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_貴州日報當代融媒體見習記者 / 周恩宇
納雍縣大力促進農村產業結構調整,將黑色經濟向綠色經濟轉變,綠色經濟向美麗家園轉變,大力發展茶、瑪瑙紅櫻桃、李子、蔬菜、菊花、玫瑰花等產業,既得到了金山銀山,又保住了綠水青山。
走進納雍,鴿子花迎風綻放、金蟾大山巍峨雄壯、大坪箐翠綠疊嶂、槍桿巖筆直聳立……如今,納雍縣的農業、生態、交通、醫療、教育、文化等事業都取得了顯著的成就,經濟社會發展呈現良好態勢。
被譽為“貴州十大古茶樹之鄉”的納雍,一到采茶季,各地紛紛上演采茶“會戰”。在納雍縣鬃嶺鎮可謂是茶葉飄香,游客紛至。
10年前,鬃嶺鎮曾是煤礦開采區,此地的人們被戲稱為“挖煤老二”。而今,鬃嶺鎮已逐漸褪去曾經的“黑色外衣”,通過當地政府和企業的聯合打造,建成了占地6900畝的高山生態茶園。茶園中,天然生成的杜鵑花海,套種櫻花、紫荊花,打造美景,吸引游客;打造有機茶產品品牌,實現高水平茶旅發展,年產值上億元,每年可為務工群眾創收700余萬元,年繳稅1500余萬元。
鬃嶺鎮坪箐村村民尚金紅,早前就是“挖煤老二”。對此,他感觸極深:“我們村以前百分之八九十的男子都在煤礦上挖煤,又危險又累,現在我們整個村的老百姓都在種蔬菜、八月瓜、藥材和茶葉等,過得輕松實在?!?/p>
瑪瑙紅櫻桃,果實橢圓形、果肉厚。成熟的果子鮮紅亮麗,形如瑪瑙,紅中透紫,晶瑩剔透。
小巧玲瓏、味道甜美的瑪瑙紅也是納雍縣既保住金山銀山,也贏得綠水青山的代表性產業之一。
厙東關鄉是全縣瑪瑙紅櫻桃的主產區,規模種植達30535畝,年均創收1.46億元,全鄉直接受益群眾近萬人,其中貧困戶886戶3875人。
據了解,納雍縣大力促進農村產業結構調整,將黑色經濟向綠色經濟轉變,綠色經濟向美麗家園轉變。目前,全縣種植茶葉面積9.57萬畝,種植瑪瑙紅櫻桃7萬余畝,種植李子11.2439萬畝,又大力發展蔬菜、菊花、玫瑰花等產業,既得到了致富的金山銀山,又保住了綠水青山。

“那時候呀,沒公路,去大定(大方)一趟,要走上幾天?!奔{雍縣化作鄉安山村91歲周光文老人說。
“以前去貴陽要走貴畢路,途經大方、黔西,到達貴陽約需要6小時?!奔{雍縣文昌街道老場社區46歲居民周禮榮說,“現在,納雍到貴陽最多就兩個小時,我在貴陽上班,有時候周五回到家剛好吃晚飯。”
2012年,杭瑞、廈蓉兩條高速開工建設,2015年建成通車,途經納雍。現在,從納雍到貴陽2小時,納雍到畢節1小時,納雍到六盤水1小時,實現了與周邊城市高速基本覆蓋。
2011年,納雍縣開始建設建制村硬化路,2015年,村村通公路全部實現,2019年5月,實現30戶以上村民組“組組通”硬化路。
2016年1月10日,對于納雍人民來說,這是一個不平凡的日子,當載著旅客的火車駛入納雍,納雍從此告別了沒有火車的時代。坐車的乘客,“看火車”的老鄉,上至七八十歲的老人,下至兩三歲的孩童,警察、消防隊員、文明志愿者,火車站乘務人員、售票人員、保安人員等等,散布在火車站的候車室、售票大廳、站前廣場上,說著火車的故事,共同見證納雍通火車這一激動人心的時刻。
現在,走在納雍大街上,隨處可見從遠方來的友人,他們有的在這里工作,有的來這里游玩。在納雍縣的經濟開發區,一批批投資人涌了進來,廠房林立,機器轟鳴。
記者從納雍縣交通局獲悉,納雍縣正在擬建納雍至晴隆、納雍至六枝、納雍至赫章高速公路,實現納雍出境通道主骨架覆蓋。同時解決一般性出境通道,以縣鄉道為連接線,主要解決縣城與鄉鎮之間的主要運輸問題,以同村公路、通組公路、部分產業道路為支線,連接交通運輸的末班。
納雍交通建設已然大提速,還在加速,“交通基本靠走,通訊基本靠吼”的時代已經一去不復返,交通大提速,納雍致富的步伐正在大步邁進。

納雍縣美麗鄉村——路尾壩景色宜人。(張應旭 / 攝)
“沒想到我家能夠搬到城里,更沒想到搬到這里能夠生活得這么好?!痹诩{雍縣易地扶貧安置點——白水河社區,許忠華在他110余平方米的家中說道。
許忠華原是納雍縣樂治鎮黃泥沖村許家寨組村民,該村因地處偏遠,交通不便,靠天吃飯,一方水土養不了一方人。2017年,根據縣委、縣政府的部署安排,黃泥沖村幾乎舉村搬遷,許忠華全家搬到了白水河社區。
許忠華只是納雍易地扶貧搬遷大軍的一員,據了解,納雍全縣規劃易地扶貧搬遷9201戶42098人(建檔立卡貧困人口6682戶31088人),整體搬遷自然村寨326個,搬遷人口21280人,占搬遷任務的50.5%。共規劃建設安置點16個,目前,安置點建設完畢,42098人已搬遷完畢。
搬得進,還得穩得住。納雍縣政府著力建設公共服務設施、解決就業創業難題、織密社區治理體系、豐富文化服務內涵、建設基層黨建堡壘,讓搬遷群眾搬得安心,住得舒心。
此外,搬遷安置點還自行探討了社區自治模式,其中,白水河社區探索的“百姓講評會”成為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中社區治理的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據白水河社區“百姓講評會”會長林建樹介紹,“百姓講評會”通過百姓與百姓間的“選、說、評、幫”四個環節,根據威望、正氣、公心等標準,從社區居民中選出13位講評員,本著公平、公正、公開的原則,結合社會治理、環境衛生、民風民俗、婚姻家庭以及鄰里關系五個方面,以積分的形式每月進行一次評選,積分高的進入先進檔,獲得一些日常日用品等獎勵,積分低的則進入后進檔,講評員進行一對一幫教,幫助其轉化提升。此外,年終進行一次大評比,積分的高低將會決定社區公共門面的分紅配額,以及積分高者優先推選為社區“道德模范”“文明標兵”“最美家庭”等。
在納雍縣委、縣政府和搬遷群眾的共同努力下,易地扶貧搬遷工作取得了顯著成效,搬遷群眾實現了從村民向居民的華麗轉身,搬遷群眾的幸福指數不斷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