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_葉啟偉 沈光勇 貴州日報當代融媒體見習記者 / 周陽
威寧始終把強化組織方式、產銷對接、打造特色品牌放在做大做強特色產業的重要位置,大力推廣“龍頭企業+合作社+農戶”的發展模式,完善利益聯結機制,讓龍頭企業、合作社、村集體和農戶特別是貧困戶共享發展紅利。
初秋時節,威寧自治縣迤那牛棚萬畝精品蘋果示范基地里,紅彤彤的蘋果掛滿枝頭,村民們在果園里忙得不亦樂乎。
“基地有3000多畝蘋果樹已掛果,去年產蘋果1750噸,產值2000萬元。今年預計產蘋果超過4000噸,產值將超過4000萬元?!被刎撠熑私徑榻B,基地覆蓋農戶4056戶17232人,其中覆蓋建檔立卡貧困戶656戶2952人,固定解決40余人就業,農忙時節臨時解決上百人就業。隨著蘋果產量越來越大,用工量也會逐漸增加。同時,除了土地流轉費外,企業還根據流轉土地面積每年每畝按100元反哺貧困戶。
“我在基地主要從事拉枝、修枝、除草、采摘等工作,每天60元。”來自迤那鎮中海村村民蔣仕美一邊采摘蘋果一邊告訴記者,以前他家收入就靠種包谷洋芋維持生計,沒有固定來源。家里有兩個老人需要照顧,小兒子在上大學,負擔很重?,F在有了穩定收入,加上土地流轉費,日子比以前好了不少。
這是近年來威寧自治縣通過調整農業產業結構,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的一個生動片段。
威寧是貴州省烏蒙山區典型的農業大縣,全縣耕地面積近401.5萬畝。然而,過去很長一段時間里,這里的群眾習慣于零散式的種植模式,低效玉米種植占據了農作物種植面積的大半以上。產業結構單一,勞動效率低下,嚴重制約著當地農業經濟的發展。
黨的十八大以來,威寧以產業結構調整為主線,以“夯基礎、抓保障、促發展”為目標,以“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為突破口,強力推進農業產業發展。特別是近兩年來,威寧把農村產業革命“八要素”與“五步工作法”有機結合,立足資源稟賦、區位條件和產業基礎,以市場需求為導向,以32個500畝以上壩區為重點抓好農業產業結構調整,本著“以長養短、長短結合”的思路,鞏固提升烤煙產業,調減低效產業,加快馬鈴薯、蔬菜產業轉型升級,大面積發展夏秋冷涼蔬菜、蘋果、中藥材等產業。
截至目前,全縣調減玉米48.5萬畝,完成馬鈴薯種植180萬畝,蔬菜種植100萬畝(計劃120萬畝),中藥材種植41萬畝,烤煙種植24.04萬畝,經果林種植達273.43萬畝。
思深方益遠,謀定而后動。在農業產業結構調整過程中,威寧始終把強化組織方式、產銷對接、打造特色品牌放在做強做大特色產業的重要位置。大力推廣“龍頭企業+合作社+農戶”的發展模式,完善利益聯結機制,讓龍頭企業、合作社、村集體和農戶特別是貧困戶共享發展紅利。穩步推進農產品縣內銷售和對省內外開展銷售對接,積極拓展東南亞市場,實現以銷定產、以銷促產,產銷銜接。
目前,全縣銷售農產品78萬噸,出口9749噸,銷售金額15.6億元。同時,加大品牌打造力度,不斷提升品牌競爭力和影響力。目前全縣有地標產品12個、省著名商標9個、有機農產品認證7個、綠色食品認證1個,通過無公害農產品產地認證企業(合作社)157家,認證面積238.6萬畝,無公害農產品認證143個。
9月初,行走在海拉鎮海昌社區,家家戶戶房前屋后種滿了黨參,滿目蒼翠。寬敞整潔的通組公路直達村民家門口。
“威寧黨參看海拉,海拉黨參看海昌?!焙2鐓^主任鄒元六告訴記者,種植黨參是當地一直以來的傳統。據清代《貴陽府志》記載,“黔中黨參,威寧最佳”,而威寧黨參,海拉最優。
“海拉鎮海拔高,土質疏松,非常適合黨參生長”。據介紹,由于自然條件好,黨參品質高,市場效益好,于是黨參就成了海拉鎮的主導產業。

在威寧自治縣迤那牛棚萬畝精品蘋果示范基地,務工的農戶正在修剪枝條。(沈光勇 / 攝)
“以前路不好的時候,黨參運不出去,外面的老板也進不來。”海拉鎮副鎮長孔德亞介紹到,由于交通限制,在2016年之前,海拉鎮的黨參都以群眾散種為主,雖然名聲在外,但是效益卻不高。
2017年,隨著通組公路、環山公路投入使用,海拉產業也迎來新生。目前,海拉鎮的環山路、通組路、串戶路加起來超過500公里,不僅串通了轄區內的18個村寨,更成了聯系外界的重要渠道,現在每到收獲季節,來自云南、四川、甘肅、廣州等地的客商都會涌入海拉收購黨參。
自2017年8月“組組通”啟動以來,威寧自治縣干群齊心,僅用22個月就新建農村“組組通”硬化路5293公里,成為全省88個縣(市、區)中建設任務量最大的縣。
“我們用22個月的時間,完成通組公路5293公里,疏通了‘毛細血管’?!蓖幾灾慰h交通局副局長苗永倉話語中充滿自豪。
不僅如此,2018年年底,都香高速威寧境內全線貫通,六盤水到威寧、威寧到昭通的里程大大縮短,威寧到滇、進川、入渝更為快捷,通江達海更為方便。
隨著交通的徹底改善,為農產品的運輸創造了便捷的運輸條件,來自威寧自治縣農業農村局的統計數據顯示,威寧每年有20萬噸蔬菜走出國門,進入東南亞市場,威寧特色產業正如竹筍般破土而出,向陽而生。
當前是脫貧攻堅關鍵時期,全縣還有9.6萬貧困人口,除去政策兜底外,還有6.5萬人需要脫貧,這些人居住的地方既不符合搬遷條件,也不適合產業發展,且這些貧困群眾無文化,沒法外出務工,脫貧成了難題。
今年5月以來,為了充分發揮蔬菜“短、平、快”的扶貧效益,威寧探索謀劃在有條件的壩區打造了6.5萬畝以白菜、白蘿卜、蓮花白“三白”為主的易地產業扶貧蔬菜基地,實現貧困人口人均1畝進行分紅?;赜煽h農投公司牽頭,分別與開心農業、金豐公司和同心弘盛公司組建SPV公司管理運營。每年收益扣除成本,利潤的55%分給貧困戶。
為了易地產業扶貧工作精準到位,由各鄉鎮組織這部分群眾到基地務工,并專門派出一名干部進行管理服務,務工群眾集中居住統一勞動,包吃包住80元一天,做滿一個月每天獎勵20元。
來自雪山鎮大發村的60歲老人秦光國,正在小海鎮萬河易地產業扶貧蔬菜基地施肥?!暗浆F在我已經掙了5000多塊錢,還供吃供住,現在是享福了?!鼻毓鈬吲d地說,基地里都是一些輕松活,還能學到種植技術。
據了解,易地產業扶貧蔬菜基地按照“一戶一勞動力就業”的參與方式能帶動5000名貧困勞動力務工分紅,讓威寧6.5萬名貧困群眾真正走上了脫貧致富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