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_楊瓊
大山深處的桐梓縣新站鎮舊城村,3000余名群眾的飲水故事呈現兩段歷史:一段叫“從前”;一段叫“從此”。分割這一歷史的,是貴州水投水務集團公司(以下簡稱水務集團)實施的脫貧攻堅城鄉供水鞏固提升工程。
村主任王元模,向我們描述了這兩段歷史。
從前,村民用水靠下雨,沒雨就靠政府運水,如此經年數月,困苦不堪;全村3000多畝水果也“聽天由命”,雨水豐沛還好,大旱天氣束手無策,果子死在樹上,年輕人只有遠走他鄉另謀出路。
沒有水,發家致富就沒有基礎,小康生活也無從談起。2017年,水務集團桐梓公司到該村實施城鄉供水鞏固提升工程,設計、施工的隊伍紛至沓來,挖掘機轟鳴著開進貧困山村,供水設施開建。從此,家家戶戶有了白嘩嘩的自來水,洗衣做飯方便又衛生,熱水器也終于派上用場,村民們過上了和城里人一樣的用水生活;山上有水塘、路邊有水井,碰上旱季,村民們搬出抽水機,就能保障滿山的桃子、李子、郞柑的“喝水”問題,僅水果一項,全村增收80多萬元,幸福變得觸手可及。
又是一個艷陽天,在桐梓縣高橋鎮食用菌產業基地,貨車司機守候在一旁,寬敞的大棚里,村民們有的忙采摘,有的忙噴淋。據該鎮一位負責人介紹,食用菌產業基地運作采取“政府+專業合作社+公司+貧困戶”的模式,以定投資方式、定運行模式、定鏈接機制等“三定”,特惠貸分紅、股份分紅、基金分配等“三分”促進“三變”改革,帶動上百戶農戶脫貧致富。而這一切,緣于水務集團桐梓公司實施的城鄉供水鞏固提升工程,將九公里外的排沙河水引到村里來了,建起規范、標準、明凈的水廠。有了穩定水源,高橋鎮黨委政府的一切發展規劃變成現實,群眾在家門口就可通過就業致富。
這是城鄉供水鞏固提升工程在全省鋪開后的一個縮影。桐梓縣是較早開展城鄉供水鞏固提升工程建設的縣份之一,并在2018年9月通過國務院扶貧開發領導小組委托第三方評估機構進行專項評估檢查,整縣順利脫貧。
如今,22座供水規模不同的標準化水廠、14座提水泵站在桐梓縣各鄉鎮遍地開花,更多的水廠正在各合作縣興建,管網通向千家萬戶,潺潺流水,讓鄉親們更多的感受到黨委、政府和企業的溫暖,將村民們載上幸福快車奔向美好未來。
一直以來,水務集團堅定政治站位,突出脫貧攻堅要求,先后與全省50多個縣(市、區)簽訂城鄉供水鞏固提升工程項目投資意向書,把全面解決農村飲水安全問題攻堅決戰行動與城鄉供水鞏固提升項目統籌起來,推動建立全省城鎮農村飲水安全保障體系及長效運營管護機制,盡力協助地方政府脫貧出列。其中,27個縣(市、區)在完成方案評審等系列手續后,率先開展城鄉供水鞏固提升工程建設,覆蓋人口700多萬人。截至6月底,先行開工建設的27個縣(市、區)總投資約為78.3億元,累計完成產值20.18億元。

水務集團城鄉供水鞏固提升工程先后在全省30多個縣(市、區)開工。(貴州水投水務集團公司供圖)
去年,在2018年貴州整體脫貧的16個縣(區)當中,由水務集團參與項目實施的縣(區)有4個,正因如此,在今年的全省脫貧攻堅“七一”表彰大會上,水務集團黨委被評為先進黨組織。2019年,在貴州申報脫貧的18個縣中,水務集團又參與了務川、麻江、鎮遠、貴定等4個縣的城鄉供水鞏固提升工程建設,力爭在脫貧攻堅戰線上再立新功。