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_張磊 貴州日報當代融媒體見習記者 / 陳澤爾
一條條“玉帶”舞動在烏蒙高原上,在崇山峻嶺之間形成一道道獨特的風景。織金人民邁著奮進的步伐,以堅定的信心和飽滿的熱情、頑強的意志和不達目的不罷休的干勁,在全面小康的道路上奮力前行。
走進織金,景美如畫。生活在這片熱地上的人們,邁著奮進的步伐,以堅定的信心和飽滿的熱情、頑強的意志和不達目的不罷休的干勁,在全面小康的道路上奮力前行,經濟社會發展呈現出良好態勢。
眼下,織金縣的南瓜陸續進入采收期,漫山遍野呈現一派豐收景象。在龍場鎮營蒼村南瓜種植基地,一個個金黃色的大南瓜猶如一個個“金元寶”。當地農戶忙著采收成熟的南瓜,有條不紊地采摘、裝筐、背運、裝車,臉上洋溢著幸福的笑容。
在桂果鎮中場村,竹蓀種植戶李華正帶領著一群村民采收第二季紅托竹蓀。李華今年利用自己家的2畝地種植了5個大棚的竹蓀,貴州美味鮮竹蓀有限公司給他家擔保借了5萬元“特惠貸”投入種植,還派專業技術人員對他作技術指導。
李華所在的桂果鎮中場村是織金縣深度貧困村之一,正是得益于政府發展“一村一畝”竹蓀強村富民助力脫貧攻堅,他才有這樣的機會找到脫貧路子。
近年來,織金縣依托政府引導、社會幫扶、科技支撐,在全縣深度貧困村種植“一村一畝”竹蓀(香菇),發揮黨建引領作用,以“龍頭企業+合作社+農戶”的模式運行,由龍頭公司按照高于市場價5%收購后,銷往廣東、廣西、云南、四川等地,成為當地村民脫貧致富的高效產業。
自2018年以來,織金縣按照產業革命“八要素”要求,用好“五步工作法”,認真研究氣候土壤、生物資源、產業基礎、地理區位、交通條件等因素,用活“中國竹蓀之鄉”“全國最大皂角集散地”等品牌,按照種植業“5211”(皂角50萬畝、蔬菜20萬畝、食用菌10萬畝,其他10萬畝)和養殖業“3311”(肉牛30萬頭、羊30萬只、豬100萬頭、家禽1000萬羽)的產業發展思路,大力開展農村產業革命,精準謀劃產業布局,把皂角、竹蓀、蔬菜(南瓜)等特色優勢產業列為全縣主導產業,鋪就百姓增收致富路。

2015年2月16日,全長69公里、雙向四車道的清織高速公路開通,結束了織金通向省城貴陽無全程高速的歷史。從此,貴陽至織金只需1個多小時,織金融入了“貴陽1小時經濟圈”。
“做夢都沒有想到這條寄托著家鄉祖祖輩輩期盼的高速路能夠在春節前開通,從貴陽坐車回來既快捷又方便,還少了20幾元的車費。”從貴陽回織金過年的趙高遠按捺不住心中的喜悅,樂呵呵地說道。
短短幾年時間,林織鐵路、黔織高速、清織高速、織納高速、織納鐵路、織普高速相繼開通,奠定了織金“兩橫兩縱”的大交通路網格局。
一條條“玉帶”舞動在烏蒙高原上,在崇山峻嶺之間形成一道道獨特的風景。伴隨著一條條鐵路、高速路建設和開通,織金邁進了四通八達、大進大出的大交通時代。
織金人在享受著便捷交通的同時,緊緊抓住大交通帶來的發展機遇,滿懷激情、信心倍增、斗志昂揚地書寫著經濟社會發展的新篇章。
漫步織金縣城,一條條大道寬闊整潔,一排排風景樹郁郁蔥蔥,一棟棟高樓拔地而起,發展中的小城處處充滿活力。
城鄉建設,交通先行。織金縣不斷加大交通基礎設施投入,開發道路兩側土地,綺陌大道、三甲大道、金南路延伸段、金洪大道、環東路相繼建成通車。
不僅如此,平遠古鎮、鳳凰生態公園、平安大道、寶楨湖、城區水環境治理等一批重點項目快速推進,城市建設得到了長足發展,市民的幸福感、滿意度大幅提升。
三甲街道龍潭村,被譽為“荷葉上的村莊”。在這里,粉墻黛瓦的古樸民居掩映在綠水青山和繁花樹影中,農民的生活恬靜而舒適。一到農閑時節,不少村民就在文化廣場上愜意地唱歌、跳舞……
“以前想都不敢想的生活,現在實現了。村文化廣場、村閱覽室、活動室等一應俱全,大家過上了好日子。”在村文化廣場上打陀螺的張槐松說。
織金縣堅持以“五城同創”作為推進城鎮化的重要載體和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引擎,持續做美城市、做特鄉村。目前,新增城鎮建成區1.2平方公里、城鎮道路25.93公里,常住人口城鎮化率達40.81%,新增達標省定示范小城鎮2個、市定示范小城鎮7個、特色小城鎮9個。
織金,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演奏出一曲充滿激情的城鄉建設交響樂。
近年來,織金縣切實轉變門票經濟的單一發展模式,更加注重基礎設施設備的完善和優化、更加注重景區景點元素的多元化、更加注重旅游服務能力的提升、更加注重旅游對脫貧攻堅的推動作用,狠抓旅游項目規劃和景區景點建設,大力開拓客源市場,不斷優化旅游消費環境,加快推進全域旅游持續健康發展。

織金人在享受著便捷交通的同時,緊緊抓住大交通帶來的發展機遇,滿懷激情、斗志昂揚地書寫著經濟社會發展的新篇章。圖為織金綺陌立交橋。(熊烽 / 攝)
當前,織金縣正加快推進“大織金洞”景區全面升級,形成環織金洞旅游集聚區和古城旅游集散中心,推動鄉村旅游遍地開花。一個布局合理、業態多元、線路互通、協調發展的全域旅游新格局已初步形成。
形象在改變,鄉村特色旅游在升級。織金縣在拓展休閑農業內涵、提升從業人員綜合素質的同時,增強鄉愁的吸引力,發揮鄉土優勢,嘗試打動人心,喚起游客特定的鄉村記憶或田園生活想象。餐飲、休閑方面,在蕎涼粉、織金發粑、宮保雞、水八碗等有鄉土特色的菜肴上下功夫,圍繞“舌尖上的鄉愁”做文章。對于紀念品和工藝品,根據民族特色和地方特產,創造制作帶有鄉土特色的刺繡、蠟染、竹木石雕、砂陶制品等,以帶動旅游消費。
厚重的歷史積淀,催生出“織金水八碗”“織金蕎涼粉”“紫袍玉帶石”“蠟染刺繡”“三眼簫”“苗族跳花坡”“射弩”等一批內涵豐富、影響力強的文化旅游產品,旅游產業呈現蓬勃發展之勢。
…………
如今的織金,底氣更加充足、激情更加高漲、斗志更加昂揚,在同步小康的道路上,奮力譜寫出一個又一個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