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_貴州日報當代融媒體見習記者 / 閔建華
大方立足產業發展實際,圍繞“農民缺什么學什么,需要什么教什么”,通過實施“送技術下鄉”“恒大結對幫扶”等,對全縣有勞動能力的農民進行分批次有針對性的培訓,做到讓貧困群眾既“富腦袋”又“富口袋”,切實鞏固脫貧攻堅成效。
遍地蔬菜綠,千畝辣椒紅,烤煙閃金光,獼猴桃采摘忙。
初秋時節,走進大方縣理化鄉,處處洋溢著豐收的喜悅。
近年來,為了打好脫貧攻堅戰,理化鄉黨委依靠農工黨中央的幫扶,依據鄉內的地形地貌、土壤、氣候特征等,打造以獼猴桃為主的“五個一萬畝”果蔬基地,逐步推進現代農業產業化建設步伐,為群眾致富增收打下堅實基礎。
截至目前,理化鄉確定的“五個一萬畝”產業發展布局(即發展烤煙、辣椒、蔬菜3個短效產業和獼猴桃、李子2個長效產業各1萬畝以上),全鄉已種植烤煙13000畝,蔬菜3100畝,辣椒5200畝,獼猴桃8000余畝,其中獼猴桃已實現掛果面積達2000余畝,種植李子5500畝。“五個一萬”產業將覆蓋全鄉10個村民組,惠及全鄉上萬人。
這是大方縣因地制宜調整農業產業結構,帶動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的一個生動縮影。
大方縣以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以增加農民收入為主要目標,聚焦產業選擇,結合該縣“3+2+N”產業布局(“3”即天麻、辣椒、大豆三大優勢產業,“2”即獼猴桃、優質肉牛兩大特色產業,“N”即茶葉、刺梨、蔬菜等其他產業),依托大方“中國天麻之鄉”“中國豆制品之鄉”“中國皺椒之鄉”等品牌優勢和資源優勢,聚焦產業革命“八要素”,落實“五步工作法”,全縣農業產業結構調整步伐明顯加快,助力脫貧攻堅成效顯著。
大方縣地處烏蒙山腹地,山多地少。作為傳統農業大縣,長期以來,玉米種植占據了農作物種植面積的大半以上,成為大方傳統農業種植中的主導產業,祖祖輩輩依舊種植的是稻谷、玉米、土豆“老三樣”,農業大而不強、農民勤而不富成為農業發展“怪圈”。很多群眾不得不放棄農業種植,選擇外出打工。農民不再種玉米,到底種什么?選擇符合山地種植,且經濟效益高的產業,成為大方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的重點。
在產業選擇上,大方縣委、縣政府認真算細賬,因地制宜選準產業,將調減玉米種植面積作為脫貧攻堅“夏秋決戰”中的“重頭戲”,全力改變群眾長期以來形成的傳統種植觀念,選準適合當地發展的優勢產業,能賺錢就種、能賺錢就養。
在農業產業結構調整中,結合產業發展優勢,以“3+2+N”產業發展為主線,以特色化、品質化、市場化為導向,以規模化、標準化、集群化為目標,繼續鞏固天麻、大豆、辣椒等短效產業,獼猴桃、茶葉、李子等長效產業,實行以短養長。結合實際優選蔬菜、食用菌、獼猴桃等作為壩區主導產業,繼續加大財政扶貧資金整合力度,加強農田水利、機耕便道、分揀中心、冷鏈物流等基礎設施建設,全面提高壩區建設水平和農業生產綜合能力。加快調減附加值低、市場潛力不足的傳統作物種植面積,推動產業發展從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加快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經營體系,實現經濟作物占種植業的比重顯著提高。
建立縣級領導推動產業發展機制,明確28名鄉鎮脫貧攻堅指揮長負責推進包保聯系鄉鎮的產業結構調整工作,將低效玉米調減成效作為績效考核重要指標,抓好縣鄉兩級領導干部示范點建設,對種植不規范、管護不到位、資金沒保障等問題進行全面整改,發揮“以點帶面”示范效應,引導群眾轉變觀念、改變種植習慣。
截至目前,全縣玉米調減種植33萬畝。其中,2018年完成玉米調減19萬畝,2019年已完成玉米調減14萬畝,替代種植刺梨5.5萬畝、茶葉1萬畝、獼猴桃2萬畝、青貯玉米5.5萬畝。建成500畝以上壩區7個。

大方縣興隆鄉果木村蔬菜基地航拍。(大方縣委宣傳部供圖)

大方縣獼猴桃基地,農戶在用割草機除草。(大方縣委宣傳部供圖)
發展新的產業,不僅要讓農民會種,還要種得好,更要賣得好。只有這樣,才能充分發揮農業產業的經濟效益,更好地帶動農民致富。
大方立足產業發展實際,圍繞“農民缺什么學什么,需要什么教什么”,通過實施“送技術下鄉”“恒大結對幫扶”等,對全縣有勞動能力的農民進行分批次有針對性的培訓,確保基層一線干部群眾都能掌握一項就業技能。
圍繞扶貧產業的引苗、播種、剪枝、病蟲防治等重點內容,通過多種方式開展技術指導培訓。自農業專家精準服務脫貧攻堅工作啟動以來,全縣精準匹配到貧困村服務的80名農業專家開展技術培訓1361場次,培訓群眾13404人次,幫助群眾解決了670個技術難題,做到讓貧困群眾“富腦袋、富口袋”,切實鞏固脫貧攻堅成效。
為最大限度發揮經濟效益,大方縣圍繞主導產業和重點產品,著力培育農特產品公共品牌,成功打造了大方天麻、大方豆制品、大方皺椒等一批特色品牌。多渠道、多途徑開拓農產品銷售市場,抓好縣內縣外市場產銷對接。對內繼續推動農產品進超市、進機關食堂、進學校、進醫院、進工礦企業,實現訂單生產、訂單銷售;對外充分用好農工黨、廣州天河等幫扶資源,積極對接粵港澳大灣區農副產品市場,與千喜鶴集團、四川天味公司、江楠果蔬公司等龍頭企業簽訂農特產品銷售協議,助力大方農特產品“出山”。
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的最終目的,是實現農業增效、農民增收。
大方縣堅持全面推廣“公司+專業合作社+農戶”模式經營發展。創新探索企業與貧困農戶建立利益聯結機制,明確貧困戶、農戶在特色農產品產業鏈、利益鏈中的位置,保障農民利益,真正讓群眾的腰包鼓起來,帶動群眾脫貧致富。
與此同時,采取內外聯動方式,對外引進和培育一批龍頭企業,進行資源整合,擴大規模,提升層次和效益,并鼓勵村支“兩委”、駐村干部、農技人員領辦、創辦專業合作社,組織發動農民以土地承包經營權、資金、技術、勞動力等生產要素入股,全面提高農業組織化水平。
截至目前,全縣已有注冊專業合作社1915個,引進農業產業龍頭企業34家,基本上實現農業產業發展全縣覆蓋。
隨著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力度進一步加大,以及產業布局進一步優化,農業逐步成為有奔頭的產業。農村變美、農民致富正逐步變為現實,烏蒙腹地農業產業發展之“花”逐步綻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