未落,風起再揚帆。
新中國成立70年來,畢節已經站在新的歷史起點,正朝著“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闊步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